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拉萨分会场设在西藏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前,并设置“同心圆”舞台、融入长城等中华文化元素,体现了西藏与祖国的血脉相连。由西藏七市(地)3000多名演员共同奉献的精彩节目,更是充分展现西藏非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韵味,为观众带来高品质的中华文化视听盛宴,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以来,国家持续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推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边疆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放光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正创新推进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呈现新时代西藏的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一过程中,以西藏为代表的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丰厚的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让边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有助于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宣传、法治,是新时代传承保护边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
加强教育传承。一方面,选择边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中主题鲜明、影响较大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或者辅助教材、课外读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五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注意大中小学生等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层次,在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另一方面,灵活开展实践教育,组织参观调研、编演文艺节目、跨地区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等,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广泛宣传引导。在主体上,进一步明晰边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主体和受众主体,明确宣传主体的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监督责任、考核方式等,把党员干部、学生群体和基层各族群众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对象。在方式上,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线上线下相结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推送。在内容上,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在方法上,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建立完善宣传效果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供法治保障。将边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进程中,从立法、执法、普法、评估等维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3期
文:边巴拉姆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