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道中华|唐代茶饮如何走向了边疆塞外?
发布日期:2023-04-16

微信图片_20221106141017.jpg

唐代边疆游牧民族日常饮食多为乳制品和肉制品,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很高,少食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等食物。茶作为一种饮品,有降脂肪、促消化的功效。回鹘、吐蕃、南诏等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各阶层饮茶的风习逐渐普及,越来越依赖中原输入的茶叶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甚至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


01  茶入回鹘:喜大普奔用名马换茶而归


《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大臣王肃奔仕北魏,带去了饮茶的习惯,却遭士子们嘲笑,这说明北魏之人已经了解茶,但在当时当地饮茶还是很罕见。随着南北朝的融合特别是隋唐的统一,南方的饮茶风俗在北方得到广泛传播,《封氏闻见记》便有记载,灵岩寺僧人在坐禅时不能睡觉、不能吃晚饭,但是可以饮茶,后来无论何地僧人都携带茶,煮茶喝,最后饮茶成为了一种风习。


唐朝北方饮茶风俗的兴盛,带动了西北边境饮茶风俗的兴起。据考古发现,新疆的唐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幅绢画《对棋图》,上面画着一个手捧茶托端茶献茶的侍女,说明茶叶贸易和饮茶之风尚已深入到新疆地区。中唐时期,中原的饮茶风习已经在西北边疆得到进一步传播。


少数民族地区对丝、绢、茶等物品有强烈的需求,中原地区也想获得马匹,以物易物性质的开边互市在唐代发展起来。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有明确记载,西北边疆的回鹘已经与唐朝建立茶马互市,封演《封氏闻见记》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亦足怪焉”说明当时人们对茶马互换这种交易之法,已经见怪不怪了。从“大驱”一词中,也可以推见,当时回鹘到内地一个急切的愿望,就是购得茶叶、满载而归,一旦完成这个使命,则有普大喜奔的感受了。


640.jpg

▲《封氏闻见记》。


02  茶入吐蕃:和亲与大量涌入的内地茶叶和茶具


唐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使入长安,对唐文化进行观摩,吐蕃大约此时方知有茶叶。李斌城认为西藏茶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唐朝的和亲政策,即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等,两位公主入藏将茶带入高原。1328年索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计》印证了文成公主对茶在藏地传播的贡献:“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这条记录出现得较早,很多学者都予以采信。


《汉藏史集》中记载了两则与茶有关的故事传说。一则讲述都松莽布支原先体弱多病,一日偶然尝了小鸟衔来的一种树叶,顿觉得神清气爽,便命心腹大臣四处寻找访,后来在中原找到,大臣带了一大捆回来,赞普将其煮饮,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将其作为上等保健之品,这便是茶。


另一则故事则是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奉松赞干布之命创制藏文,苦思不得解,一夜,梦见一老妇人,问老妇人到何处去。老妇人曰:“我从萨贺尔来,到吐谷浑去。”又问:“路上带有什么口粮?”答:“有茶叶。”吞弥醒来时顿然醒悟,跟老妇人的梦中对话中有天竺字母里所没有的6个字母,遂创制藏文30个字母。吞弥生活在7世纪,曾是松赞干布的七贤臣之一。这两则故事证明茶在7世纪已经传入西藏,且在西藏文化中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7世纪末到8世纪,中原茶叶大量传入吐蕃。随着茶叶的传播,西藏的茶具制造业也发展起来。《汉藏史集》中便有记载,都松莽布支听说中原有叫“碗”的茶具,于是派出使臣前往中原求碗。唐朝皇帝派了工匠到西藏,工匠分别原料的好坏、清浊,制成兴寿等六种碗。


《汉藏史集》中还提到茶在内地僧侣中的传播:买茶叶的,卖茶叶的以及喝茶的人数目很多,但是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噶米王就是赤松得赞(742—797年),汉地僧侣既然向赞普传授烹茶之法,在进行佛法交流时,那自然也会吐蕃僧侣传授。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大举灭佛,寺院被毁,僧人还俗,但烹茶之法和饮茶的习惯不可能舍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茶向民间的迅速传播。


