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相挽处的北京市密云区,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重要门户,素有“京师锁钥”之称。
一方净土,一盆净水。千百年间南来北往的人们在这里安顿生息,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
迈向新征程,密云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手足相亲,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密云新篇章。特别是近年来,密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推动同心共筑精神家园、同心共建和谐关系、同心共享发展成果、同心共治民族事务,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各民族同胞在密云水库前合影留念
凝心聚合力 共筑同心圆
一泓碧水润京城,和谐密云聚同心。一直以来,密云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蹄疾步稳。
“在辽阔美丽富饶的国土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密云区檀营满族蒙古族乡中心小学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李春燕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热情洋溢地授课,台下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从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从《诗经》《楚辞》到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从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檀营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蕊告诉记者,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这些年来,密云区在校园深入实施党建领航、素质提升、广泛“三交”、支援合作、励志育苗、法治塑风、优均提质等8项工程,开展主题征文、手抄报绘制、主题演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等实践活动1000余场,覆盖6万余名师生。同时,依托班会、家长会、“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带动更多家长了解、认识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我们村是百家姓村、多民族村,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古北口镇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常海全经常在“同心”讲堂上这样宣介。
小课堂,大能量。近年来,密云区在乡村、社区、企业等持续开设“同心”讲堂,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到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等各领域,逐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在密云区鼓楼街道长安西社区,常年活跃着这样一支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由汉、满、回等各民族组成,他们照顾孤寡老人、协调邻里关系、维护社区环境,带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这支队伍就是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同心”志愿者服务队。
志愿春风,爱满密云。今年初,密云区“同心”品牌之“同心”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服务队在全区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文艺创作、文化保护和传播、扶贫济困、交流研讨等志愿服务活动,“同心”志愿者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维护者和推动者。
潮河、白河水波荡漾,在密云区汇合为“潮白河”,贯穿京津冀地区。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显著成效,手越牵越紧,心越连越近,步越走越稳。
去年11月,北京市密云区、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承德市滦平县,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四地两区两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协同发展铺开新画卷。
外出“取经”学经验,守正创新再提升。今年3月,密云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创建相关部门及3个镇街负责人,赴承德市学习创建工作先进经验,探索两地民族工作协同发展、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新路径。
“密云区将汲取承德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在创建‘九进’点位打造、各民族互嵌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按期实现创建目标,确保取得创建实效。”密云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锡才坚定地说。
山水相连,并肩前行。坚持组织建设联抓、区域发展联建、精神家园联筑、节庆活动联办、宣传引领联推、社会治理联动、民族团结联创、品牌形象联树,联盟四地两区两县凝聚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磅礴力量,共同绘出京畿大地最大的民族团结“同心圆”。
写好“融”文章 团结情谊长
“蜜蜂为而不争、甘于奉献的品格和勤而不倦、乐于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蜜蜂一样团结一心!”今年6月“玉树花开密云间 教育交流共繁荣”主题活动中,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各族师生来到密云区蜜蜂大世界文化产业园。孩子们在蜂场化身蜂农,了解探索蜜蜂生长和蜂蜜采集过程;走进科普展览,感受我国源远流长的蜜蜂文化,沉浸式体验蜂产业这一“甜蜜事业”。
一起上课,结伴游学,互寄书信……这些年来,密云区多措并举,为当地与民族地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组织开展民族地区结对校师生跟岗访学工作、青少年儿童“书信手拉手”活动、“童心向党·同声诵读”云读书活动、密蒙两地职业教育“云青蓝”工程等。创新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融居体验活动,邀请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的青少年入住密云青少年家中,共居共学、相互促进。
无数个夜晚,密云区檀营乡文化园内都会聚集周边社区的男女老少。音乐一响,大家跳起欢快的广场舞,欢声笑语不断。这支舞蹈队的“主力队员”来自檀营第一社区。从50人到如今的上百人,作为最初的成员,55岁的骆柏伶见证了“韵之美”舞蹈队的发展壮大。“舞蹈队缘起于居民们对于民族舞蹈的喜爱,我们自行创作编排的舞蹈获得过多次奖项。”骆柏伶说。
“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早已是社区常态。”社区书记高海英介绍。
近年来,密云区注重各族居民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多举措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盛景美如画,客自八方来。今年11月,大型文化项目“山水长集”活动在密云区古北水镇举办。国风大赏、美育学堂、公益行动等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近年来,密云区着力打造“红色+生态+民族”精品旅游和研学线路,2023年共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同时,策划以檀营乡、穆家峪镇、古北口镇、溪翁庄镇为支点,打造以点连线、线面联动的环密云水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成果,吸引各族游客走进密云。古北口镇古北口村等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等4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和谐和美,其乐融融。密云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卓有成效地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亮生态特色 绘振兴“丰”景
