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德吉”人家 ——走进甘肃天祝省学泰家
发布日期:2019-05-07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有藏、汉、土、回、蒙古等28个民族,总人口2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由蒙古、土、汉、藏等4个民族成分组成的省学泰一家,就是团结和睦多民族家庭的代表。

 


1.jpg

                省学泰夫妇


“德吉”,藏语即幸福之意。步入松山镇德吉新村移民点,只见一排排藏式新宅整齐划一,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幼儿园、学校、卫生院、金融点等布局合理,各类苗木绿意盎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14年,省学泰一家从东坪乡扎帐村搬迁到这里。


今年68岁的蒙古族老人省学泰一早就在门口等着我们。放眼望去,整个庭院已经用透光度好的塑钢封闭,月季、芍药等花卉姹紫嫣红。经过改造,他家还新建了两间水冲式卫生间和几间储藏室,一辆崭新的三轮拖拉机停放在后门口,院落收拾得格外利落。


“这有啥可看的,家家户户都一样,赶快进屋喝口茶。”省学泰笑呵呵地说。带我们院前院后参观时,他的妻子李玉香正忙着为我们煮茶。


房间里装修一新、干净整洁,液晶电视、沙发等一应俱全。印有习近平总书记肖像的挂历悬挂在客厅正面墙上,绣着梅、兰、竹、菊等十字绣的挂件分布在客厅墙壁四周,墙上一角贴满了孙女们在幼儿园获得的奖状,整个屋内显得格外温暖喜庆。


“想起老家的路就让人发愁,这里各方面确实都很方便。”老伴李玉香把茶杯擦拭了一遍又一遍,双手端上了一碗碗热腾腾的茯茶。


多民族大家庭是这样来的


“我是蒙古族,我的老伴是土族,大儿媳是汉族,小儿媳是藏族,一大家子4个民族10口人。”省学泰拿着全家福照片,兴高采烈地讲起他家的故事……


改革开放前,省学泰一家8口人吃公社的“大锅饭”,国家供应的干红薯片、洋芋片只能维持几个月,早晚饭的拌汤寡得能照见人脸。回忆起过去,省学泰神色凝重,“小的时候没见过白面,野菜吃的肚皮都绿了。”


包产到户第一年,群众在自家地里个个干劲十足。秋收的时候,家家户户用架子车一车车地往家里拉粮食。省学泰说:“手里捧着满场地黄灿灿的麦子,老人们都掉了泪,全家终于可以吃上白面,吃饱肚子了。”


虽然民族不同,习惯不同,但过上好日子的盼头是一样的。省学泰家和当地的许多家庭一样,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贫瘠的土地里耕耘致富的梦想,日以继夜含辛茹苦,辛辛苦苦拉扯两个儿子长大成人,还要赡养一位五保户的哥哥,日子过的清贫。


“家里实在太困难,没让孩子好好念书,孩子们吃了大亏。”提起两个孩子的教育,省学泰一脸的遗憾。


幸好,秉承父母的淳朴坚毅和勤劳,初中毕业后,长子省永生在甘南州硅铁厂一干就是8年,学会了电焊的技艺。厂子效益不行后,他利用技术特长,在甘南州卓尼县城郊区办起了电焊加工间,生意蒸蒸日上。这个踏实肯干的蒙古族小伙子,很快赢得了当地汉族姑娘孙喜萍的好感。经过半年多的交往,1995年11月,他们俩喜结良缘。次子省迎春也早早到外地打工,在周边县城认识了外出务工的藏族姑娘次仁琼拉。2010年6月,两人高高兴兴地结婚了。


“大儿媳想的周到,二儿媳性格温和,村子上都羡慕我们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李玉香倒茶时连忙补充,脸上洋溢着笑容。


再难的“坎”也要一起过


2013年5月10日,对省学泰一家来说是个“坎”。已怀孕6个月的大儿媳孙喜萍在甘南州不慎出了车祸,脑损伤,腿、锁骨等多处骨折,伤情特别严重。经当地医院初步诊疗后,她被紧急转入甘肃省中医院治疗。


“简直晴天霹雳,我和老伴都吓瘫了。”省学泰提起过去的事情依然双唇微颤,本来日子刚有起色,这次车祸让一家人猝不及防。


此时,小儿媳次仁琼拉刚生了二胎,并做了绝育手术需要照顾。省学泰赡养的五保户哥哥省学珠又得了偏瘫,真是难上加难。无奈之下,省学泰和二儿子省迎春马上赶到兰州。


“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过来。”省学泰对泣不成声的长子省永生坚定地说。


省学泰赶回家后把不幸的消息传给了亲戚和邻居。你一千,我两千……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到三天就凑了3万多元。他拿着钱再次赶到兰州送到省永生手中。


当年的6月13日,孙喜萍经过剖腹产生了个男婴,老俩口看着保温箱里的孙子再次老泪纵横。


经过全家5个多月的悉心照顾和康复治疗,10月初母子俩双双出院。


2015年10月,省学泰的哥哥省学珠病逝。省学泰老俩口常年对哥哥无微不至的照顾,得到了全村农牧民的一致赞誉。2016年,省学泰一家被评为天祝县“夫妻和美”最美家庭。


全家同心  同筑小康梦


“逢年过节,大儿媳一回来就给我们老俩口和两个侄女从头到脚换一身新衣服,走的时候还给我们钱。”


“二儿媳来到家,洗衣做饭操心娃娃,一点都不马虎,脾气特别好。他们夫妻从来不吵嘴,这样的媳妇多好啊!”


“到外面出去打工,两个儿媳妇都隔三差五来电话,让我们注意身体,有病千万别拖着……”


提起两个儿媳妇,老俩口总有说不完的话。


自从二儿媳次仁琼拉嫁到省学泰家,他家就多了一个节日——藏历年。藏历年一大早,次仁琼拉和丈夫要到县城的寺院里去点灯、朝佛,保佑全家安康吉祥。傍晚,李玉香早早就把煮好的羊肉端上来,炒几个可口的菜,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电视里的藏历年晚会直播。次仁琼拉还要唱几首家乡的酒歌助兴,虽然大家都听不懂,但悠扬的歌曲表达了她的美好心愿。孩子们还跟她一起跳一跳锅庄,整个晚上其乐融融,热闹一点也不亚于过春节。


全家自从搬迁到德吉新村后,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外出务工的孩子都会回来团圆。端午节,李玉香早就做好了米糕、凉粉、油饼子,还要给孩子们带上亲手做的荷包,连脖子、手腕、脚腕都系上花绳。中秋节,李玉香和儿媳妇就蒸个大月饼,晚上方桌上摆满月饼、水果等供品来“接月亮”,祈祷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这几年,大儿子省永生起早贪黑经营电焊和塑钢加工,收入稳定,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小儿子省迎春常年在青海西宁市从事绿化工作,加上妻子的打工收入,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万。省学泰和老伴也积极响应社区党支部号召,大力发展生产,利用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买了32只绵羊,在设施养殖棚里搞起了养殖,并把新分的9亩地流转到合作社,规模种植藜麦。


我们离开德吉新村时,省学泰正坐在洁白的芍药和鲜红的月季花前,妻子李玉香依偎在他身边,阳光洒满他们的脸——照相机定格了他们幸福的一瞬。

                                                                                                                                                          责编:增林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