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三交”故事
七彩云南迎你来
发布日期:2024-06-28

      “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现代作家杨朔在《茶花赋》里如此形容云南的花事。在云南,让人心醉的又岂只是花事。

      美,是云南的标签。这里冰川伴热海、蓝天追彩云;江河淌碧玉、群山竞翠薇;刚刚漫步大理三月街,又迎来泼水节的吉祥水;一首首民族团结曲,唱得四海醉。优美的歌词道不尽云南旖旎风情,万千的赞美说不完云南融和之美。

      云南的美,对许多人来说是“诗和远方”,但对云南各族儿女来说,这每日相伴的美,是团结与融合之美。在云南大理,洱海边双廊镇的白族老人王秉秀用画笔绘出身边的美,其多幅画作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鹤庆新华银匠村的网络主播老杨不仅向粉丝们积极推介当地银器,而且还通过直播讲述各民族在云南和谐共生的故事……

      云南处处皆景,这里最美的风景就挂在人们无邪的笑脸上。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云南省接待游客数6.12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9.8%,新冠疫情没有挡住人们对七彩云南的向往。

沷水节2_副本.png


传承历史文化

      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是云南的一个文化符号。他自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间,从贵州西部进入云南,经曲靖地区到达昆明;随后从昆明下玉溪、红河等地,于当年10月再次回到昆明;后进入滇西考察,最终由丽江木氏土司派人护送回乡,前后在滇历时22个月。徐霞客对云南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的详实记录,与少数民族同胞结下的深厚情谊,成为云南之美的历史注脚。

      交融,对于云南来说,是一个早就开启的历史进程。

      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河泊所遗址是古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区,其东北约1公里便是曾出土金质“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在云南,丰富文物古迹标记着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大理洱海之畔的南诏德化碑,曲靖《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玉溪通海秀山众多的碑刻,还有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滇王玉衣”“明金镶红蓝宝石冠”以及各民族文字古籍、民族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生活技术,都在诉说着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故事。

      早在汉代,云南多民族聚居格局就已初具雏形,至元明清时期,大量人口进入云南,融入当地,云南各民族一道开发建设云南,在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多民族融合格局,这是云南多民族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1951年,云南边疆各民族代表在普洱市宁洱县剽牛盟誓、刻石为记,从此一心一意跟党走,迈上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大道。自此,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银鹰上高原,一步跨千年……无数的人间奇迹在这片热土上发生。

      目前,云南省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家传承人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7项,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41项、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85个。悠久的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云南已然成势。


弘扬实干奋斗精神

      2022年9月,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干部农忠茂和同事特别忙碌。为筹备首期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专题培训及正式启动,他们马不停蹄地看会场、跑景点、搞协调、作汇报……

      这个月14日,全省4A级以上景区管理员(解说员)代表,16个州(市)民族宗教委(局)、文化和旅游局等170余人相聚大理。当日发布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进景区”倡议书》号召: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争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者;争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示范者;争做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带动者。

      同年11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委、省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贯彻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意见》,聚焦9项主要任务,努力实现到2024年全省旅游优质供给更加丰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云南旅游品牌更加响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不断深入。

      同时,围绕云南“旅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建工作思路,谋篇布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坚持把系统培训、全域动员、资源集约、多方协作作为重要抓手,把目标激励、广泛宣传、责任体系建设作为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路径,依托文旅资源大省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挖掘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核张力,推进2A级以上景区创建全覆盖,逐步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平台载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云南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注入新活力。

      昆明市主城核心区之一的五华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同风格的资源互为补充、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五华亮丽的大文旅名片。

      玉溪市的青花街,热闹的市场赋予古老青花瓷文化自由挥洒的舞台,一场美美与共、润物无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此展开。

      迪庆藏族自治州塔城镇以文旅产业为抓手,让多彩民族文化相映生辉、各族儿女共居共乐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独特风景。

      在丽江古城,宣科书房、三联韬奋书店、沄汐沉浸式剧场等一系列文化展示场馆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名片,持续探索着文化赋能旅游的新路径。

      位于石林风景名胜区长湖风景区的山游迹长湖露营地,依托自然环境优势,举办“音乐会+露营”“景区+露营”“集市+露营”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发消费热潮。另一边,云南首个高端摩旅主题度假营地在腾冲落地,摩旅文化与假日消费碰撞出更多可能。

      地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村,通过实施元阳县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的、以村民为主导的“阿者科计划”旅游发展模式,近年来实现旅游收入超170万元,村民直接分红约80万元,户均分红达1.2万元。同样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传统村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万元。

      ……

      在云南,文旅产业正在迸发出巨大发展活力,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6月,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云南省文旅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指导意见,首创制定《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测评指标》,围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个板块,共设置16项测评指标,制定了科学的创建工作标准。

      “我们将按照整合资源,‘一盘棋’谋划布局;系统集成,‘一体化’高位推进;挖掘潜力,‘一股劲’彰显活力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旅游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云南品牌’。”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晓燕表示。

22页_副本.png

云南省罗平县金鸡峰丛油菜花田日出景色 新华社 秦晴/摄


阔步向往追求之路

      中(国)老(挝)铁路北起云南昆明,穿越中国境内的磨盘山、哀牢山,跨过元江、澜沧江,通过友谊隧道进入老挝北部,最终抵达其首都万象,全长1035公里,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2022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周年。这条连接中国和老挝的黄金线路运行一年来,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运输货物1120万吨。

      中老铁路的开通,象征着云南在新时代的开放之路。

      位于剑川古城的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里,展现着南方丝绸之路由古及今的发展历程,石板路上深深的马蹄印记诉说着云南人走出大山的艰辛与努力。如今,云南全境通航运营机场达11个,5个自治州全部进入高铁时代。交通的日新月异发展,夯实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也同样为旅游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云南省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持续向“大流动、大融居”深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安居定居,城镇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到72%。

      《云南省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三年时间使全省2A级以上旅游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覆盖率达到100%;有30个以上景区成功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以景区为平台、游客为主体、群众为基础,云南正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运用旅游景区特色文化鲜明、创建载体生动鲜活、游客密集度高、媒体关注度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有效拓展景区创建的平台聚合力、名片魅力和品牌影响力,共同致力于为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断作出贡献。

      如今的云南,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充分发挥旅游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自然禀赋和优势资源,让旅游成为各族群众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感悟中华文化、增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如今的云南,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巩固,多民族村寨、多民族学校和班级、多民族家庭比比皆是,各族群众交到了知心朋友,做成了和睦邻居,结成了美满姻缘,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借着云南蓬勃发展文旅产业、全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时代机遇,一个充满时代气息、富有民族特色、文旅深度融合、易于推广普及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云南品牌”正在形成!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12月“三项计划”增刊

责编:韩东峻 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