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地处贺兰山东麓,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全村人口355户1164人。村内有9个天然泉眼四季涌流,龙泉村因此而得名。
龙泉村龙门广场
“梦中江南,醒来龙泉”。龙泉村风光秀丽,村内山、庄、田、泉错落有致,颇有塞北江南神韵,是一个集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村落。近年来,村委会坚持“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以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动产业转型、农村变美、村民变富,呈现出了产业兴、生态绿、家乡美、民族亲、人心齐的可喜局面,先后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等国家级荣誉。
坚持“五层党建”联动效应,即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村内各党组织负责人、先锋党员致富带头人、共建单位负责人、普通党员群众的引领示范作用和积极性,立足龙泉村的资源,形成了以龙泉山庄、贺鹿庄园和高端民宿为代表的企业组团,以商业街和特色农家小院为代表的农户组团,以温棚种植、农产品采摘为代表的村集体组团的集聚优势。
自2018年发展乡村旅游以来,龙泉村通过“扶持保育”“先锋示范”等举措,带动村民回流50余户,盘活村民闲置房屋46户。村里按“4A级”乡村旅游景区标准提档升级,建设了核心接待区、泉水养生区、泉耕生态区、泉上农庄休闲区、民俗文化区、田园农乐区六大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和消费需求。
田园农乐区由开心农场、田园花海、草莓及花卉采摘基地、油葵基地四大区域组成,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方。其中,开心农场占地120亩,可供游客认种,迎合了现代人健康饮食的生活理念。田园花海占地180亩,主要种植向日葵、节节高、格桑花,花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拍照,每年可间接带来经济收入10万元。草莓及花卉采摘基地占地400亩,共有99座温棚,采摘收入每年可达到100万元。油葵基地占地300亩,观光采摘每年可收入15万元。
村里的旅游越来越火,人气也越来越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202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06.4万人次。2021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旅游收入30余万元。“今年‘五一’假期,村里的游客突破1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21万余元。”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杨立学满心欢喜地说。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龙泉村成为石嘴山市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从“头雁引领”到“雁声阵阵”,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开发出柴火鸡、特色羊肉臊子面、自助烧烤、龙泉锅巴等乡村地道美食,带动40户村民、38户商户返乡创业,新增就业200人,2020年全年人均纯收入达21000元。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增收,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从农村美了到农民富了,龙泉村投资近亿元,完成商业街改造、集污管网改造、干沟生态环境修复、葫芦塘改造、迎宾广场建设、高端民宿、义乌小商品一条街等政府投资项目14个,休闲观光旅游田园综合体、贺鹿庄园、张黑子农家院、郭江老磨坊、宁夏济仁堂、柏杨天泰、马来风情德西恩综合体体验中心、厚德酒坊、章氏酒坊等15家社会投资项目先后投产,张三农家乐、聚香园面馆等32家本土农家乐相继开张,形成全要素集聚整合的旅游基础配套体系,走出一条农旅结合的新发展路子。带动500余人创业就业,进一步推进了“互联网+企业+合作社+社会资本+农户”的共同体发展模式,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产业联合体。
村里的水泥路宽阔平整,道路两旁的绿树掩映着一排排农家大院。“张三农家乐”的老板娘王玉琴正为即将到来的客人准备食材,忙得不亦乐乎。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她家天天客满。返乡创业的她,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现在足不出户都比她当年在城里打工赚的多。
“好水才能酿出好酒来,我们用龙泉村的泉水酿制高粱、玉米、糯米等7种酒,前期销售效果较好,也积累了很多回头客。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正常营业,从2月初到现在销售额达到了40余万元,除了石嘴山市区以及银川等周边地区,产品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厚德酒坊负责人曾志国说,好销路让他对酒坊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有可持续的“金山银山”。龙泉村一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边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植树造林。村里原本就是古树成荫,有111棵百年古桑树、古枣树、古核桃树。近些年来又在村边靠近贺兰山脚下新植4000多亩山桃、山杏、侧柏等树种。完成后山1200余亩荒山的绿化栽植工作,绿化覆盖率达90%。同时,已实施完成经果林建设项目,种植特色大樱桃260余棵,核桃、李子、桃、梨、苹果等果树4500余棵,呈现出一幅山水相映、林木繁盛、瓜果飘香、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
龙泉村的土壤、泉水富含硒锶元素,村内家家有果园、户户有古树,产出的红枣、核桃、桑葚、蔬菜、粮食等富硒食品逐渐打开市场。各族群众在享受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打牢了团结奋斗、接续发展的生态之基。
村委会还牵头修建了4500平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各类健身器材,组织成立了广场舞健身队和老年秧歌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道路、公用基础设施和过去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环境越来越好,大家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把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年过半百的陈玉龙在龙泉村住了快30年,切身感受了这里的巨变。
龙泉村文化底蕴厚重,在西汉时期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村内还保留有明代长城、烽火台、贺兰山岩画、汉代遗址等珍贵的历史古迹。梳理整合边塞文化、农耕文化等历史遗迹,建设了村史馆、民俗文化博物馆、家风家训馆,现收藏汉砖瓦、陶俑等展品1200件,同时开发了研学教育、葫芦烫画、民间绘画等一批文化产业。
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鼓励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团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利用“送戏下乡”“百姓大舞台”等契机,通过一句问候、一首歌曲、一支舞蹈、一个小品故事、一段快板等,使得村民邻里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入脑入心。
开展“爱心饺子宴”“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表彰“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五一”“十一”特色文化旅游美食节等活动,助力乡村旅游。
文:哈布日图娅
责编:江凌
制作·流程:张伟(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