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壮丽的北疆画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采访记
发布日期:2024-09-20

      编者按

      6月24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自本期开始,《中国民族》杂志开设“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专栏,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报道民族地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深入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典型做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一草一木,承载厚望深情。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情牵挂,第四次亲临内蒙古考察,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寄托了党中央对内蒙古继往开来、再谱新篇的殷切期望,集中表达了内蒙古2500多万儿女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追求伟大复兴、实现光辉梦想的共同心声。

      今年6月,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城市,聆听祖国北疆各族人民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见证亮丽内蒙古日新月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图景,感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融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火热场景。

采访团记者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采访.jpg

采访团记者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采访


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说话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块瓦当正面有四个阳文篆字——单于和亲,当年它的成功发掘让文物工作者激动不已。因为它的出现,让昭君和亲这段历史有了最有力的物证。昭君出塞,为汉朝和匈奴带来了和平,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内蒙古博物院,来自南京市百家湖小学的何金鸿同学听得格外认真,讲解员的娓娓道来让她对这段千古佳话印象深刻。

内蒙古国际雕塑馆讲解员为采访团记者讲述展品——国家的孩子.jpg

内蒙古国际雕塑馆讲解员为采访团记者讲述展品

      何金鸿很喜欢大草原,更向往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骑马。这个暑假,在父母的陪伴下,她从2000公里外的江南水乡来到内蒙古旅行,课本上的敕勒川也终于变得具象了。

      内蒙古博物院始建于1957年,是我国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该院常年开设的多项展陈,展现了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舞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博物院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藏品,更展示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形成的历史脉络,展现了历史上内蒙古各民族长期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同样对单于和亲瓦当感兴趣的,还有来自蒙古国东戈壁省四年级的学生们。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充满了好奇,无不为此赞叹,在内蒙古共度的这个夏令营一定也会成为他们最难忘的记忆。

      一件件经典的藏品,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前来内蒙古博物院参观的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image.png

来自蒙古国东戈壁省的小学生在内蒙古博物院参观

      “我们现有藏品15万件套,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点,从大量文物中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从不同角度讲述民族交融汇聚的故事,展示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博物院副院长郑承燕介绍说,近年来,院里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展览,年均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已成为内蒙古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走进内蒙古群众艺术馆,马头琴声的昂扬洒脱,呼麦艺术的起承转合,让人沉醉不已。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正排演着经典节目和新创作品,队员们全情投入的精神面貌颇具感染力,一个个“沾满泥土芬芳”的作品彰显着“红色嫩芽”的强大生命力。

      乌兰牧骑党支部书记、团长邢力莉告诉记者,新时代以来,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始终立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实打实为群众服务,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

      眼下,正值2024年“内蒙古乌兰牧骑月”活动进行中,全区各地乌兰牧骑纷纷奔赴苏木嘎查、边防哨所、社区企业、学校,为各族群众送去“热气腾腾”的文化大餐。“我们每年的惠民演出有130多场,都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持续深入开展乌兰牧骑‘学·创·演’联动巡演活动,全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邢力莉介绍说,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在去年“学·创·演”活动中,联合20多支基层乌兰牧骑,联动巡演50余场,“以演代培”10余次,培训惠及600多名基层乌兰牧骑队员,活动行程超过两万公里,惠及观众5万余人次。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欢乐、送文明、送温暖到基层一线,早已成为乌兰牧骑队员的日常。“乌兰牧骑队员的特色之一就是‘一专多能’,我工作以来不仅学会了主持,还学习了古筝等器乐。我们每个乌兰牧骑队员都充满了使命感,用文艺精品回馈农牧民,传递好党的声音,这份初心使命是不会变的。”乌兰牧骑舞蹈演员包蕊说。

      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近年来,内蒙古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倾力打造具有北疆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将北疆文化融入城市乡村的建设发展中,以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文化景观更加光彩夺目。

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的学生正在绘制石榴籽扇面2.png

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的学生绘制石榴籽扇面


共居共学 共建共享 共事共乐

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社区西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栋三层办公楼——远近闻名的民族工作品牌“武荷香工作室”就设在这里。

      “辖区共有18个小区,居民住宅楼48栋、188个单元,居民2732人,有11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社区……”74岁的清泉街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武荷香介绍起情况来思路清晰、如数家珍。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清泉街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融合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各族群众在社区和睦共处、守望相助。

      “刚来社区的时候有些无助,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经常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前来办事的居民刘女士聊起自己的经历难掩激动。清泉街社区居民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却无一不被社区的悉心服务、多元包容所打动。

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1社区内开展的书法课程.jpg

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1社区开展的书法课程

      为提升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清泉街社区组建了1200多人的“七彩志愿服务队”。联合社区“大党委”27家成员单位,平均每年开展200多场惠民志愿活动,相继完成水暖维修、路面房顶翻修、医疗卫生等惠民项目10余项,架起了社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同时,打造红石榴驿站,建立流动人口台账,与流动人口结对子、交朋友、谈心谈话,提供登记办证、劳动就业、困难救助、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为各族群众快速融入新的城市社区生活提供了便利。

