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春风吹拂大漠绿 亘古荒原焕新颜——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侧记
发布日期:2024-09-30

北京时间上午8点,位于新疆南疆的图木舒克从新的一天苏醒,5月的风吹绿了这座沙漠边缘的“国家园林城市”,一切都掩映在浓浓绿意之中。

时钟滴答转动一圈,晚上8点,入夜的图木舒克幻化出新色彩。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有的随着麦西来甫音乐欢快起舞,有的翻转折扇跳起韵律操,还有的在中式凉亭里表演秦腔、豫剧,你方唱罢我登场,霓虹灯光闪烁在夜空,欢乐祥和的气息洋溢在大地。

这,不过是图木舒克最寻常的一天。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的各族同胞,心紧紧相连,手紧紧相挽。在他们眼中,家乡图木舒克是多姿多彩的,既浸润着深厚历史,亦有与生俱来的兵团气质。

驼铃声声,时代更迭。当张骞、班超、玄奘、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足迹被沙尘掩盖,唐王城遗址雄伟依旧。眼下,这片丰沃与荒凉同在、大漠与绿洲并存的热土更是散发出熠熠生辉的光彩。

图木舒克是我国西域屯垦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中华文化更在此留下了恢弘烙印、厚重底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赓续绵延,流淌于图木舒克人的精神血脉,深深滋养着这片土地,为曾经的万古荒原增添了夺目的新色。

作为南疆四地州几何中心地带的兵团师市,“文化戍边”是图木舒克维稳戍边的应有之义。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图木舒克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深化兵地文化融合上“走在前、做表率”,更好发挥文化的示范、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南疆改革发展稳定凝聚力量。

“开放、合作与融合发展,包容、和睦与团结奋斗,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一直是图木舒克历史发展的主流。”孟夏时节,当记者一行深入图木舒克的团场连队、街道社区,师市党委书记、政委李震国的这句话语更加具象可感。图木舒克的文化繁荣发展变迁,生动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南疆风采,充分体现了文化润疆、融合发展的使命担当。


小梦想大时代

“我一直很想很深入地走进这块土地的历史深处,无论是以客人,还是主人的身份。”苗族干部谢家贵是自豪的,这个“外乡人”曾多次参与图木舒克唐王城遗址的勘探和发掘。

身为唐王城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年近60岁的谢家贵笔耕不辍,致力于调查、研究和保护唐王城遗址,成为当代书写、记录图木舒克发展变迁的一名文化工作者。“要珍视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激励人们传承弘扬屯垦戍边优良传统。守护中华血脉,坚定文化自信。”

行走在图木舒克,或许不经意间就会在一棵千年胡杨树旁寻到历史——这里烽燧、驿站、屯田、古墓、炮台遗迹多达200多处,出土了汉唐时期以来的4000多种文物。丝路重镇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足以令这片“丝路绿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光彩夺目。

位于图木舒克市中心的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珍藏着全疆数量最多、类别丰富的古代屯垦遗址与文物。一进展厅,一枚精致的骆驼铜印便引人驻足,“别看它才拇指大,但通牒、文书等许多地方都要用到它,是当时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历史见证。”博物馆副馆长李言总会给观众专门介绍这件“不显眼”的文物。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不论是珍贵的馆藏文物,还是壮观的唐王城遗址,随着越来越多人走进图木舒克,师市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加强对各族职工群众“五个认同”的教育引导。

2019年8月,图木舒克被命名为“中国屯垦文化之乡”,师市以博物馆为依托设立了中国屯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加大力度挖掘、保护和研究屯垦历史文化。2020年,师市与巴楚县达成协议,对唐王城遗址施行“资源共享、共同保护”,规划建设唐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

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唐王城遗址为代表的“屯垦古城”形象日渐深入人心。时代变幻,故事新添。当我们把目光从古代屯垦转向新时代军垦,图木舒克被赋予的意义又深厚了几许。

41团草湖镇8连的党支部书记王艳阁一直很忙,特别是今年,不到半年时间,她已经兼职讲解兵团屯垦戍边历史近百场。8连连史馆是周边县市唯一以军垦文化和红色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军垦第一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党史学习教育是今年连队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来连史馆参观受教育,对我们也是很大的鼓舞!重温屯垦历史,感悟兵团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积蓄奋进力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初心。”

