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山歌好比春江水 历久弥新幸福长—— 彩调剧《新刘三姐》为何如此出彩
发布日期:2023-01-07

2-1.jpg

《新刘三姐》


受访者: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

采 访:本刊记者 王孺杰 王怡凡


“今日广西,人民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味,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这十年·广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深情地说。


壮美广西,山歌嘹亮。广西各族儿女能歌善舞,寄情山水,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歌文化。


“刘三姐”是广西靓丽的文化名片。随着那声“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从家喻户晓的音乐电影《刘三姐》到包括广西11个剧种在内的全国29个剧种100多个剧团移植创作演出“刘三姐”题材作品,“刘三姐”不仅在八桂大地广为流传,还早已成为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记忆,并逐渐走向世界。


“创作新时代的新刘三姐”。2018年,广西戏剧院结合对新时代壮美广西发展画卷的思考与感悟,提出了以本土彩调剧形式演绎新时代新刘三姐的艺术构想,开始创作排演《新刘三姐》,并于2019年9月成功首演。


余音绕梁,星光熠熠。作为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展演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的《新刘三姐》,前不久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此外,在惠民演出方面,《新刘三姐》现场观看达3.8万人次,网上观演超600万人次,特别是演出覆盖了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和30个国家级、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屯。


“听唱新翻杨柳枝。”《新刘三姐》“新”在何处?“刘三姐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就此,记者近日专访了广西戏剧院院长、该剧导演之一龙倩。


记者:1958年诞生的彩调剧《刘三姐》早已成为中国舞台艺术的经典。如今,为什么要再做一部彩调剧《新刘三姐》?


龙倩: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最早唱响的彩调剧《刘三姐》,还是后来享誉海内外的电影《刘三姐》,总能勾起一代代人的情感记忆。而在广西这片热土上,时时都有新的歌者、“歌仙”。唱什么、谁来唱、因什么而唱,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让“刘三姐”所体现的精神在新时代更好传承下去,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祖国南疆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壮美华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我们之所以要创作彩调剧《新刘三姐》,就是要歌颂这一史无前例、惊天动地的壮举。同时,通过反映新时代的梦想追求、刻画新时代的人物形象、呈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表达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也是广大观众的期盼。


在传承发展“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主创团队秉持“创新有根、创新有源”的理念,创作了一个壮家山歌传人“姐美”用山歌振奋精神、鼓舞人心,帮助家乡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新故事。通过赋予“刘三姐”新的时代内涵,颂扬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同时,抒发广西各族人民真挚而热烈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再创新时代的经典文化符号。


12-1.jpg

《新刘三姐》


记者:对比以往的《刘三姐》,彩调剧《新刘三姐》的“新”体现在何处?


龙倩:彩调剧《新刘三姐》之“新”可谓由表及里,它既有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人物、故事、场景、主题之新,又有艺术创作手法之新。


一直以来,“刘三姐”给人的印象是人靓歌甜,并且不畏权势、聪明勇敢。《新刘三姐》塑造的这个新时代刘三姐形象——姐美,既有传统刘三姐的特质,又有新时代女性的智慧与担当。她善良、美丽、坚强,既接受传统山歌的熏陶,乐于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又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她大胆尝试,利用电商网络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她与男主角阿朗一个坚守乡土,一个逐梦远方,两人在相互奔赴中实现了“殊途同归”:久居深闺的三姐歌台因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收获了“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广泛关注。


彩调剧是广西的特有剧种,是一种能够酣畅淋漓表现生活的欢乐戏剧,一曲山歌、一段欢舞、一块手帕、一把花扇,无不情深意长。饱含向经典致敬的深情,主创团队致力于传承彩调剧的精髓,打破程式化,在注重保留和体现本土韵味的同时,通过对肢体语言的精心编排与巧妙运用,实现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观众在剧中看到的传统彩调剧常见的手绢花、斗笠、竹篙等道具,在《新刘三姐》中被赋予了新意。比如一杆竹篙既是撑船工具,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别离。


在舞台艺术方面,既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秀美甲天下”的自然风光,也融入了电商直播、电动车、平衡车等现代化时尚元素。当代广西的新风貌和大美山水在现代舞美技术的渲染下,带来清新、灵动的审美意境。


贯穿《新刘三姐》全剧的除了传统音乐、彩调戏曲、现代音乐元素和舞美科技外,还始终有一条《千江水万里云》的音乐主线。这是一首新创歌曲,其旋律、节奏带有明显的刘三姐山歌痕迹,让人“似曾相识”;而它又富于时代气息与时尚元素,带来“柳暗花明”的新鲜感。不管是主题曲,还是背景音乐,观众都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条音乐主线,走进新“刘三姐”的世界,感受到她对人、对歌、对家乡、对生活的爱。


《新刘三姐》的主创团队颇具实力,导演、编剧、作曲等都是资深艺术家。在广泛听取专家、观众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剧目进行了5次重大修改和30余次调整。可以说,《新刘三姐》凝聚了自治区内外众多艺术家心血,并汲取了广西戏剧院近年来创作演出经验,堪称新时代广西舞台艺术精品之作。


《新刘三姐》的全新演绎,无疑是对传统歌圩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交融,也彰显了当代广西人民团结奋进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厚底蕴。


记者:“刘三姐”的故事历史悠久,且广为流传、历久弥新。那么,在您心目中“刘三姐”是怎样的形象?


