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个月的“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火热展览正在接近尾声。展览展出了2021年评选出的100处重大考古发现成果,通过“远古的根系——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探源——百年新石器时代考古”“展现三代王国的文明——夏商周考古”“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百年秦汉至元明清考古”四个板块,带领公众探索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发展历程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成就。
中国民族报“道中华”采访了“繁星盈天”展策展人之一、郑州博物馆郭春媛副馆长,向大家介绍如何借助展览这一场域,透过重大考古发现来讲述中国考古学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
记者: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繁星盈天展就是为纪念这个百年而策划的吧?请您介绍一下展览的基本内容。
▲展览现场。(郑州博物馆 供图)
郭春媛:《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以中国近百年100处重大考古发现为切入点,集中展示了百年来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断探索,通过一个个重大发现,勾勒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脉络,是一部献给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向中国考古致敬的展览。
展览介绍的100处重大考古发现,以时间为序,串联起上至旧石器,下至明清的历史轴线。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清晰可见。旧石器考古探寻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基因,新石器考古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夏商周考古成果彰显三代青铜文明、礼乐制度、都城文化的辉煌成就,秦汉至元明清考古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示意图。(郑州博物馆 供图)
▲河南汉代重要冶铁和铸铁遗址分布图。(郑州博物馆 供图)
与《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同时推出的还有《文明的渊薮——河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两个展览得到全国文博同仁的鼎力支持,汇集21省(区、市),79家文博单位,889件/组精品文物,其中珍贵文物达300余件/组,凝聚全国考古文博人的心血,展示汇聚力量,实干兴邦的成就。
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自2022年9月1日开幕至10月中旬,接待观众10余万人次。
记者:展览汇聚了2021年评选出的全国百年来考古发现的100处大遗址代表性文物,这些个体的文物如何描绘一幅宏大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图景?
郭春媛:文物无言,却承载着历史。证明一个遗址重要意义的有遗址的位置、形态、性质等等,遗址出土文物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繁星盈天”展在选取各项考古发现时遵循了代表性、学术性、观赏性几项原则,对于揭示考古遗址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展览以时间序列铺陈讲述,每个展项从华夏起源、文明肇启呈现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辉煌历程,是一幅宏大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图景。
旧石器时期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北京猿人头盖骨是我国第一个出土直立人头盖骨。新石器时期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组合反映了中原地区农业发展面貌。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为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提供实物性资料。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彩陶罐、鼎,反映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都邑性遗址面貌。山东城子崖遗址的白陶鬶、山西陶寺遗址的龙纹陶盘、辽宁牛河梁遗址的玉猪龙、浙江良渚遗址的神人纹玉琮……都是各遗址的代表性文物,也反映各遗址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
▲几何鱼纹彩陶葫芦瓶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 西安半坡博物馆藏。(郑州博物馆 供图)
▲素三彩鸭形香熏 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郑州博物馆 供图)
夏商周三代时期,青铜器一枝独秀,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铜牌饰、青铜爵,象征中国历史进入王国时代新纪元。三星堆遗址的金面罩青铜人像,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让观众一窥古蜀文明的绚丽。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成组窖藏青铜器是王权的见证,展示了早商文明的发展高度。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鼎、青铜钺改变了人们对赣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知。陕西周原遗址的周代青铜壶,湖北曾侯墓葬的楚国青铜鼎等,全面展现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青铜文明。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王羿 摄)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王羿 摄)
▲司母辛觥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王羿 摄)
秦汉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成就通过一件件文物直观而又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湖北睡虎地秦简、湖南里耶秦简真实记录了秦帝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陕西秦兵马俑是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见证。河北满城汉墓的错金博山炉再现了汉代文化艺术的精湛。湖北马王堆汉墓的丝绸残片是汉代生活方式和丝绸技艺的明证。江西海昏侯墓金饼和其他文物再现海昏侯的荣宠。汉长安城、临漳邺城、洛阳唐城、西夏王陵的建筑构件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宫殿建筑的辉煌……
▲高级铠甲军吏俑 陕西临潼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王羿 摄)
▲错金博山炉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郑州博物馆 供图)
▲“上”字大褭蹏金 江西西汉海昏侯墓出土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郑州博物馆 供图)
走进展厅,沿着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汉至明清的时间线,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讲述者,他们穿越时空,带我们回望过往,打开一幅中华民族历史的浩瀚长卷。
记者:展览如何通过这些代表性遗迹遗物讲述中国百年考古历程?
郭春媛:百年中国考古成就斐然,这100处重大发现是基于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2021年评选结果确定的。百项考古发现涵盖不同时期,地域分布上也遍及中华大地,正如展览标题——“繁星盈天”,恰似一座座文化丰碑,刻画着中国考古工作者的探索足迹和科学精神。
在展览策划上,以百大发现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串联。展览以物鉴史,用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讲述中华文明故事。坚持学术为本,序厅制作百年考古大事记,以十年为一段,考古发展历程一目了然。
记者:有学者认为,近10年来,我们迎来中国考古真正的黄金时代。博物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治理、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您如何看待现在的“考古热”“文博热”?
郭春媛:“考古热”“文博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必然反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渴望了解的,特别是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和技术时,大家对历史的探究热情就不可避免地迸发出来了。
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迈向下一个新的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中华文明传承发扬的基因,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是时代的洪流催生了“考古热”“文博热”的兴起。
这种热潮对文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每一个文博人审视职责使命,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加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挖掘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用文化的力量服务社会发展大局。
记者:博物馆作为以“物”为核心载体的交流传播平台,在当代有哪些新的使命?如何充分发挥其功能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郭春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博物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博物馆新的使命和职责。
2022年国际博协刚刚发布了博物馆最新定义。博物馆的使命被描述为“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这一定义远远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职责范围,呈现出新的特点。
▲展览现场。(郑州博物馆 供图)
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博物馆的展览、研究、社会教育、保护工作都是围绕藏品展开的。随着博物馆职责的拓展,新技术的出现,博物馆对藏品的保护和利用呈现新的形式。博物馆是文化客厅,要强化藏品研究、展示发挥教育职能,将考古成果、学术理论转化成通俗知识,使这里成为每个人终生学习交流的文化平台。藏品征集记录时代发展,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历史,也要记录当下,为明天收藏今天,与时代共同成长。藏品展示也要顺应技术变革,不仅展示有形的,也包括数字技术下的无形之物。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宣传平台,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受访者简介:
郭春媛,郑州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常委会委员,河南省博物馆学会文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考古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先后评为郑州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郑州市首批文化名家、2020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近年来主持、参与展览40余个,获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6个。主持的《微观之作》展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 李宜蔓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