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北有曲阜,南有衢州,一脉孔圣后人,缘何南北相望?
不久前,由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品,我国首部“南孔”文化题材的音乐剧《南孔》成功首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如今,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剧《南孔》这样的优秀文艺作品?它如何生动阐释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就此,记者专访了该剧总导演钟浩。
《南孔》剧照
记者:钟导您好!我们注意到,很多观众观看《南孔》后深感震撼,大呼“涨知识”,以前只知山东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但对“南孔”却知之甚少。那么,这部音乐剧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南孔》剧照
钟浩:的确,关于这个历史故事知之者不多。然而,唯有将人们不曾涉及过的题材搬上舞台,才能拓展创作道路。
孔子家庙,一座在山东曲阜,另一座就在浙江衢州。后者被誉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至今仍生活着一支孔子后裔,《南孔》便讲述了他们与衢州的深厚渊源。
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进攻曲阜,孔氏部分族人在孔子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的带领下,随宋高宗南渡,经长途跋涉落居浙江衢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氏大宗南渡”。随后,宋高宗下诏“权以州学为家庙”,衢州州学成为临时孔氏家庙。自此,孔夫子嫡长孙一脉便长居衢州,秉承圣裔的初心使命,在江南地区弘圣衍道,建学兴教,传播儒学,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发展进程。
时至元朝重建空前大一统,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推崇儒家文化,查明“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下诏令当时的“江南衍圣公(孔洙)入觐,命归曲阜袭封”。孔洙赴京,表示孔氏南宗历代衍圣公的坟茔在衢州难以离弃,愿将“衍圣公”爵位让于曲阜后,回到衢州化官为民,赓续儒学文化,这便是历史上的“孔洙让爵”事件。对于孔洙的高风亮节,忽必烈由衷钦佩,称赞其“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
音乐剧《南孔》正是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创作的。为在元朝重建“礼”,皇太子真金(虚拟人物)受命化身平民,赴江南寻贤,与衍圣公孔洙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并与孔洙之女柳儿互生情愫。元世祖诏命已在衢州安家百年的孔氏南宗重回曲阜奉祀,孔洙奉诏令赴大都,在宫中意外得知真金身份。孔洙深感要实现心中抱负,必须让儒学从庙堂走向民间,遂于忽必烈面前大义让爵、化官为民。而回到江南后,孔洙以“南孔”族群为核心,创造出了诗礼相承、贤才辈出的江南文化盛景。
记者:儒学是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精神标识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样态,“孔洙让爵”便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礼义精神。《南孔》是如何生动演绎如此重大主题的?
《南孔》剧照
钟浩: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为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以音乐剧形式承载如此深邃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有很大难度。在创作中,我和主创们不禁一次次自我追问:“圣人之远,天下之广。我们心中的‘礼’到底是什么?”
就此,剧中主人公孔洙的答案是——“我愿以此生为大舟,渡万世之理想!”奉诏北上,入觐袭封,某种程度上对于孔洙来说是违心逆愿的。“我愿让文脉在乡野田间里逢生,我愿以诗文为火光,将人间照亮。”这才是他的真正心迹。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孔洙便是典型代表。他心怀家国天下,以黎民百姓和国家一统为念,决然放弃爵位,体现出不凡气度和广阔胸怀。大同世界何谓南北西东?大都让爵,化民传礼,消弭了南北两宗之间的封爵争议,避免了互生嫌隙,妄起争端。让爵后,衢州孔氏南宗从正宗世袭变为平民。尽管失去了正宗封号,南宗依然不忘初心,牢记圣裔身份,衍圣弘道,建学兴教,传承儒学,为江南地区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国而言,天下一统,人心归聚;于家而言,薪火赓续,各尽其责;于己而言,抱诚守真,奋楫笃行。孔洙,真可谓一位凛然的君子,一位旷达的儒士。
《南孔》正是以孔洙之坚守,带领观众探寻中华文化之礼。为更好展现如此宏大的题材,我们选择了较为灵活的叙事方法,整部剧以“孔洙让爵”事件为核心展开,在其内心挣扎时刻,以其主观视角与先祖孔端友进行对话。
记者:富有诗意的唱词,优雅的士人舞,古琴、古筝、箫等传统器乐的应用,使《南孔》尽显中国古典文化韵味,而蒙古族舞蹈、马头琴等的加入则为该剧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带给观众丰富多元的戏剧体验。那么,主创团队在这方面是如何进行融合创作的呢?
