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线条艺术和造型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日本的“书道”和韩国的“书艺”也都源自中国书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书法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书写/崔希亮
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是文字的艺术,而中国的文字肇始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即图画。如“山水林田”“花鸟虫鱼”就是画出了其描述客体的样子,这种特点一直保留到现代汉字中;再如十二属相就是十二种动物的形象,这十二种动物的文字形式都是象形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中不仅有事物,还有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行为动作等,于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法。中国书法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其后经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的行书和唐代的楷书等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书体。随着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的演变,汉字的字形也在逐渐变化。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金文是铸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隶书是刻在石碑上的,它们与后来用毛笔写在简帛上、宣纸上的文字不尽一样。图画是典型的造型艺术,自然会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因此这种美学追求一直保留在汉字书写中。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也不同,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但书法的基本精神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用书写营造出直击心灵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视觉上的冲击,也是精神上的洗礼。中国书法所追求的“温柔敦厚”“婉约雅致”“刚柔相济”“有无相生”“绵里藏针”以及傅山《训子帖》提出的“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都包含着中国哲学崇尚自然的观念和中国诗礼文化的理念,这些哲学观念和文化理念会引起书家和欣赏者的同频共振。中国书法也兼具文学性,其最高艺术境界是“形神兼备”“情境合一”,如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所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到了魏晋时期,书体的演变已经基本完成,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皆已具备,并日臻完善。这个时代出现了两位著名的书法革新家,即钟繇和王羲之,他们为真书、行书和草书的美学树立了典范。到唐代,书法艺术达至巅峰,书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都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至此,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业已基本确立。清代康有为在称赞南北朝碑文时,用了以下10个赞语: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这些赞语包含了书法的力量、气象、动感、厚度、精神、姿态、趣味、结构、骨骼、血肉,此乃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所在。
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融汇了哲学、美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一,中国书法体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仁”,因此中国书法也以书明志,遵循儒家精神,讲究温柔敦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儒家强调人文精神,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尊严,在书法中,这种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生命、情感、品格等方面的观照和表达以及对社会和谐、仁爱思想的推崇;儒家强调和谐,认为和谐是宇宙的最高境界,在书法中,这种思想表现为追求整体的美感,包括线条的流畅、结构的平衡、章法的和谐等,同时也强调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统一;儒家重视道德修养,认为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书法中,这种思想表现为追求温文尔雅的风格,在内容上注重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弘扬;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人应该不断地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书法中,这种思想表现为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通过刻苦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境界格局。
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阴阳和合,书家在书写时,通过笔画的粗细、快慢、轻重、浓淡、疏密对比,在变化中追求和谐、平衡的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有阳刚劲健之美,又有阴柔婉约之美,在笔法上强调变化和节奏,在章法上强调“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计白当黑。同时,线条的流动、墨色的变化,表现出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道家强调自然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刻意的修饰,在书法中,这种思想表现为追求自然流畅的线条,强调书写时的自然感受,不刻意追求工整或华丽的效果;道家看重简约,提倡“大道至简”,认为最本质、最核心的思想和道理是极其简单的,在书法中,这种思想表现为追求简洁明快的风格,避免过多的装饰和复杂的设计;道家重视神韵,认为事物的内在精神和气质是最重要的,而外在形态只是内在精神的表现,在书法中,这种思想表现为重视笔墨的神韵,强调书法的气韵生动,以及通过笔墨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认为万物都应该按照自然法则自由发展,而不是由人为力量强制干预,在书法中,这种思想表现为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以自然的心态进行创作,让作品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佛家的核心要义是缘起性空、中道实相、慈悲为怀、众生平等,佛教的传播也给中国书法带来了很多新的意境。佛家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和归宿,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在书法中,这种心性论表现为强调内心感受和体验,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领悟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佛家追求空灵之美,认为一切物质都是虚幻的,只有超越物质的境界才是真实的,在书法中,这种空灵之美表现为追求简约、清逸的风格,注重笔墨的虚实结合和留白;佛家强调意境的深远和含蓄,认为真正的悟境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在书法中,这种意境表现为追求书法的意象和神韵,注重笔墨的内涵和意蕴,以及通过书法作品所传达出的深层意境;佛家提倡禅定,认为只有通过静心、专注和冥想,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领悟,在书法中,这种禅定表现为强调书写的专注和用心,注重笔墨的节奏和气息,以及通过书法创作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净化。
其二,中国书法蕴含着深刻的美学观念。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节奏等,都表现出独特的美感。首先是气韵之美,注重气韵生动,要求笔墨有生气、有节奏感,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动感。其次是形式之美,通过笔墨的浓淡枯湿、线条的粗细长短、字形的行气呼应、布局的疏密、行笔的疾徐等,创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再次是神采之美,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使作品呈现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独特的美感。中国书法中所追求的奇崛之美、婉约之美、飘逸之美、刚健之美、灵动之美、丰腴之美、流丽之美、俊朗之美、瘦硬之美、空寂之美等,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也表现出中华美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三,中国书法积淀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在内容上常常以诗词、对联、佳句、美文、警句等文学形式为载体,因此中国书法具有文学性。一方面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书法得以流传千古,另一方面书家在书写时也会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志趣等融入其中,使得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学习中国书法必须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用笔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兰亭集序》既是王羲之的书法佳作,也是一篇内容深邃的美文。
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书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书法艺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深受各民族喜爱。
中国人对书法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既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也是对书家的尊崇。过春节要贴春联,婚庆是要贴双喜字,读书人要在书桌旁贴上座右铭,这些都是书法的应用。过去我们经常在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看到“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对联;祝贺老人寿诞,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有门店开张,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理发店也会贴着“头等大事,顶上功夫”的书法作品……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始终是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传承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各族群众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书家来自各民族,他们共同学习、彼此借鉴,在书法上取得了非凡成就,是各民族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生动例证。
同时,中国书法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是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加大国际传播力度,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书法应当大有作为,亦大可有为。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期
文:崔希亮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