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芳菲彩云南 幸福当空舞——云南省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掠影
发布日期:2023-10-08

      8月,“金沙圣火·罗婺欢歌”火把节在云南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体育场开幕。盛大的烟花夺目绽放,各族群众围着火把载歌载舞,汇聚成越来越大的同心圆。不远处的凤家古镇景区同样人山人海,大家争相吹响寓意喜庆的过山号。

      火把节延续千年,民族团结薪火相传。作为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各民族共同的传统佳节,火把节期间,吉祥的火把也在曲靖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点燃,各族群众热情似火、心手相牵。

1.jpg

云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美与共》   曾永宏/摄


万象“耕”新岁月长

      金秋“丰”景好,田地覆陇黄。

      9月,红河县尼美梯田第四届农民丰收节在比姿村举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与当地群众共同捉鱼、打稻穗。

      数千年来,这片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化。

      秋收始于春种,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们将春耕视作大地的婚礼。今年4月,元阳红河哈尼梯田为迎接春耕举行了传统仪式“开秧门”,各族群众以歌舞表演再现犁田、栽秧、打泥巴等耕作场景。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积淀着1300多年历史的稻作精耕农业文化。

      近年来,红河州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守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而今,各族群众通过传承创新已有千年历史的“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逐渐掌握“一水多用、生态养殖”技术,梯田鱼、梯田茶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于农事而言,天时地利何其珍贵,但是否能结出累累硕果还需要凭借人的努力。

      “这里的80亩高端玉米试验田,原来是没人愿意靠近的沼泽。”昆明市禄劝县屏山街道宣传委员姜云伟指着砚瓦冲村委会长势喜人的玉米说。在不远处的禄劝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专家聚集效应发展中心和云南农业大学成果转化基地,我们听到了“沧海桑田”更加生动的版本。

      走进基地,专业的接样室、称量室、遗传分析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有人说,‘烂泥地要是能种出庄稼,我就杀只鸡给你!’”云南省热带亚热带杂交玉米工程研究中心蔬菜技术部主任王强凤回忆起当初开发耕地时乡亲们的不解和疑虑,以及种植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自今年4月基地成立以来,她和其他十余位专家终日忙碌在田间地头,多的时候一天要走5万多步。他们模拟最恶劣的环境,从百余种玉米种挑选出最适合当地的品种。不久后,曾经的烂泥地新建起2500米的排水沟渠和200立方米的灌溉水池,并配套建设水肥一体设施。谈话间,王强凤带我们走进附近的玉米地,她的学生刘梦飞正在进行玉米自交授粉,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第三次孕育果实了。刘梦飞高兴地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乡亲主动来了解、学习种植技术。

      论文书写在大地上,幸福印在乡亲们的笑容里。“农业技术创新带动了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更让粮食饭碗牢牢端在农民手中,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姜云伟说。


诗与远方且前行

      214国道云南至西藏段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如今这条公路上车水马龙,联结起西南与西北边陲。它是由滇进藏的交通要道,也意味着一段充满生命力的旅程。

      青山依依,江涛为伴。行进在茶马古道的驿站德钦县奔子栏镇,不远处便是金沙江月亮湾。自金沙江大拐弯观景台眺望,雄浑壮美的大江为上千米的峡谷披上“Ω”形的玉带,奔腾向前。

2.jpg

壮丽的金沙江大拐弯   王怡凡/摄

      在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等5个州市的11个县市区,共1.77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共同完成的“三江并流”见证着雄奇瑰丽的自然奇观。

      “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地区拥有雪山、峡谷、草甸、冰川、湖泊、森林、丹霞地貌及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万种植物、千种花卉织出华美山河,被称为浓缩的“半个地球”。“世界的香格里拉”,便位于“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

      大自然的妙笔生花,成就了无数人的诗与远方。小雨初霁,星辉斑斓。夜幕下的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熙熙攘攘,灯火璀璨。

3.jpg

云南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游人如织   王怡凡/摄

      在月光广场,身着盛装的各族群众轮番跳起弦子舞、锅庄舞、阿尺木刮、阿卡巴拉等舞蹈,一旁的游客们也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舞动起来。