看军垦柳和同心树、游连史馆、赏文化墙……这样的参观路线王艳阁几乎每天都要走上三五趟。虽然辛苦,但她和同事乐此不疲,还组成了党员宣讲队、草根宣讲团,延续红色记忆,赓续精神血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第一代兵团人满心赤诚赶赴边疆,铸剑为犁。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也由此播下了第一颗种子。当年这支浩荡的队伍中,就有“时代楷模”张富清。那时,他和战友们每天劳作10小时以上,满手都是镢把磨出的血泡。沙漠变绿洲,深藏功与名。关于这位老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故事由此书写,老兵精神举国传颂。

“连史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兵团人的故事,有一段兵团的历史。”毛维刚是草湖镇人大副主席,这些年他一直在做一件事:收集整理老军垦人的物件,“把故事留下来,把历史留下来”。

今年,毛维刚提出传承保护草湖镇历史文化的建议得到了师市人大的重视,让他十分振奋。“我们的历史传承不能断,必须要找到这些亲历者,请他们口述历史。老军垦们都是宝贝,我要再抓紧些时间,尽绵薄之力都记录下来。”

图木舒克建市后的首任党委书记、政委吴金栋在三师工作了近40年,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73岁的他特地从上海回到了师市。见到吴金栋时,他正在师市二中给学生上党课。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图木舒克屯垦历史“说”给更多的人听。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军垦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今年以来,师市党委组织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邀请离退休干部,给青年同志和在校学生作专题讲座,并通过征文、演讲等方式,让年轻人深度参与,共同开展了一次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目前,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宣讲队已有20多名成员。

回望历史,每一个师市人的奋斗路,每一代兵团人的奋斗史,凝结成眼前良田万顷、绿波荡漾的美丽家园。时至今日,图木舒克人仍然在为建设更美好的丝路绿洲携手奋斗,吟唱着一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屯垦戍边长歌,奏响了一部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融合大繁荣的历史合奏曲。


小欢喜大舞台

“忙活一辈子,就是为了一张张笑脸!”图木舒克文工团团长刘皖新笑着说道。即将到退休年龄的他,最难割舍的还是田间地头那方舞台——汽车一停,横幅一挂,地毯一铺,天为幕地为台,演员亮相,一场“送文艺下基层”的演出就开始了。

1966年成立的师市文工团,是兵团在南疆地区的一支多民族文艺团体,名副其实的新疆“文艺轻骑兵”。每年文工团要到各团场演出150场左右,这还不包括赴周边县市和部队演出。刘皖新记得,有一次南疆巡演达40多天,累计行程达到7000多公里。

刘皖新在文工团工作了41年,愣头青变成了老男孩,演出的舞台也越来越时尚现代,《乡村西游记》《图木舒克好地方》《我的五星红旗》等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要想办法给各族职工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和欢乐,每次我们演出,现场都嗨翻了!”刘皖新言语中难掩骄傲。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文艺?贴近他们的心,答案就有了。

近年来,图木舒克多层次推进文化润疆,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三馆”“三中心”等基础设施相继落成,边境文化长廊工程、环塔里木文化传播与共建共享工程持续推进,一大批文化惠民建设项目落地见效。

走进图木舒克各个团场,综合文体服务中心配备齐全,“百姓大舞台”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并且每个团场都有自己的“品牌节目”。2019年“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活动中,各团场组织创编节目160多个,演出49场,观众达到8万余人次,欢歌悦舞,一派祥和。

这几年,师市依托广东援疆和兵团优势资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引进先进文化艺术理念,文化馆“艺起来”公益培训班开设了古筝、书法、国画、民族民间舞等课程,报名者踊跃;博物馆推出徐悲鸿画展、维稳戍边图片展、虎门销烟图片展等,观众纷至沓来;图书馆坚持做好图书“六进”工作,数字化阅读推广普及,带来阵阵书香……

“借智借力,更要自力更生。”师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袁敏芳介绍,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师市不断丰富活动层次、提升活动质量,举办了系列文化节庆和赛事,如屯垦文化艺术节、威风锣鼓大赛、线上群众才艺大赛、戏曲联赛、杏花季·文化旅游节等,积极搭建“大舞台”,吸引师市和周边地方各族职工群众踊跃参与,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2020年由文工团牵头,整合师市26支群众文艺队,广泛培养群众文艺骨干,组建文艺志愿者协会,成立了唐王城业余艺术团,目前团员已达到400多人,民间文艺活动又有了新气象。

