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青少年教育引导、城市社区机制建设、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多个层面,实施筑基和提升系统工程,将其纳入《吉林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通过打点、连线、铺面的方式,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吉林实践。
突出“育”的理念
深入实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打造5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学校思政课教育,以沉浸式教育体验的方式,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开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式布局,加强统筹规划,突出民族边疆地区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全省各地区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覆盖。搭建体验交流平台,推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馆,让各族青少年沉浸式体验多彩中华文化;成立“红石榴”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开设“同心筑梦”大讲堂,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创办特色主题活动,举办国旗下演讲、传统体育趣味运动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互动体验、拍摄传统节日社会实践小视频、组织校际之间各族青少年交流等系列活动。通过加强学校一体化教育,打牢思想政治基础,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吉林省延边州小学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
构建“融”的机制
深入实施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
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性平台作用,从就业、就学、安居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构建有利于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建设100个民族工作重点示范社区,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条件,让各族群众在城市“住得下、融得进、能发展”。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吉林省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标准(试行)》,推动社区成立民族工作组织机构,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组织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学习、定期联系少数民族人士、人员经费保障等制度机制。提档升级服务保障体系,设立“一站式”民族工作服务站,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智慧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开展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健全完善“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强化民族事务共治共享,社区信息实行动态管理,落实市(州)、县(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工作责任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民族工作。通过系列举措,构建起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互相亲近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强化“同”的要求
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村寨提升工程
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导向,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推动民族村寨融入新发展格局,优化升级100个民族村寨,引领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全省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念强化共同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村寨选址、规划、建设中,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突出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使村寨建设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产业发展融入新格局,着眼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林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壮大民族文化旅游业,突出地域特色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推动实施“云上民族村寨”工程,以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幸福指数实现新跃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修缮民族村寨传统建筑,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提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丰富日常文化生活,营造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促进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富裕。通过培养、扶持、升级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阵地和乡村振兴的示范窗口,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吉林乡村行动样板。
打造“新”的格局
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升工程
对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新标准,丰富新内涵、搭建新平台、完善新机制,巩固提升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深化创建内涵,组织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地区乡村,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有深度、研究氛围有浓度、工作主线有准度的实践基地,在实践创新中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丰富创建载体,拓展“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品牌项目,实现市(州)和自治地方全覆盖,上下协同、区域联动的工作局面。深化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7+N进”工程,推动创建活动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群团组织、新经济组织等多领域延伸。创新工作方法,引进“赛马”机制,对已命名的示范区示范单位提出巩固提升要求,既抓“挂牌”,又抓“摘牌”,加强动态管理,确保示范始终立得稳、叫得响。通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0期
文: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