      武荷香在清泉街社区工作多年,带领骨干党员和热心居民相继创设了“荷香唠嗑室”“好邻居议事厅”等矛盾化解阵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长廊、红石榴凉亭等场所和居民“唠嗑”“拉家常”,将居民的“大事小情”入账处置,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区还创新实施“枫桥经验+民族团结”工作法,2007年成立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整合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驻区律师等资源,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得枝荣。清泉街社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是内蒙古成百上千个城市社区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缩影。这些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正是提升各族群众凝聚力、向心力的根基所在。

      走进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青春盎然的气息扑面而来。操场上,舞蹈社团和足球社团在练习顶碗、传球;教室里,音乐社团的合唱声此起彼伏,国画社团的学生正凝神静气以扇面作画。

      “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初中一年级的云鑫同学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绘在扇面上的画作,不大的扇面上石榴籽紧密相依、色彩斑斓,还写有“同心”字样。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的尚博课外实践活动,云鑫对传统国画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校的尚博课外实践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这些年来,学校相继开设中国画、剪纸、蒙古象棋、蒙古舞等70余门中华文化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平台,也进一步使他们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多年来,土默特学校始终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培养出了一代代矢志不渝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土默特学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践行立德树人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认真落实“五育并举”政策,全力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发展,为建设首府宜学城市、促进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而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汇聚基层治理智慧,续写民族教育新篇。无论是清泉街构建互嵌式社区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还是土默特学校以文化人的教育新探索,都是内蒙古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正在排练节目.jpg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正在排练节目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和合共生

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

      在辽阔草原与浩瀚沙漠交汇处,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之城——包钢。这里不仅是我国钢铁工业的重要基地,更是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创辉煌的真实写照。

      作为包钢初代建设者,89岁的葛桂林深情讲述了那段充满艰辛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这片土地还是荒漠,天气严寒刺骨,物资和人员极度匮乏,我们连一台现代化的设备都没有。”然而,包括葛桂林在内的全国各族儿女响应“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纷纷奔赴祖国北疆,积极参与建设包钢。

      很快,来自22个省区市55个城市、727个单位的支援力量汇聚于此,他们中有机关干部,有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毕业生,有部队转业军人、建设兵团战士,还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农民。这支多民族的钢铁队伍中,有汉、满、蒙古、回、独龙、高山、瑶等29个民族的成员,大家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建设包钢而艰苦奋斗着。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包钢的建设进展迅速。工人们日夜奋战,争分夺秒地抢工期、赶进度,只为早日让这座钢铁之城屹立在荒漠之上。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流出了第一炉铁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之剪彩,并寄予厚望:“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

      回忆起从前的峥嵘岁月,葛桂林的眼角不由得湿润了。从蒙古族牧民领着地质勘察队开展工作,到白云鄂博铁矿帮助牧区各族百姓解决生活用水短缺问题,再到矿区工人和医院协力救治“草原英雄小姐妹”……他一一细数着各族人民在建设包钢过程中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我们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支多民族的钢铁队伍,各族人民心向党,齐心协力建包钢。”老人的声音突然高亢起来,眼神更加坚毅。

      包钢的发展壮大,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光辉历程,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范本。数十年来,每当《草原晨曲》的旋律响起,仍会激起人们将青春献给脚下热土的斗志。代代包钢人的故事,不就是一曲嘹亮的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赞歌吗!这永恒的音符注定要被铭刻在历史的乐谱之上。

      一望无际的北疆大地上,民族团结进步的火花不仅点燃了钢铁的熔炉,也成为了照亮美丽乡村的希望之光。

包钢1号钢炉.jpg

包钢1号高炉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掌岗图村,一包包阿努奶茶粉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一杯热腾腾、咸香浓郁的奶茶温暖着人心。阿努奶茶不仅承载着传统的内蒙古风味,更代表着当地乡村振兴的无限活力。

      在阿努奶茶生产基地,掌岗图村党支部书记张子军自豪地介绍,乡亲们制作的奶茶以味道纯正、原料绿色无添加、携带和冲泡方便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年产量从1万杯增至150万杯,年销售额也飙升至1200万元,销量在自治区同类产品中稳居榜首。

      除了奶茶,生产基地还自主研发了多款新品,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并拥有多项商标权和发明专利。小小的生产基地不仅为37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掌岗图村实现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

      村里2023年的一组统计数据足以证明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村集体经济项目共实现180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村集体固定资产达4500万元。按照村集体经济“334”的利润分配原则——30%用于村民分红,30%用于村内“老弱病残”的保障,4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杯奶茶”成为各民族团结奋斗,向共同富裕之路迈进的象征。

      如今,这杯奶茶背后所蕴含的乡村振兴力量,正在内蒙古大地上不断蔓延开来,以产业为支撑、“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正在为北疆注入新动能,助力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携手前行,行稳致远。

image.png

鸟瞰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

      炎炎盛夏,万物繁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内蒙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聚焦聚力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亮丽内蒙古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

      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北疆画卷浓墨重彩,徐徐铺展……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7期

文:本刊记者 许鑫 实习生 贺吉润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