“平常我们和团里职工轮着表演,一起学习舞步,大家相互欣赏!”巴楚县恰尔巴格乡的村民阿迪拉·拜提明和同村妇女组建了舞蹈队,邻近的49团成为了大家展示才艺的平台。

阿迪拉·拜提明告诉记者,沿着兵地致富路,骑摩托车10分钟就能到团里。“我们在团里打工,在团里表演节目,过节也常常一起过,端午节包粽子,春节贴对联,古尔邦节一起吃羊肉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舞台有了,群众乐了,文化就活了。与49团一样,师市各个团场时常与周边乡镇举办文艺交流活动,成为促进兵地融合的生动实践——

45团前海镇位于麦盖提县境内,当地的刀郎木卡姆传统艺人在镇里颇受欢迎;51团与巴楚县组成的表演队伍,在师市“中华传统文化进万家”威风锣鼓大赛上一举夺魁;托云牧场是兵团唯一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团场,牧场党委专程请来了乌恰县玛纳斯传承人给各族职工群众培训……以文艺的方式促进南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兵团的力量在图木舒克得到了充分体现。

“文化要先有吸引力,才会产生影响力。我们由点到线再到面,打通文化润疆‘最后一公里’,让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真正凝心聚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袁敏芳如是表示。


小学员大课堂

“梨花开,春带雨……”一曲经典《梨花颂》,10岁的古丽米热·阿布都外力身穿红戏袍,唱得有模有样。她是51团第一中学四年级的学生,两年前加入学校梨园香戏曲社团,如今登台表演已经十分从容自信。

坐在台下的老师张娜很是欣慰。从2019年组建社团,领着孩子们学习京剧,她找到了自己在文化润疆工作中的定位。“京剧是国粹,唱、念、做、打这些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对学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也让他们更加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魅力。”

走进学校的书法教室,又是一番新景象——“小书法家”们神情专注,提笔临帖,氛围安静。两侧墙上贴满了稚嫩的作品,这是他们初学一个多月的成果。这些刚升至七年级的新生,也是老师张元元培养的第四批学生。

“书法兴趣小组一直非常受学生和家长喜欢,一进校就让孩子们接触书法,感受汉字之美。”张元元告诉记者,汉字书法讲究藏锋挪让、横平竖直,其中饱含中华文化的滋养。这能够潜移默化地助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让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

一动一静,一唱一写,既让学生感受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育人成才的重要载体。2019年以来,51团第一中学成功地打造了包括戏曲、书法、舞狮社团等在内的32个社团,覆盖全校各年级5000多名学生。

“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到90%以上,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引导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坚定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好少年。”校长李小海介绍道。

像51团第一中学这样“百花齐放”的场景,在图木舒克的各所学校都很常见。这些年来,师市教育系统一方面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制定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另一方面,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项目,人人有特长”,为学校教育注入新活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不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还是培养学生课外兴趣爱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给养。

在45团第二幼儿园,新校舍被环保创意作品装点一新:素雅的青花瓷、益智的中国象棋、奇妙的二十四节气……各楼层主题不尽相同,既充满现代创意又展现传统元素。班主任谢刘影将“茶”主题作为本班特色,开设了启蒙小课堂,“茶文化是各民族共享的优秀文化,我们引导娃娃们辨别茶的味道、颜色,编创茶马古道小故事……好奇心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在53团第一小学,11岁的阿布都卡德迷上了中华传统武术:一套少年规定拳,52个动作,用时两分钟,他一学就是两年。“现在我的身体更棒了,学习也没有落下,爸爸妈妈经常到现场看我打拳,我非常开心!”每当自己和队友精气神十足地站上舞台,干脆利索地行抱拳礼,就是阿布都卡德最自信的时刻。

在师市的各个中小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不断深入,“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诵读活动、“新时代好少年 红心向党”朗诵比赛等轮番举行,各族师生同台读经典、悟经典,用心体会着《将进酒》的诗歌豪气、《青春中国》的家国情怀、《军垦第一犁》的峥嵘岁月……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我们始终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师市教育局局长刘玉成说。


小工匠大产业

21年来,亚克甫江·玉苏英一直在唐王城脚下烧制土陶,传承家族手艺。今年,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造技艺第七代传承人的他,有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过去当地人用土陶罐储水、净水,是生活必需品。如今,这项“泥巴艺术”成为了图木舒克的一张非遗名片。师市投入近2000万元新建的土陶展览馆开馆了,还邀请亚克甫江·玉苏英入驻馆里的土陶制作体验区,让更多游客了解和爱上土陶文化。

