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生活着49个民族的古都开封别有一番风韵。
7月13日,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学”活动团来到开封市开展观摩活动。观摩开封市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馆,参观顺河回族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这个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尽显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夯实基层基础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开封市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市委常委会、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民族工作,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定期开展专题学习。各级党委(党组)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计划。推动“四级书记”抓民族工作,完善市县两级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体制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市委巡察重点事项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建立县乡村三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确保基层民族工作高效运转。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市以统战和民族宗教系统、教育系统、共青团系统、县乡基层为重点,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工作。举办市县乡三级党政正职培训班,实现全市分级分层全覆盖培训。今年4月,召开开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对各部门职责任务进行细化分工。
增强文化认同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充分发挥开封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力宣传“焦裕禄精神”,让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五个认同”。每年举办开封清明文化节活动,全方位展示开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2022年,龙亭区在开封清明文化节期间,组织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线上民俗展演活动,通过“百姓文化云”等网络平台进行展播,当晚收看观众达2.7万余人。
重点打造开封市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馆、主题公园,顺河回族区在护城河沿岸建设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长廊,鼓楼区探索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市民宗局与市教体局联合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工作,择优遴选6所学校作为市级试点学校。市教体局持续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秀课件展评活动,打造一批把握正确导向、符合教育规律、弘扬中华文化的高质量课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团市委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青年大学习 一起学党史”“红领巾爱学习”等系列主题团(队)日课,参与青年达70万余人次。
深化创建内涵 展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风貌
市委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市民宗局分别制定开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审命名办法,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开封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相结合,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基础上,创新开展创建工作进景区、进工业园区活动,并逐步向楼院、医院、社会组织等延伸,实现创建工作全覆盖。
连续18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基层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社会氛围。今年4月,全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把创建纳入主题宣传活动中。
持续表彰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激励各族群众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赶有目标,积极营造人人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开封市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模范个人3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个、模范个人12名;命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8个、模范个人119名。开封市民族宗教局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委系统先进单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回回寨村、鼓楼区西司门街道被评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开封市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馆成功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顺河回族区等13个单位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推进共同发展 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广泛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推动全市8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社区)与周边村(社区)结对子、互帮互助。开封市杞县创新打造“同心党支部”,推行“支部共联、群众共建、产业共兴、精神共有、幸福共享”模式。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活动,制定村规民约100条。定期评选“同心集体”“同心家庭”“同心之星”,全县已建立20个“同心党支部”,实现乡镇全覆盖。开封市将“同心圆·共发展”活动引入城市社区,着力帮助流动人口等群体更快更好融入当地生产生活,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民族团结。
确保全市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红利,一大批拉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仅2016年以来,开封市就积极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争取各级各类资金,建成交通、水利、教育、医疗等百余个项目。全市4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中,90%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支持发展技能型产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开封市学院门社区、汴南社区、东大寺社区均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
提升治理水平 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区域化共建”平台,在全市推进建立“1+N+1”模式的区域化党建组织架构。“1”即街道党工委,引领区域党建工作开展;“N”即区域内的各级党组织全部划入社区联合党委管理,配合参与党建工作及和谐共建活动;第二个“1”即设立1个党员服务中心,发挥党建与群团组织建设的协同促进作用,协力推进区域和谐共建,以社区便民服务大厅为桥梁,向各族群众送技能、送温暖,进一步拓宽基层社区服务渠道。
坚持城市有机更新、基层治理与创建工作相结合,依托基层社会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城市均等化服务。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中增进情感,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强家国情怀。开封市鼓楼区西苑社区探索“党建+嵌入式”多样化服务新平台,鼓楼区油坊社区开展“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结对帮扶、敬老服务、助学服务,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到各族群众心上。
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到城市服务管理中,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在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河南化工技师学院连续10年培养1307名新疆哈密籍学生,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人才资源。来自甘肃的马建清在开封经营牛肉拉面近10年,如今不仅自己开办了品牌连锁店,还组织、带动50余家来自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商户落户开封。
履职尽责,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全市开展“聚焦主线、深化创建”专题调研,不断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水平,依法维护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文/河南省开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7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