640 (1).jpg

▲《汉藏史集》。


从《汉藏史集》的记载可以看出,藏人对茶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了,他们按照茶生长的环境、土质、施肥种类以及茶叶品种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将茶分为16种,并对每一种茶从色、香、味、功能等角度详细辨识。


21世纪以来,与茶叶有关的考古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传统史籍的记载,将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大为提前。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发现了西藏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叶遗物。通过碳14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茶叶距今约1800年左右。


640 (2).jpg

▲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食物残渣。


640 (3).jpg

▲阿里出土的内盛有茶叶残渣的木案。


这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4500m的西藏阿里地区,当时丝绸之路有一个分支可能穿越青藏高原。这也说明早在唐代以前,汉藏之间已经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入的经济文化往来,其深度和广度可能远超传世文献的记载。


03  茶入南诏:中土早期饮茶之风的“活化石”


茶向西南地区的传播,在唐代以前就有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中提及西南地区茶叶的种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陆羽《茶经》所记载的黔中道(贵州地区)产茶区主要分布在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并且茶的品质较为上乘。唐代对黔中道(贵州地区)内的少数民族同样施行了羁縻政策,设置了五十个羁縻诸州。与这些州相互对照,我们发现这四个产茶区都不在羁縻之列,这客观上说明唐代黔中道(贵州地区)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居住地则较为少见。


开元二十六年,唐朝派使者入云南,持节册封南诏皮逻阁为云南王,为西南之藩屏。南诏向大唐朝廷进献之物中并未见茶的影踪,但樊绰《蛮书》明确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主要是指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银生城界诸山大体位于今天的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他们已经在开发利用茶,但并未将之进献朝廷,这说明茶在南诏的地位并不高。


另一方面,采、造在《茶经》中是重点强调的,标志着唐代对茶开发利用的成熟,但《蛮书》称蒙舍并无“采造法”,这说明从饮用方法来看,当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对茶的利用尚不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都是和佐料一起煮饮的。《蛮书》所记载云南饮茶之法与魏晋南北朝饮用方法极为类似,这又说明当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饮茶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但中唐之后,姜茶与其他调味品混合引用的方式得到革新,皮日休《茶中杂咏》认为陆羽引领了饮茶方式向煎茶法的转变。尽管汉文化饮茶方式不断更新,但由于地域阻隔以及生活习惯的适用性等原因,混饮法引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后,得到了保留,没有随着中原饮茶文化继续演进。不仅是唐时的蒙舍,边疆地区到现在为止一般都不泡清茶,都要在茶中加入佐料。如蒙古族人的奶茶、藏族人的酥油茶、土家人的擂茶等。这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茶文化的第一个特点。


640 (4).jpg

▲奶茶。


640 (5).jpg

▲酥油茶。


640 (6).jpg

▲擂茶。


唐代中原文化饮茶的第二个特点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留存,他们所饮之茶多为砖茶(紧压茶)。《茶经》记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饼茶便是紧压茶,如唐代的蒸青团饼茶和宋代的龙团凤饼。这种茶经过蒸青、磨碎、压模成型而后烘干制成,有防潮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藏、茶味醇厚、适合减肥等特点,很受边疆少数民族的欢迎。


当饮茶风俗向边疆塞外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进一步深入传播,他们对茶叶的需求迅速增加。但由于边地并不出产茶叶,这就促使他们汇入唐王朝的茶叶经济贸易网络之中获得茶。《茶谱》载:“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蕃、党项,重之。”毛文锡所记载是唐朝覆亡后五代时期的情形。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当时饼茶已经大量向边疆地区贩运销售了。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640 (7).jpg

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文化史,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茶史及茶文化论文、译作70余篇。出版《唐代茶史研究》等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和论著3部,参编教材2部。

刘梦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 宋时磊  刘梦灵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