早在4000年前,以彩陶为代表的技艺从中原流传到西域,陶文化在此逐渐兴起,闪耀璀璨光辉。今年初,师市党委书记、政委李震国在土陶馆调研时强调,“图木舒克土陶制作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乐章和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土陶馆展陈要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突出地域文化和屯垦文化的传承、弘扬,讲好图木舒克故事。”

作为图木舒克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项目,土陶展览馆承载着许多人的心血与期盼。今年5月下旬,江西景德镇陶瓷研究院的专家再次造访这里,土陶制作体验区就源自他们的提议。一东一西,一瓷一陶,聚在一起,共同促进图木舒克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交融。

“有这么好的场地,有专家来交流指导,还有人主动来学手艺,我们一定要把土陶文化发扬光大!”虽然文创产品还未起步,但47岁的亚克甫江·玉苏英带着两个新徒弟干劲更足了。

和亚克甫江·玉苏英一样,62岁的吾斯曼·卡地尔是刀郎木卡姆第三代传承人,农闲时常常和老伙计们弹奏热瓦普、卡侬琴,把图木舒克唱进了自己的歌里。

26岁的布尔罕·艾买提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乐手,从小爱音乐的他今年初欣然加入了这支队伍。“我的不同民族同学和朋友经常听我弹唱,有的还拍了发到抖音上,大家都兴奋地跟着音乐一起跳舞。”年轻一代有了新的展示平台,创新传承文化技艺的兴趣更浓了。

这两年,在团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吾斯曼·卡地尔的演奏团队有了统一的服装,还走出连队,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以前我们就想能一直唱下去,不要让这门艺术失传。现在能让优秀民族音乐走出去,有更多的人欣赏,我感到很欣慰。”吾斯曼·卡地尔感慨地说。

这些年来,图木舒克深入推进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包括土陶、刀郎木卡姆等在内的12项技艺被纳入各级非遗名录。2020年6月,兵团南疆片区首届非遗展选在市里成功举办,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非遗事业发展。

守好文化,浸润文化,重在发展文化。对图木舒克而言,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课题,依然任重道远。

近两年,师市贯彻“文化+”理念,发挥集红色文化、屯垦文化、边疆文化于一体的兵团文化优势,紧紧围绕“中国屯垦旅游”主题品牌和“丝绸唐王城·屯垦新绿洲”子品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融入环塔里木屯垦文化旅游圈,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加快构建高标准、高品质旅游服务体系。

“我们的文旅产业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你们多走走多看看,更要帮着多宣传多推广,让图木舒克全域旅游这张名片更亮丽。”结束采访时,文旅局副局长袁敏芳再次对记者说道,心情可谓迫切。文化和产业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这是图木舒克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仅2020年,当地接待游客74.8万人次,同比增长74.3%;实现旅游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62.7%,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瞅准了图木舒克文旅产业的新机遇,年轻的吾斯曼·吾布里夫妇选择将这座新城画下来——一杆电烙铁、一个小葫芦,诞生出一个个漂亮的葫芦烙画作品。唐王城、胡杨树、骆驼、红石榴、中国福……文化资源富集的图木舒克,给吾斯曼·吾布里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作品,也为这家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去年我们卖出了2000多个葫芦,收入约8万元,20个徒弟也都有自己不错的收入。”

今年政府投入扶持资金30万元,帮助吾斯曼·吾布里开设工作室,开辟葫芦种植园,还申请了师市非遗项目。年初,吾斯曼·吾布里注册了网络直播平台账号,妻子主持,他来创作。春节期间“福”字葫芦卖得尤其好,“卖出了葫芦,还让‘老铁们’都知道了图木舒克!”首次“触电”网络直播的吾斯曼·吾布里,对今后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

就在记者抵达图木舒克采访的前一周,4月28日,林梅村等历史文化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共同拉开了第一届图木舒克(中国)历史文化论坛——唐王城遗址与中国屯垦历史学术研讨会的序幕,“屯垦古城”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眺望绿洲新城东北方向,巍峨的唐王城遗址赫然映入眼帘。2000多年前,那段凿空之旅赋予这片土地全新故事;2000多年后,戍边重镇图木舒克诠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时代精神不断激发着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让荒漠变成绿洲。万木垂梢首,便晓风吹过。文化如春风,拂动叶尔羌河畔各族人民的心弦。弦歌阵阵,在这方美好家园,各族同胞共同奏唱新传奇……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责编:刘雅   制作·流程: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