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连队大门,和谐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居民举止文明、街道干净整洁、居室优雅舒适、生活安宁和谐,处处彰显着魅力连队的美好……这里,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104团畜牧连,美丽的“天鹅之乡”。
畜牧连紧邻216国道,位于乌鲁木齐市南20公里处,成立于2008年3月,是牧民定居连队。近年来,在师团的大力支持下,畜牧连以建设生态旅游连队为切入点,构建了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旅游服务强力支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保护措施得力、经济社会繁荣和谐的魅力连队。
第十二师104团畜牧连牧民新居
搬出大山天地宽 牧民生活焕新颜
木哈买提·沙德汗是畜牧连居民,搬迁至畜牧连前居住在山里,生活很不方便。如今,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忙碌一天回家后,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打开热水器就能洗热水澡,冬天屋里温暖如春……从小生活在牧区的木哈买提·沙德汗,从没想到过生活可以过得如此惬意。
“像我这样的牧民,原先大部分都生活在偏远山区,下一次山很不容易,购物、就医都很不方便。”木哈买提·沙德汗说。
2008年以来,畜牧连先后实施了3期牧民定居工程,共建设230套定居房,为牧民下山定居提供了住房保障。同时,建成67座净生产面积1.2亩至1.8亩不等的蔬菜温室大棚,为牧民定居后发展产业奠定了基础。
经过10余年不断建设,现在的畜牧连,道路硬化、街道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安全饮水、教育、医疗卫生等生产生活设施配备齐全。
“新房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连队面貌焕然一新。连队还经常举办活动,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增进了街坊邻居的感情。”木哈买提·沙德汗说,现在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孩子能就近上学,看病、购物也方便,这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
产业发展闯新路 增收致富齐小康
牧民们从山区牧场搬到畜牧连开始定居生活后,有的养殖奶牛,有的经营牧家乐,有的成为周边企业员工……目前,全连职工群众有20%从事养殖、10%从事种植、70%灵活就业。
热德尔别克·乌斯曼是定居畜牧连的牧民,他和14名定居牧民一起如愿在连队正在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找到了工作。“不仅离家近,收入还稳定,这样的好工作到哪里去找呢!”热德尔别克·乌斯曼说。
为了拓宽定居牧民的就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近年来,畜牧连把连队建设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把文化发展和特色村寨建设相结合,以打造温室种植基地、千头奶牛养殖基地、牧家乐餐饮基地、小马驹拾趣园采摘基地、哈萨克民族工艺培训基地、单体智能温室观光基地“六大基地”为切入点,将旅游发展和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传承融合在一起,为连队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产业基础。
“六大基地”的建成为职工群众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每年前来观光旅游、订购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连队还充分发挥奶牛养殖基地有利条件,用牛粪作为有机肥料,坚持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产业,进一步带动连队形成旅游观光与蔬菜采摘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020年,畜牧连家庭人均收入达7000元至16000元不等。
“我们把连队建设与牧民集中定居、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牧民集中在连队居住,解决了山区人畜草矛盾突出问题,同时鼓励牧民发展养殖、经营牧家乐,增加收入。”畜牧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阿不都热合曼·木哈买提拜说。
民族团结展风姿 创建文明新风尚
“阿(a)喔(o)额(e)……”畜牧连便民超市里热闹非凡,四五个六七岁大的孩子正在超市老板魏良军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汉语拼音。
作为连队唯一的一家便民超市,营业至今已有12个年头。这里不仅是居民的生活超市,也是各族职工群众交往交流的空间。
魏良军是党员,也是连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魏良军夫妇善良敦厚、待人热情,帮助过许多少数民族孩子。因为有些定居牧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辅导孩子的作业,魏良军夫妇便义务给他们的孩子补习功课。
如今,孩子们放学后都喜欢去魏良军便民超市等父母来接。有时候孩子们肚子饿了,魏良军夫妇还给他们做饭,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便开车挨个把孩子们安全送回家。
“魏良军夫妇的行为看似平淡无奇,却润物无声,在各族群众心中种下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并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民族团结之花。”阿不都热合曼·木哈买提拜说。
王永生是连队医生,自连队成立就来到这里工作。10余年来,王永生除了在卫生室坐诊,还时常上门给老年居民诊疗。他对连队每个人身体情况都十分了解,职工群众身体有不适都会找他治疗。
“王大夫经常给我测血压,询问我和家人的身体状况,或者给我讲一些保健知识。只要看到王医生,我心里就踏实。”居民木合达尔·木合买提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第十二师104团畜牧连·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责编:贾天粒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