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追根溯源“龘”
发布日期:2024-03-18

      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2024年的央视春晚主题为“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主标识以“龘”(dá)字为主视觉符号,表达了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

      汉字“龘”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活力与当代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龙行龘龘”即形容巨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龘字作为生僻字的代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焕发出新的现代生命力,既有龙年到来之际的应时需求,更是由于它高度符合中华民族向上向美、生机勃勃的价值取向,在中华儿女心中产生了美好共鸣。

      据《康熙字典》记载,由3个“龙”组成的“龘”字,出自楷书始祖、南朝百科式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所撰写的《玉篇》,这也是中国首部楷书字典。顾野王,人称“顾亭林”,今上海市金山区亭林人,江南文化的风雅领袖,被誉为“江东孔子儒”。顾野王之生平及其所著《玉篇》,是我们追溯“龘”字源流的重要史料。

海外流传版《玉篇》中关于龘字的记载.jpg

海外流传版《玉篇》中关于“龘”字的记载


(一)

      “亭林”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此筑茅而居、著书立说的顾野王,有《玉篇》《舆地志》等巨著传世,并留存下读书堆、墨池、剔牙松等遗迹。“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王安石、梅尧臣、韩维、胡松年等文人墨客均因仰慕野王而留下“亭林诗话”,堪称经典。

      顾野王在《玉篇》序言中写道:“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逑”,认为文字记载、文化传承能够突破时空局限。

      古时,先有仓颉造字之传说,后有秦朝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范。及至东汉,经学大师许慎考订万余个汉字(包括异形字)的形、音、义,历时30年终成“字书之祖”——《说文解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字书大都延续《说文解字》体例,以篆书、隶书为收字对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楷、行、草等新的书体逐渐成为主流书风,以篆、隶为主体的字书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加之社会动荡、文字使用情况混乱,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字头的字典《玉篇》便横空出世了。

      《玉篇》的编撰者顾野王,是南朝梁太学博士、陈黄门侍郎,负责教授太学学生,并给事于宫门之内,备受皇帝信任,任职时年仅18岁。据《陈书》记载,顾野王7岁读五经,“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天资聪颖与博学。他在任太学博士期间,奉梁武帝之命“总会众篇,校雠群籍”,沟通古今字际关系,于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撰成《玉篇》。

      《玉篇》共收16917字,比《说文解字》多7564个字,这些多出的字大都是魏晋以来新出现的。此字书不仅收字量大幅增加,且更注重字义解释,凡释义均有文献出处,特别重要的字都加上了顾野王的案语。如果说《说文解字》是字书基础的奠定,那么《玉篇》就是“继往世绝学”之字书典范。

      原本《玉篇》卷帙繁重,总计30卷200万字左右。当时没有印刷,依靠手工传抄,传播困难。梁朝皇帝萧衍遂命文学家萧恺等人进行删改,但仍有近70万字的规模,使用很是不便。唐代开始出现多种删改本《玉篇》,其中以唐上元元年(760年)孙强“增字减注”本(后世称上元本)最为通行。至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陈彭年等又奉召重修,字头增补至2.2万余字,名为《大广益会玉篇》(称为宋本《玉篇》)。此后,顾氏原本、上元本《玉篇》皆亡佚,原本部分残卷留存于日本等地。而宋本《玉篇》流传至清代,影响甚远。

      清康熙年间,江苏人氏张士俊曾刻“泽存堂小学五种”,其中《大广益会玉篇》通行一时,如今研究者也多据此本。但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刊本《大广益会玉篇》相比较,可以看出泽存堂本改动较大。漫长岁月里,宋本《玉篇》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文字研究中心王平教授团队致力于亭林《玉篇》文化研究,该中心吕浩博士点校本《大广益会玉篇》以日藏宋本为底本,并全面参校存世各本,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宋本《玉篇》的原貌,其横排点校也更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二)

      “龘”,溯其根源,源自许慎撰《说文解字》,浙江古籍出版社段玉裁注《说文》第582页:“龖,飞龙也。从二龙。读若沓(dá)。”

《说文解字》中关于龘字的记载.png

《说文解字》中关于“龖”字的记载

      “龙行龘龘”,出自顾野王撰、宋陈彭年等重新修订的宋本《玉篇》龙部,文字释义为群龙腾飞。

      中华书局《康熙字典》第1537页:“龘,《玉篇》,音沓(dá),龍行龘龘也。”

      龍,即“龙”的繁体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龙为象征,被誉为“龙的传人”。

      龖(dá),两个“龍”叠字组成,意味着双龙共舞,提升的是龙的力量。

      “龍”“龖”“龘”层次叠进的演绎,是蛟龍出海、双龍共舞、群龍腾飞的图腾,更是中华民族对于龙的崇拜的生动体现。

      在《道德经》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三进位制”来计算万物,这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很大作用,比如祭祀时供奉三碗米饭、点三根香、洒三杯酒、三鞠躬。

      从老子“三进位制”来看“龍”“龖”与“龘”,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自豪不言而喻。

      龖、龘是一组音义相同的异构字,许慎“读若沓”除了起注音功能外,也指音近义通,龖、沓古音相同。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沓的本义是多言,即言语的重叠复沓。

      “龘”,数目上的三龙叠加,“龘龘”即“沓沓”,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古人心目中的龙是一种体型庞大、行动迅猛的动物,飞天入地、云起雾升、惊天动地,这种意气风发的状态正是“龘龘”的生动写照。

      汉字中,像龘这样以动物字为基础构成的“三叠字”为数不少。除三龙聚首的龘字外,类似的叠字还有:三马为骉(biāo),指万马奔腾的样子;三牛为犇(bēn),为“奔”的异体字;三犬为猋(biāo),即犬跑的样子;三鱼为鱻(xiǎn),意思是鲜;三羊为羴(shān),最早的意思是膻;三鹿为麤(cū),比如粗枝大叶、粗糙、鲁莽。


(三)

      中国汉字构造有“六书”之说,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会意字最为有趣。所谓“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上表示出一种新的意义,通常是抽象的意义。比如常用汉字“从”,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甲骨文的“从”字,由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构成,一个“人”在前一个“人”紧随其后,像两人前后相从之形。比如“泪”字,它是由三点水和“目”字构成的,“目”就是眼睛,我们哭的时候,泪水就从眼睛里面流出来了。

      会意字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同体会意”最为有趣。所谓“同体会意”,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相同的字组成的重形字,前边说到的“龘、骉、犇、猋、鱻、羴、麤”等都是同体会意字。不仅很多动物字可以构造同体会意字,其它很多字也可以如此。例如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关的同体会意字:鑫(xīn),“金”本来就代表财富,一上两下三“金”叠在一起的“鑫”字,当然是财源滚滚;森(sēn),独木不成林,双“木”成“林”,三木成“森”,自然表示树木茂密;淼(miǎo),又作“渺”,水大的样子,水面辽阔,滋润万物;焱(yàn),甲骨文中火是象形字,是物体燃烧所发出的光、焰和热,两个火组成“炎”意为火苗升腾,三个火字组成“焱”表示有更大的火花、火焰升起;垚(yáo),三个土字构成“垚”字,是很多土堆起来的样子,表示高大的意思,《说文解字》释为“土高也”。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央视春晚主题的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庄重平衡、中正匀称,彰显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而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连接古今、融通未来。

      数千年来,龙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龘龘”这个龙年爆火词,寓意着力量、智慧和希望,代表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由衷祝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2期

文:蒋志明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顾野王文化研究院院长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