《南孔》剧照
钟浩:《南孔》在一众儒生朗朗的《论语》书声里拉开帷幕。忽然间,战马嘶鸣,打破了这份文雅。光束下,孔洙吟唱着心中的悲喜交加:“天地硝烟染尽残阳,礼崩乐坏难见高山远江,芸芸众生道尽人间无常,看破黑暗荒唐是人心是光……”舞台那边,真金穿越边域,吟唱着心中理想:“身处风雨却要远望天边,当求圣人礼法驱散迷惘,孤身远渡无惧雪雨风霜,此番拜别恩师为理想为光……”
正如许多观众观看该剧后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南孔》的文本之美,称其为“中国风”。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这种“中国风”,蕴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审美取向,其感染力足以穿越时空。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风”已成为当下的审美流行,尤其受到年轻人欢迎,展现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传递给观众,《南孔》在编剧等方面生动呈现“中国风”,开启了一条古典题材的创作新路。
而在音乐方面,“中国风”旋律同样贯穿全剧,既有古典音乐的清雅,又有当代流行音乐的律动,特色鲜明,可听性强。古琴、古筝、箫等民族器乐尽显诗意雅韵,马头琴的加入也使得该剧的音乐风格更加丰富多样。作为中国音乐里延续数千年还没有断代的最古老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有很多样式,尤以仲尼琴最为普遍。将仲尼琴用于《南孔》,亦有一份深意。
音乐剧载歌载舞,歌舞并重。《南孔》的舞蹈多姿多彩,融合了诗意婉约的江南文化和豪迈粗犷的草原文化。孔武的蒙古族舞蹈、优雅的士人舞蹈、曼妙的江南女子舞等,既特色鲜明,又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观众展现了文化交流交融的魅力。
记者:圣人风骨令人敬仰,舞台美学动人心弦。《南孔》里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宋风宋韵画面,使人仿佛置身“南孔”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令人心潮澎湃。这都体现了主创者哪些创作匠心呢?
《南孔》剧照
钟浩:舞台大幕拉开,一本名为《南孔》的书缓缓打开,宣纸的质感、文墨的香气扑面而来……《南孔》的舞台没有太多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实景,而是采用了极简的写意风格,或者说中国式留白。灰蓝色调的舞台,散发出一种清冷的质感,通过几块屏风或彩色图形的流动与组合,实现时空快速转换,构成不同的表现空间,从而将戏剧焦点和观众注意力留给表演。
这并非为了简约而简约。简约的舞台建构不喧宾夺主,让人物融合成舞美布景的一部分,有助于启发观众进行哲学思考,太过具体的堆砌,反而不能满足历史变迁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何在方寸之间展现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呢?剧中有一场充满东方哲学意味的场景——孔洙与真金探讨南宗是否应北归时,以弈为喻,意蕴家国大义。舞台上,两个人、一盘棋,你进我退、一黑一白,情绪激扬。幕布和光影把舞台化为棋局,随着两位角色的进退追光,推进着剧情发展。
以光影作画,《南孔》大量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以现代化手段创造出“银杏身影”“铁马金戈”“江河奔流”等饶有意味的场景。我们在深度考量宋代美学特征基础上,用珠白色、淡红色、藕荷色、青绿色、湘妃色等中国传统色彩,展现质朴素雅、强调本色、以淡雅为尚的宋代服饰特征,彰显“南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返璞归真精神。庙堂之上,则大量运用金色、红色,色彩浓郁大气,以示区分,从视觉上表达戏剧冲突。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翩翩读书少年郎、走街串巷卖货郎,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江南小镇被“搬”上舞台。衢州市井百姓群像不仅展示了当时当地的人文风俗风貌,也从侧面说明了“南孔”儒学与普通民众的紧密联系,为孔洙与孔氏南宗的命运抉择埋下伏笔,使全剧舞台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记者:作为舶来品,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不算长。《南孔》用外来艺术形式,完美呈现了一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古典文化题材音乐剧。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心得。
《南孔》剧照
钟浩:音乐剧虽是舶来品,但外来的艺术形式未必不能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近年来,国内音乐剧市场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用高质量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时代精神,在创新与突破中助推中国音乐剧不断成长。
《南孔》没有照搬照套美国百老汇或者英国西区音乐剧的模式进行创作,而是从作品选择、主题立意到舞台呈现、演员表演等各个维度入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大量艺术实践,不断突破创作瓶颈,努力打造一部有力量的作品。
为深入发掘“南孔”精神,我们翻阅史料、遍访专家,实地采风,做了大量功课。由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孔氏南宗衍圣弘道,与孔子之道一脉相承,有效延续了儒家文化和儒学传统;南宗与北宗同宗同源、共生共荣,共同推动儒学传承创新发展。
2005年9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五次来衢州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
为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我们集合了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包括编剧刘春、作曲吕亮、视觉总监任冬生等国内一线艺术家。最终,剧本创作历经十次采风、八易其稿,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将宏大的叙事体系与跨越时空的叙事逻辑相结合,通过演员的唱词和舞蹈动作,向观众传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艺术形态同频共振的无穷魅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将踔厉奋发,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为传承发展、创新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1期
受访者: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音乐剧《南孔》总导演 钟浩
采访者:本刊记者 张伟
责编:牛志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