龙倩:八桂大地素有“歌海”之称,民歌文化积淀丰厚。作为广西乃至整个珠江流域民间传说中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刘三姐因擅长编唱山歌被奉为“歌仙”,在汉、壮、苗、瑶、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中都有关于她的传说。


如今,“刘三姐”不仅是广西的文化名片,也已经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强大的文化基因、旺盛的生命活力、深厚的群众基础。


早在自治区成立之时,柳州市彩调团就创作了彩调剧《刘三姐》,由此引发全广西各剧种创作、上演与刘三姐主题相关联作品的热潮。1960年,广西举办了《刘三姐》文艺汇演,共有1209个专业与业余文艺单位以不同形式排演该剧,观众达上千万人次。同年7月,民间歌舞剧《刘三姐》进京进行了近4个月的汇报演出。随后,该剧又在全国25个城市进行巡演。1961年,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电影《刘三姐》横空出世,用彩色胶片将民间传说、优美风光与独特歌舞艺术完美融合,受到观众追捧。由此,“刘三姐”更是火遍大江南北。


2004年在桂林阳朔景区上演的《印象·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剧目,也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刘三姐”艺术形象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自上演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1600万人次。


从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到层出不穷的戏剧、歌剧、舞剧、电影、电视剧……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持续不断地演绎,《刘三姐》让“刘三姐文化”大放光彩、声名远播,并创造了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代又一代,美好的山歌声声不绝。无论哪个时期、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刘三姐”都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抒发着各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自信。无疑,“刘三姐”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记者:如今,走进桂林《印象·刘三姐》景区刘三姐文化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格外令人动容:这是广西享誉世界的“刘三姐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您看来,传承发展“刘三姐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龙倩:山同脉、水同源、歌连心,不仅在广西,在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许多地方,人们都把刘三姐视为故乡人。作为中华民族以歌代言的杰出代表,“刘三姐”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品牌的典范之一,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刘三姐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对其进行发掘保护和传承发展,对于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以及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文化底蕴有着积极作用。


借彩调剧《新刘三姐》女主角“姐美”之口,我们传达出“诗在故乡,何必远方”的理念。


广西被誉为“山的国度,水的沃土”,山川瑰奇秀丽,文化绚丽多彩,人民热情好客。近年来,自治区着力“把广西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刘三姐”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对开展文旅品牌创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兴桂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印象·刘三姐》就已打造成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经典之作。


“刘三姐文化”的传播还有利于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打造中华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像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就多次出国演出,尤其在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深受欢迎。


记者: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在电影《刘三姐》中饰演“刘三姐”的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指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创作更多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龙倩: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的回信,对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山歌千年情为本,山歌壮我壮家魂。”传统地方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秀美广西孕育出丰富的山歌文化,各族群众会唱山歌、爱唱山歌,“刘三姐”当之无愧为广西舞台艺术经典。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彩调剧《新刘三姐》在传承“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刘三姐”形象,讲述“哥到远方把诗找,妹在诗中找远方”的动人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广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


在创作过程中,《新刘三姐》主创团队多次赴刘三姐故乡广西宜州市实地采风,深入当地干部群众、民间山歌传承人和致富带头人之中体验生活、寻找灵感。为真实展现姐美这个新时代奋斗青年的风采,扮演者陈慧观看大量影像资料,沉下身、静下心向现实生活和各族干部群众学习,可谓下足了功夫,最终逐渐找到了姐美身上的“那股劲儿”,将新“刘三姐”的精神内涵生动呈现出来。而对于阿朗的饰演者吴勇志来说,“通过仔细观察生活,比如当地人如何拿竹竿、打水、踢水等细节,都加深了我对山歌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塑造角色形象。”


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刘三姐》中,既有与传统“刘三姐”一样勇敢善良、有情有义的新“刘三姐”以及曲折美丽的爱情传奇,同时又塑造出当代“歌仙”、流行歌手、网络电商等崭新形象,并且用新的主题、语境、人物、演绎方式、舞台予以呈现,引发当下观众的深深共鸣。


《新刘三姐》也体现了我们广西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相信观众通过该剧能够感受到新时代刘三姐的新风采。非凡十年,广西涌现出了时代楷模黄文秀、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苏秀清等优秀榜样,我们有责任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他(她)们的故事,走出一条文化自信与艺术自觉的经典创作探索之路、坚守艺术本体与剧种特色的良性发展之路、坚持以团育人和以剧出人的薪火相传之路、植根民间与服务大众并赢的勃勃生机之路。


好日子年年歌里过,刘三姐朝朝唱新歌!今后,我们将努力传承发展好“刘三姐文化”,推出更多有特色、有温度、接地气的舞台艺术作品,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_JBL6936.jpg

《新刘三姐》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1期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