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凤城儿女一家亲 民族和美共筑梦——宁夏银川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0-04-14

2019年12月9日,国家民委决定命名银川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银川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地区,全市常住人口229.73万,有汉、回、满、蒙古等4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2.64万人。


初冬时节的银川,天高云淡,景色宜人。记者第一次到访便被这里便利的交通、整洁的市容、安全的环境所吸引,摆放在道路两旁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的标语牌格外醒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银川市始终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实落地的重大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全市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优质的人居环境——银川市金凤区一角_副本.jpg

优质的人居环境——银川市金凤区一角


把好思想“总开关”,始终站稳创建工作的政治立场


树牢政治意识,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大宣讲1600余场次,培训10万余人,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中形成了银川的特色和实效。


树牢大局意识,始终坚持在深化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体现担当、主动作为。牢牢把握首府城市的功能定位,以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用为切入点,提出了“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全力当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宁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三大战略”、带动全区发展的排头兵,为加快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


树牢责任意识,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一把手”工程、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工程进行谋划,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民族工作、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制定出台了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形成行行都有创建主题、人人都是创建者、天天都是创建日的生动局面。


组织全市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郭涛 摄_副本.jpg

组织全市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郭涛 摄)


传承发展“团结因子”,培育厚植开放包容城市特质


银川有2131年建城历史,一直为历代王朝的戍边重镇。千百年来,在银川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杂居而生、血脉相融,彼此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长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携手铸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我国历史上民族友好、维护统一的盛会,唐代著名的“灵州会盟”就发生在银川,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精彩华章。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干部调派、“三线建设”等政策,银川接纳了来自祖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者。他们与当地回汉各族儿女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演绎了守望相助、团结并进的生动历史,构筑了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坚不可摧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吸引了近百万外来人员在银川创业就业、定居生活,其中有超过10万人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针对城市各民族群众及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银川市通过打造政务、投资“两优环境”,积极释放均等化公共服务政策红利,鼓励和支持来银各族群众在银川“落得了脚、扎得下根、致得了富”,迅速融入并积极参与银川的发展建设,成为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


多民族多文化互动交融,构成了银川历史文化的基本底色,形成了银川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并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不断传承,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银川长期保持繁荣稳定的重要原因,也成为维系银川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石榴籽”课程进入银川市中小学_副本.jpg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石榴籽”课程进入银川市中小学


“ 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蓬勃发展,累计服务患者700多万人 李君杰 摄_副本.jpg

“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蓬勃发展,累计服务患者700多万人 (李君杰 摄)


2019年民族团结月期间举办的《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型图片展 郭存阳摄_副本.jpg

2019年民族团结月期间举办的《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型图片展 (郭存阳 摄)


聚焦扶贫“主战场”,集中精力打好脱贫富民攻坚战


坚决履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将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重大战略部署具体化为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精准扶贫脱贫与富民小康同步推进的具体举措,为全国全区加快脱贫攻坚、确保各民族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新范例、贡献了新经验。


坚决完成生态移民攻坚重要使命。宁夏中南部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从2011年开始,银川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实施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的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先后共接纳、安置政策性生态移民和自发移民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0%左右),采取有力措施使移民稳得住、富起来。


坚决贯彻落实脱贫富民战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闽宁镇、月牙湖等相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通过设立1亿元农村深度人口脱贫攻坚专项救助基金,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培训、兜底保障、社会扶贫、科技扶贫等专项行动,创新第三方项目扶贫机制,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2014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脱贫3896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6%。


成功打造东西扶贫协作“闽宁模式”。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并确定福建对口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议在这里设立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作为闽宁合作的窗口和平台。20多年来,通过典型示范、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组织动员,这里涌现了一大批依靠自身努力发家致富的典型,激发了当地的内生发展动力,增强了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苦干实干,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劳务产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五大产业,实现了由经济“输血”援助,向多领域合作、多产业渗透“造血”功能的提升转变;以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镇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座朝气蓬勃的现代化生态移民示范镇兴建起来。


2016年底全镇共计1591户690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销号,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0多倍。闽宁镇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赤贫”生活走向全面小康的变迁,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是党对民族工作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东西协作、山川共济、民族团结的成功范例。


优质的人居环境——银川市金凤区一角_副本.jpg

闽宁镇发展光伏产业,助力移民脱贫攻坚致富 (辛怡丽 摄)


种好创建“责任田”, 团结奋进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


紧紧围绕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的城市实际,着力推进创建工作与国家战略相融入,与中心工作相融合,向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转变,向深层次、全领域、多维度发展,确保创建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生机。


