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三交”故事
美丽青城 同心圆梦——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侧记
发布日期:2024-06-24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50万年人类活动史、2400年建城史的草原都市。战国云中郡、北魏盛乐城、辽金元丰州城、明代归化城、清代绥远城……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从“胡服骑射”“昭君出塞”“走西口”到“建设亮丽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数不胜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书写精彩华章。进入新时代,呼和浩特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人民之城”“幸福之城”,城市持续焕发新活力,2023年再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宜居之城——呼和浩特城市航拍.png

呼和浩特市城区一瞥


建宜居之城

      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弯、怀抱敕勒川,还有“塞外西湖”哈素海勾勒出诗情画意……美丽的风光、怡人的气候,呼和浩特是一座宜居之城。

      打造优美环境是呼和浩特建设宜居之城的生动实践。为此,呼和浩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修复城市生态、提升城市风貌、改善人居环境,打通“断头路”59条,新续建市政道路77条,高架路网里程达242公里,公交、地铁、共享单车方便顺畅,建设城市绿道730公里,全市处处可见公园、社区游园,铺展出一幅高品质宜居城市建设的新画卷。

      在新城区西街街道曙光街社区“红石榴驿站”居民议事厅,居民经常同社区干部、物业公司员工商讨 解决相关事宜。社区召集居民代表和物业公司,按照 “一事一议”“有事必议”的原则,先后协调推进了“石榴籽”文明团结广场建设、荒废院落改造停车场、 疏通下水道等各类便民事项,辖区各族居民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像这样的社区“红石榴驿站”,全市共有459家,从工作学习、居住生活、文化娱乐等日常着手,切实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

      呼和浩特市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中,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文化共融、服务共享的基层善治新格局,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一体推进党建示范社区培育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推广“红石榴驿站”和“石榴同心”志愿服务队工作经验,明确职能职责, 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实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切实提升了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宜养之城——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jpg

呼和浩特基层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


建宜业之城

      呼和浩特坚持“民族团结促产业兴旺”发展理念,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找准发展定位,加快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重点培育乳业、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现代化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围绕信息、空间、材料、健康、能源五大领域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超前布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元宇宙、未来网络、人形机器人、航天科技、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立足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全社会投入研发经费63.8亿元、同比增长21%;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营,自治区草种业、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中国气象局气象超算中心(和林格尔)揭牌成立;与120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引进院士15人、高层次团队125个;攻克关键技术44项,转化科技成果218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49家,同比分别增长15%、57%,创新能力指数上升至全国第30位。

      把人才工作作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积极做好“育”“引”“聚”“留”4篇文章,全力推进自治区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在首府创新、创业,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了解呼和浩特、留在呼和浩特、融入呼和浩特,让呼和浩特成为他们的事业成功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市政府制定了安居保障、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父母生活补贴等各方面的保障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前来施展才华、创业发展。除此之外,建立人才政策体系和实施方案,从奖励、扶持、平台、科研、生活等方面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和比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10年来,全市人口净增长近60万,已出台“引才10条”“留人18 条”,实施“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2023年有超过5万名大学生留呼创业就业, 2024年将再吸引5.5万名以上大学生留下来,让呼和浩特成为各族青年实现梦想的地方。如今,有越来 越多的优秀人才关注青城、喜爱青城、选择青城,来到青城共谋发展,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书写绚丽的青城篇章。


建宜学之城

      呼和浩特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自治区54所高校中有25所地处青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778所,各族学生47.2万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围绕“宜学城市”建设目标,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北大、北师大、中央民大等高校深度合作,建成“名校+”教育集团86个,“3年100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工程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有效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在打造高品质宜学城市过程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课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等活动,组织“青城石榴籽在行动”主题民族团结班(团、队)会1250余场,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让“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制定印发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方案,打造青少年交流品牌活动,组织开展“首府青少年首都行”“青城红城手拉手”等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50余场,覆盖青少年10多万人次;开展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活动,创作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书画作品9000余件。

      如今,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公办民办结构更加合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各族学生享受公平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宜学之城——自治区集体备课教研课《桥梁中的木框架结构》.jpg

呼和浩特学校开展自治区集体备课教研课


建宜养之城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老百姓关切的“家事”,也是呼和浩特着力打造“宜养”发展的“城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全市15所三甲医院和中医药(蒙医药)优质资源,推动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高科技支持、高标准布局、高水平建设,为各族群众铺就健康路、幸福路。

      医疗方面,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获批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运营5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分中心,新建互联网医院6家,启动呼包鄂乌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市第一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组建城市医疗集团3个,建成县域医共体5个;“三医”联动协同改革取得丰硕成果,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0%以上;街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成功入选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

      养老方面,制定出台政策,深入推进城市养老服务“样板区”、农村养老服务“示范区”行动,加快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现代养老综合服务体系,让健康养老成为呼和浩特的新名片。

      目前,呼和浩特入选了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累计投入2亿元用于养老事业硬件建设,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9个,设置床位5985张;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10个,覆盖率达95%;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31个,覆盖率达100% ;建成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20个、村级养老服务设施448所。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宜游之城

      立足打造“休闲度假中心”,借助“十四冬”赛事东风,马鬃山滑雪场、东河冰雪场成为区内外游客冰雪旅游、运动的新场所,哈素海冬捕节让人们感受到“踏雪寻鱼”的快乐。敕勒川万亩草原、大黑河千亩花海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新选择”。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举办“十四冬”速度滑冰、越野滑雪群众比赛项目,组织“一城看北疆、露营在青城”等主题活动,玉泉区塞上老街上演大型沉浸式街景演出《万里茶道万里情》,赛罕区举办《花绽青城》《又见昭君》等主题表演,引导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绘就出一幅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好画卷。

      按照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滑雪的“全季”旅游模式,打造“亮丽敕勒川·精彩黄河湾”主题品牌,举办四季主题系列旅游活动,努力建设成为处处是风景、时时有服务、人人都舒心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宜游城市”,呼和浩特已成为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

      “中国最具特色文化旅游城市”“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众多荣誉彰显宜游之城的独特魅力,旅游为民、旅游富民、旅游利民、旅游乐民的意义不断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制定印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以建设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为抓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院、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呼和浩特博物院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凸显了首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示范作用。围绕“北疆文化”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联合推出敕勒川草原文化主题游、茶叶之路古蕴游、昭君文化主题游等特色线路,通过文化传承保护和旅游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宜游城市——“千秋昭君塞上情”_沉浸式文旅演出(玉泉区融媒体中心丁根厚).jpg

呼和浩特举办“千秋昭君塞上情” 沉浸式文旅演出 丁根厚/摄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围绕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提升首府文化能级,重点建设了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雕塑艺术馆,打造形成了以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美术馆以及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为标志,以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以及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为主体的5.6公里“文化轴带”,成功举办呼和浩特首届国际雕塑艺术展、守望北疆雕塑艺术展。在这座现代艺术气息浓郁的人文建筑里,青城市民感受着文明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

      青城儿女心向党,同心共圆中国梦。呼和浩特,这座跃动着现代气息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正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中不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5期

文:本刊通讯员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