      来到这里,想要深度体验民族文化的游客们都能以较优惠的价格拥有一套民族服饰、住进一间传统民宿。金龙社区位于独克宗古城的核心区,据社区主任杨永兴介绍,今年3月,香格里拉文旅青年工作委员会在社区成立,下设客栈、餐饮、旅拍等多个委员会,其管理人由行业的创业青年担任。这为社区青年们提供了文明、健康、积极、有序的创业环境,也通过统一定价等方式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

      “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掘独克宗古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皮雕、藏绣、唐卡等民族手工艺,推动社区旅游经济创新发展。”杨永兴说。

      基础设施健全了,游人多了,生活好了。79岁的居民朱合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他激动地说,“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会发挥余热,教育下一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4.jpg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坪山村村民喜获丰收   张志平/摄

      夏木阴阴,水田漠漠。从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村口远眺,曾亮相于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的“七彩稻田”描绘出载歌载舞的劳动者形象,田园风光和收获喜悦尽收眼底。

      村里的石板路平坦开阔,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境况。如今,硬化路通向每家每户,还建起了司莫拉礼堂、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和民俗文化陈列馆。“茶园绿油油,梯田翻金波,五彩花开千万朵——”来到村民李发顺的餐馆内,电视上正播放着《阿佤人民唱新歌》,前来用餐和购买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游客络绎不绝。

      “3000元一个铺位,有没有人加价?”“加!”司莫拉农产品一条街上人头攒动,这里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夺标”活动。“阿哥阿姐,快来尝尝我们的大米粑粑和青稞酥!”许多店家正售卖着特色食品,那些成功“夺标”的村民则开始兴奋地布置摊位。

      2020年,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同年司莫拉佤族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年多来,通过景区管理、资产租赁、产业经营、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收入118万元,社员分红达到24.1万元。

      在佤族语言里,“司莫拉”意为“幸福的地方”。清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说,村民们都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幸福的地方会更加幸福。


家国千古寸心知

      和顺图书馆位于腾冲市和顺古镇景区内。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馆内各类书籍报刊应有尽有,13万册藏书有的依靠人背马驮,有的则远渡重洋而来。副馆长尹以耀介绍说,和顺有着耕读传家的乡风,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代代和顺人共同建成的。敬悠悠文脉,为中华崛起。在当地,年轻人结婚、老年人做寿,都会向图书馆捐款。

6.jpg

云南腾冲市和顺古镇书画体验馆内儿童正体验书法   王怡凡/摄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走出了众多仁人志士的和顺,是“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烽火年代,他的著作《大众哲学》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和顺镇水碓村在其故居基础上建立了艾思奇纪念馆。近年来,依托纪念馆开设的“大众哲学”讲堂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艾思奇百姓宣讲团”还来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激流勇进,金沙水拍云崖暖。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就坐落于距离金沙江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的独克宗古城,陈列内容以红二方面军长征为主线,全方位展示红军三大主力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长征的伟大壮举。斑驳的枪炮、药箱、马灯等一件件珍贵文物,见证着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博物馆里,9岁的格桑花讲解团成员瓦达拉姆向参观者讲述着红军战士过中甸的故事。“每次讲解我都很激动,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要继续努力传承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瓦达拉姆说。副馆长杨秀芸介绍,自开馆以来,前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人数达450多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超100万人次,宣教服务达到1500多场次。“5·18”国际博物馆日、“6·12”文化遗产日、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月等重要节庆节点,博物馆还会深入全州各基层开展流动展览。

      古往今来,云南都是保家卫国的一方热土,守护好边疆是云南各族人民的神圣使命。

      云南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近五分之一,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

      之边,知边。

      腾冲市猴桥镇胆扎社区境内尖高山主峰海拔3214米处,伫立着中缅1号界桩。碑身灰色,四围整洁,其上的“中国”字样鲜红夺目。中缅边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这座界桩是中缅南北边境的起点,即“共和国1号碑”。1960年以来,先后有6批外事界务员守护这块界碑。

      在胆扎社区,我们见到了外事界务员蔡新装。自2016年履职以来,他和同伴们每个月都巡界一两次。蔡新装的巡界范围是1号界桩到北2号界桩,需要步行10多公里的路程。天气不好时,可能碰上塌方、泥石流、河水暴涨,还会遭遇咬人的蚂蟥。

