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汉、藏、羌、回等各民族在此长期和睦相处、和谐共居。一部阿坝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5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河曲江源、蚕丛大禹,孕育了古蜀文明的曙光;营盘山、刘家寨等古文化遗址,印证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
新时代以来,阿坝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州情实际,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续写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阿坝新篇章。
松潘古城城门前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雕像及茶马互市主题雕塑
多元一体 源出一脉
“天府源,古松潘”。千年古城松潘,岷江穿城而过,由此流入成都平原,造就了下游的“天府之国”。走进松潘古城,厚重的城门上方高悬“松州”二字。松潘原名松州,筑城始于唐代,至明代将松州、潘州二卫合并为松潘卫,由此得名。“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作为历史上的川西高原重镇,海拔2800多米的松潘古城,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众多佳话。
相传,早在先秦时期,大禹治水便到达岷江上游;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李冰修建都江堰时,足迹至松潘黄胜关外察看岷江水势;到了秦汉,随着郡县制的建立和完善,许多汉人沿岷江而上开垦松潘;南北朝时期,古羌人的一支沿岷江南下,逐渐定居在松潘南部;相传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途经松潘,其间从西藏、青海等地迁入大量人口定居松潘西北部;元代以后,又有陕西、甘肃等地人口迁居松潘定居岷江河谷……千百年间,各民族在这里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如今,漫步松潘古城,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各式各样的花灯点缀着街区,各族群众和八方游客穿梭往来。清晨,古城街道中央早早整齐摆放上了各种中药材、地胡茶、奶制品等土特产,清洗干净的蔬菜、瓜果透着水灵,牦牛肉市场的摊位前挤满了顾客……千年古城人气正旺,充满活力。
作为茶马古道重要驿站的松潘,茶马互市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明代为四川五大茶市之一,清代边茶贸易额占四川三分之一以上,逐渐聚集边茶、山货、杂货、木材、粮油、盐酒等多种行会和数十家大中型商号商铺,民国初期已是“人烟稠密,商贾辐揍,为西陲一大都会”的局面。至今,松潘县城仍有大大小小上百家茶商会所,折射出当时茶马贸易发展之繁荣。作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与高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平原地区发达的农业、工业和高原天然的牧业、林业等优势互补,为松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众多客商马帮往来古城,也催生了当地的皮具贸易发展。在松潘古城,有一家名为“汪皮匠”的皮具老店,其传统制作技艺可以上溯至清代。2014年,25岁的汪孝凌看到这一家族传统技艺即将消失,毅然辞去手头工作,前往广州学习现代皮具设计制作,后又跟其父学习传统加工技艺。如今,她生产制作的皮具产品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样式,更有现代工艺产品,受到当地群众和国内外游客青睐。“我们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藏族、汉族、羌族、回族。”汪孝凌说道。据曾任松潘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现任松潘中学党委书记的车华强介绍,松潘当地由多民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占60%以上。
松潘县皮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汪孝凌
作为松潘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花灯舞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载体。如今,伴随古城花灯会、岷江源音乐季的举办,经常能够看到藏族“迪厦”舞、羌族多声部“毕曼”歌、回族“土琵琶弹唱”、汉族“城隍文化”等各民族文化艺术同台演绎,扮靓阿坝多彩家园。
多姿多彩 美美与共
“这是九寨沟最美的时候”,接上远道而来的游客,客栈管家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景区情况。2024年8月,随着川青铁路成都东至黄胜关段全线通车,九寨沟乃至整个阿坝州的旅游业更加火热。
九寨沟美景吸引海内外游客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阿坝州凭借“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大熊猫栖息地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生物物种、历史古迹以及多彩民族文化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全域旅游为抓手,阿坝州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文旅融合新发展。
“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缘起于亿万年前地壳和冰川运动的九寨沟,因坐落于山沟谷底的九个村寨而得名,这里自古就是各民族交流往来的通道。锚定“建设世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九寨沟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打造“大九寨”“川陕甘”文旅联盟等品牌,一个个景点串珠成线、串联成片,不断拓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方式、新路径。
“去过国内外不少地方,觉得最美的还是九寨沟。”34岁的冯江元,2019年在九寨沟所在地漳扎镇开办了第一家精品客栈。他租用当地老乡的旧屋,在原有木质结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布客栈视频,吸引了不少网友前来打卡。“现在,镇上像这样的客栈至少有20家。”冯江元介绍说,2024年客栈除了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外国游客也有不少,年营业额达三四百万元。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2024年6月,阿坝州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为全州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富载体。九寨沟精心做好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季推介会,采用“政府牵头、景区联合、政企联手、媒体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经漳扎镇前往九寨沟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九寨有礼”文创空间体验店如宝盒般闪耀光彩。“最融合、最国际”,正如文创空间的宣传语所言,“九寨有礼”以旅游文创为小切口,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
与九寨沟一山之隔的中查沟,坐落着鲁能美丽汇小镇。小镇打造的九寨藏羌非遗博物馆内,南坪曲子、登嘎甘㑇(熊猫舞)、羊皮鼓舞、卡斯达温舞等非遗展示,藏羌织绣、唐卡制作、缂丝等手工艺展览,以及搭建的“非遗+研学”交流平台,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的热门打卡地。在唐卡绘画体验空间,来自台湾的游客正在学习描绘唐卡,一笔一画间,感知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游客在非遗博物馆唐卡绘画体验空间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宛如一把巨大的折扇,掩映于九寨沟景区附近的崇山峻岭之中,玻璃穹顶下的生态园林、小桥流水映入眼帘,几株石榴树上还挂着红果实。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走进这家五星级酒店,可到藏羌特色建筑里品尝咖啡,晚上伴着篝火吃起牦牛肉汤锅,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交融之美。
山海相携 共筑和美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东西结对、山海结盟、藏汉结亲、兄弟结义”,阿坝州把东西协作、对口援建过程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路径。通过与浙江对口支援县(市、区)、四川省内对口帮扶县(市)和省交界处县(市)缔结创建联盟,与清华大学等高校搭建合作平台,构建全新工作格局,结对帮扶固成效、多元交流拓合作、文化浸润增认同、社会帮扶注活力,山海情深的花朵绽放高原净土。
“四族一街居”,是对松潘县基于历史沿革、民族构成所形成的各民族互嵌式居住生活的形象描述,也是阿坝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景象。随着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深入开展,一幅幅互嵌式发展新图景呈现眼前:曾经没人收购的牛毛,如今变废为宝,利用浙江桐乡市对口支援有利契机,一座桐松数字时尚针织产业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在浙江嘉兴市帮扶下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共筑和美家园。
“破旧立新”,出“山”入“海”。借助浙川协作,阿坝州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协同发力,发挥各地特色优势,在产业开发、文化传承、市场开拓等方面创新发展,积极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国家战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不断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百校结对”“石榴籽一家亲”“同心营”“民族团结我践行”……阿坝州牢牢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积极组织与浙江等各地青少年开展实地、书信、视频等多种形式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石榴花开,绽放高原。阿坝州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三项计划”置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建共享着幸福和美家园。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1期
文·图:本刊记者 牛志男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