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型乐舞来展现武王伐纣历史的《大武》;集歌、舞、乐为一体并具有歌舞套曲结构意义的《相和大曲》;令九州之民啧啧称奇的唐代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自古以来,用歌舞大曲或套曲的表演形式展现重大历史题材、回顾光辉历史进程,是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而自钟鼎文以来的历代史书、传记与演义文学以及流传至今的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都可作为以歌、舞、诗、书、演等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故事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文艺工作者以近现代革命历史阶段的重要节点为坐标,创作排演了多部以歌舞史诗为体裁的大型历史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主题鲜明、规模宏大,一经问世就在全国乃至世界歌舞艺术发展进程中竖起了一座座丰碑。当我们深入挖掘每一部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不难发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间歌曲正是这些大型经典文艺作品的点睛之笔。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积累了许多悦耳动听、扣人心弦的民歌。其中一些旋律、曲调通过结合各方言区的语音、语调和民间文学,生发出各有特色但又同样“声”入人心的传统歌曲,成为了口口相传的音乐经典。而当这些作品融入到我国近现代以来的伟大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它们的功能与使命再次产生蜕变,为各族人民文化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宝贵的精神资源。例如以《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十送红军》《南泥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题材民歌,传唱度高、传播度广、影响深远,一直是讴歌党和人民的经典作品。
1961年8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集体创作并排演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正式公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部作品以套曲演唱和舞台表演的形式,演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流传于革命根据地与人民军队中脍炙人口的歌曲,包括《八月桂花遍地开》《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等。为更好地展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该套曲作品共分9场,转换了16个场景,演唱了46首革命历史歌曲,整场演出用时近100分钟。在京成功公演之后,演出团队随即应邀赴上海表演了数十场。后来,为让全国各地各族群众都能欣赏观看到这部作品,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拍摄并制作了彩色影片《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随后,上海的文艺工作者精心编创了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于1964年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节惊艳亮相。这是一部规模更大、历史跨度更长的革命题材文艺作品。随着上述大型作品的创演问世,也预示着革命文艺史诗作品即将迎来创作的高峰。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了《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之后,提出策划排演一部集歌、舞、诗、画于一体的大型革命史诗级作品,献礼新中国成立15周年。在各族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诞生了,并被冠以《东方红》这一响亮的名字。
从作品规模来看,《东方红》由3500余人历时两个月创作并排演完成,其中演唱的革命歌曲多达50余首。整部作品采用音乐、舞蹈、诗歌、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再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公演时的作品共分8场,分别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该作品一经公演,就在全社会掀起了观看和传唱的热潮,实况录音、歌曲集成等有声制品相继出版发行,1965年同名电影《东方红》上映。这部红色文艺作品久演不衰,至今依然是新中国大型表演史诗艺术的一面旗帜。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由来自全国各地60余家单位组成的千人创演团倾力打造了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国革命之歌》。该作品既讴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又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以往的选曲有所不同,整部作品21首歌曲中新创作的曲目多达15首,如《迎接中华新的崛起》《创业者之歌》《科学家的心愿》等。
进入新世纪,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等联合多所文艺院团打造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震撼公演。这部作品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走过的艰辛革命征程和国家发展振兴之路。在新的历史阶段,《复兴之路》以更为宽广、宏观的艺术视角,结合现代化的声光舞台技术,通过对党和国家各个重大历史阶段的艺术重现,展现了中华儿女携手并肩走向复兴的时代风貌。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2021年7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歌舞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应运而生。作为一部大跨度、多纵深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特别是在国家体育场的硕大空间里,该作品的文化深度和艺术张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整场演出共分为4个篇章,并以歌舞表演、戏剧戏曲、合唱交响、情景重现等形式交织相融。
《伟大征程》的第一篇章《浴火前行》演绎了多首革命歌曲,其中《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合唱版也曾用于《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东方红》。该篇章在表现军民惜别的场景时,选用了经典民歌《十送红军》;在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场景时,选用了《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经典唱段,并将“风在吼”和“马在叫”唱段的尾拍进行了再创造,使乐句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纵深感和号召力;在表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场景时,选取的《八路军进行曲》后来被称作《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于1988年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在《伟大征程》之大型舞蹈《开国大典》中,会场里久久回响着唢呐吹奏的《东方红》乐曲。这首由陕北民歌《骑白马》改编而成的革命歌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星火燎原的不朽征程。在《激流勇进》篇章中,演员们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传递出全国各族人民拥抱改革开放的共同心声。在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篇章中,《走进新时代》《我和你》《江山》《不忘初心》等优秀歌曲不断强化表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在《命运与共》篇章中,歌曲《和合之美》表达了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优秀品格以及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型歌舞史诗编创历程,革命战争年代题材无疑是此类文艺创作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时期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田野工作,搜集并记录下了大量来自江西、陕北等老区的传统民歌和革命歌曲,同时发掘、抢救了一批曾传唱于人民军队但濒临失传的军旅歌曲,这些工作对于传承革命历史文化和红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更加深远的意义来看,革命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民歌的成功借鉴、融合与改编,某种程度上又启发了新时期依靠人民、融入生活的文艺观念的形成与深化。如今,当人们在现场沉浸式欣赏一部歌舞史诗作品时,脑海中浮现出的不仅有从革命历史中传承而来的文化记忆,更会升华出一种民族精神与信仰力量。这些宝贵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与力量,依托文艺作品鲜活、震撼、炙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彰显着永不褪去的本色,成为我们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作者:施艺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3期
编辑:龙慧蕊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