      “界碑对于我们边民有着重大意义,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无比光荣,我会一直沿着巡边路走下去!”蔡新装坚定地说。


百花齐放展风采

      “今天是个好日子——”

      走进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身着盛装的村民在尼西情歌中跳起尼西情舞。“我们这里的乡亲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村民扎西拉姆说道。

      尼西乡被称为“情舞之乡”,汤满村各村民小组都有各自的舞蹈小队。每逢喜事和节庆,乃至闲暇时候,当地各族群众总少不了盛情歌舞。

      在扎西拉姆家,她的父亲陈德永正在为陶土塑形,工坊内摆放着制作完成的黑陶,有餐具、茶具等。藏族黑陶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是烧制过程就要经过12道工序,极为考验制作者的技术和耐心。“尼西黑陶有很强的使用性、观赏性和工艺性,比一般陶器更耐高温。”陈德永介绍说。

      陈德永家有六代人传承黑陶制作及露天烧制技艺。他们将家中有百年历史的老屋改造成了黑陶展览室和制作体验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前来参观体验,如今已是“陶”李天下。2019年至今,已有上万人到汤堆体验黑陶制作。

      扎西拉姆的弟弟拉茸批初有志于推动家乡黑陶产业发展,2018年他决定返乡创业。最近,拉茸批初又奔赴景德镇学习先进的管理和销售经验。他说,各级政府在项目、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给足了大家创业致富的底气。现在,汤满村汤堆片区共有160余户居民,有100余户制作黑陶,技术较好的师傅年收入达7万元左右。

      做工精致、颜色瑰丽、亮点纷呈,近年来,民族服饰成了许多游客打卡必不可少的“装备”。位于澜沧江峡谷西岸的德钦县燕门乡巴东村,从远近闻名的“打工村”变为家喻户晓的“共富村”,就得益于村民对藏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与创新。巾帼致富带头人春花创办了德钦桑卓民族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带领当地妇女用一针一线绣出锦绣生活。为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春花与设计师将藏族传统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进行融合,改良后的新式藏族服饰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

      如今,公司在德钦县、香格里拉市都有了门店,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业务拓展至西藏拉萨。“做更多人喜欢的民族服饰。”春花的愿望,正在成真。

      “这是凤穿牡丹、鱼临荷花、双龙戏珠,纷飞的彩蝶和饱满的南瓜象征着丰收。”在禄劝县彝城新都刺绣一条街,彝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游定美热情地展示彝绣挂画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她也是禄劝县第一个定点落户开店的手艺人。

5.jpg

非遗传承人游定美展示彝绣作品   王怡凡/摄

      游定美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绣出来要有灵性。”她拿起快要完工的布面,一穿一引,由盘金绣针法织出的花朵娇艳欲滴、栩栩如生。最近,游定美正尝试用48种针法绣制彝绣,经常要琢磨到凌晨。“我已经67岁了,但仍然觉得干劲满满,我们一定要将彝绣很好地传承下去。”最近几年,作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的游定美去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进行推介活动,在当地也经常去学校、社区开展公益教学。在她看来,弘扬彝绣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百花多姿,密织锦绣年华;千草向荣,守护健康平安。云南被誉为中华民族医药的宝库,药用生物资源超过6500种,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在这里茁壮生长、根深叶茂。

      在迪庆州藏医院诊疗室内,风湿科主任阿说正在为患者涂抹外擦药。阿说告诉我们,在高海拔地区,风湿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医院研制的藏药能够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深得百姓认可。在这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医药(骨伤疗法)得以传承推广。多年来,医院培养了一大批藏药炮制专门人才,藏药制剂室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生产出100多种藏成药。

      藏医药的发展沿革、医学典籍、疗法制剂……院内的藏医药传习中心以文字与实物讲述着藏医药的前世今生。担任讲解员的副主任医师梁红英说,今年有青海大学、西藏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前来研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民族医药。

      山一程,水一程,云岭大地终相逢。

      据统计,“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一话题在全网阅读量已超过百亿。生活在云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回答不仅来自云南人,更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

7.jpg

云南香格里拉市汤满村群众载歌载舞   王怡凡/摄

      这里山河多娇,文化多彩,产业多元;这里万家灯火,手足相亲,边地和谐。

      彩云之南,幸福令人称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9期

文:本刊记者 王怡凡

责编: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