突出示范带动,推动“十进”活动全覆盖。按照“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创建要求,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胞工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创建“十进”活动,形成了各领域、各行业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工作局面和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社会氛围。


进家庭,以“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为主题,连续5年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心手相牵,涌现出471个国家级、136个自治区级、471个市级最美家庭。满族妈妈王晓花十余年间精心培育回族三姐弟,在自己身患多种疾病、经济陷入困境后仍然不离不弃的事迹在宁夏大地广为传颂。


进社区,以“邻里和睦一家亲”为主题,开展社区邻里节、互贺节日、结亲互助等载体活动,促进各族群众相邻共居,互学互帮、互尊互谅。西夏区共享社区的汉族老人赵淑珍多了一个藏族女儿,退休老人王菊茹家也有三位少数民族孩子,“民族情·一家亲”微信聊天群亲情满满。


进乡村,以“团结互助同致富”为主题,嵌入式安置生态移民,促进各族群众同村共庄,共同发展。汉族干部朱秀娟在回族人口占大多数的灵武市王家嘴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1年,带领回族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赢得全村人尊敬的事迹感人至深。


进机关,以“懂政策、讲团结、做表率”为主题,打造团结和谐机关,促进各族干部职工同处共室,在争先创优、为民服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创新“塞上枫桥”警务品牌,探索“1+X+N、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银川市公安局以及在全国率先建立家事审判合议庭,妥善化解各族群众家事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兴庆区法院等一批示范机关。


进企业,以“团结聚力比贡献,齐心协力促发展”为主题,把民族团结互助互惠纳入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全过程,开展民族团结车间、班组评选活动,促进各族员工同企业共班组,增进团结、爱岗敬业、爱企如家。


进学校,以“培植民族团结基因,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为主题,促进各族学生共校同班,面向品学兼优的银川及宁夏中南部贫困家庭学生设立宏志班,营造共学共进条件,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上好人生第一堂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从小埋在孩子心中。


进军营,以“军民融合鱼水情”为主题,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热爱、支持国防建设,驻地部队及官兵亲民、爱民,银川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踏遍荒山旱塬打井找水,帮助各族群众走出靠天吃水困境,被称为送水“神兵”的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的事迹享誉全国。


进宗教场所,以“五个认同”为主题,开展“念好两本经,再做新贡献”“助力新时代,建设新银川、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和爱国爱教传统。各宗教每到重要节日,都自发组织信教群众开展升国旗、奏国歌仪式。


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团结共进步,和谐促发展”为主题,建立联谊组织,采取政治培训、理论研讨、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把各族各界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成为推动银川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力量。


在“十进”活动的有力助推下,全市整体创建工作水平显著提升,共涌现出18个国家级、158个自治区级、372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个人。


发展现代纺织业,让移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_副本.jpg

发展现代纺织业,让移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在银川,连续21年开展的“民族团结月”活动,已经成为宣传普及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的一项品牌活动_副本.jpg

在银川,连续21年开展的“民族团结月”活动,已经成为宣传普及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的一项品牌活动


聚焦思想引领,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班的学习内容,在521个村(社区)建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宣讲报告;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培育以“石榴籽”课程为代表的校本课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推出《月上贺兰》《不到长城非好汉》《岩石上的太阳》《闽宁镇》等一批叫响全国、体现新时代银川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把民族团结作为评选条件之一,连续6年评选“最美银川人”,让王友德等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平凡人”的事迹广为传颂,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1998年以来,连续21年开展“民族团结月”系列活动,通过“湖城之夏•民族大团结”广场民族舞健身大赛、“民族团结一家亲”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凝聚起“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银川路径”。结合城市化进程快、来银少数民族群众多的实际,银川市从2013年起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路径,先后建立了实施重大纠纷必解等“五项措施”、民情民意等“三访制度”、民生服务“两个平台”、一部热线电话的“5321”管理模式和做好做实“两个百分百”、做亮做活“三个强化”、建立健全“四项机制”、坚持综合治理“五同服务”的“2345”工作机制,有力地提升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水平;市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620多万元,在23个街道、202个社区精心打造服务管理平台,培育了“同心联盟”“圆梦快递”等66个邻里互助、关爱帮扶、志愿服务等社区服务品牌项目,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进一步优化了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各族群众“同市经营、同区居住、同校学习、同院就医、同台娱乐、同建小康”在银川已经成为一种常态。2017年,银川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2018年,又被确定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并在银开展“互观互学”活动。


如今的银川,各族群众休戚与共、文化相融、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充分信赖和满心热爱这座城市,在这片热土上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幸福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文/本刊记者 哈布日图娅

责编:王孺杰    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