“经过近几年的环境整治,我们村道路两旁都种上了花草,还有彩绘文化墙,看着特别舒心高兴,也带动了民俗旅游,游客都夸我们村环境好。”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村民郑怀凤难掩激动。
正如郑怀凤所说,尖岩村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心之所往的“世外桃源”。走进村内,平坦的柏油路通往家家户户,房屋墙面绘画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故事,村史馆里的图文展板记录着村庄的发展变迁,精品民宿和特色农家院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密云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水富民、绿色发展、特色一流,争当守好密云水库、打好生态牌、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三好生”,努力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水就是保生态,保水也能富民。身为尖岩村的保水员,钱凤云主动参与清理街道垃圾,积极宣传保水护水政策,推动村民和外来游客提高环保意识。像钱凤云这样的保水员,村里还有40多名,他们积极行动,共同守护着这片天地。
近年来,按照密云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区委统战部、区委农工委和区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让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地普惠各族群众,全面促进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口酸、两口甜、三口忆童年。”密云区穆家峪镇北穆家峪村从红绿交织的番茄种植园起步,以“悦民嘉誉”品牌番茄种植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红彤彤的小番茄如同点点繁星,不仅点亮了园区,也点亮了村里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未来。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带动一个村庄的发展,而是为密云区的整体发展赋能。”悦民嘉誉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乐民深情而自豪地说。这个合作社以种植为主体,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立民俗旅游协会,吸收密云区穆家峪地区合作社及其他31家单位加入,并与北京创意休闲旅游联盟联手共建一站式田园游。园区内50亩种植基地作为新品种示范基地,以“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带动农户2000户,农户平均每亩净增收入3000元。
尖岩村靠水吃水,成立水库渔业专业合作社、建起西红柿等蔬菜产业大棚、引进精品民宿开办生态民俗游,切切实实让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民宿老板吴贺云早在2006年就开始经营农家院,“水库鱼、栗子宴、肉饼都是我们家的特色,鱼是野生的,菜是地里种的,都是纯天然的。”她家的民宿仅在今年春节期间就实现营收2万多元。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密云区着力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密云样板”。
红色聚人心 山水铸底色
红色密云,革命历史凝聚人心——
密云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1933年,中共密云地方组织建立;全民族抗战时期,以密云为中心的丰(宁)滦(平)密(云)、承(德)兴(隆)密(云)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相继建立;抗战胜利后,密云解放区成为人民军队控制华北、东北战略通道的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密云各族群众舍小家、为国家,从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身修建密云水库大会战,到坚持“举保水旗,吃环境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精神、动人故事永载史册。
今年5月,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的专题宣讲在西田各庄镇举行,讲解人员将镇上和周边地区的抗日英雄事迹娓娓道来,令在场群众感慨颇深。这些年来,密云区持续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在国庆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红色密云 英雄颂歌”原创作品专场演出,推出《乡愁潮白河》《密云十姐妹》《英雄母亲邓玉芬》等原创话剧,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感染力强、深入人心。
如今的密云,坚持弘扬光荣传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实干担当、砥砺前行,不断助推高质量发展。
山水密云,“一盆净水”铸就底色——
密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沃土。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密云水库,来自京津冀地区的2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创造出“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水利史奇迹,有效打开了防水患、破水荒的局面。60多年来,为守护好首都人民的生命之水,密云人民关工厂、关矿山,库区居民更是历经三次大规模移民搬迁,为首都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2018年,密云区相继成立联合执法大队、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水库执法组织建设越来越完善。
近年来,密云区坚定不移地把保水护水作为肩负重要政治责任的头等大事,不断完善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和科技保水、全民保水的“5+2”保水体系,深化“两市三区”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机制,持续开展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各族群众携手同行,全力守护好密云水库这块“无价之宝”。
今年3月开学之际,密云水库展览馆举办护苗主题活动,密云区青少年走进展览馆,聆听水库建设者故事、了解水库文化,厚植生态文明理念。这些年来,密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运用好山好水好生态好人文这一最大底色和底气,坚持高规格保水保生态,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如今的密云,以守护好密云水库为首要任务,持续织密生态保护网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共促。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密云区立足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长城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文化浸润人心,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和精神情趣上凝聚共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1期
文:本刊记者 王怡凡 许鑫 金向德 张伟
责编: 王孺杰 游欢(见习) 魏来(见习) 杨悦(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