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江凌(右)在四川藏区采访
此次四川藏区、彝区之行,历时33天,是近年来本人深入基层最久的一次采访活动。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报道的历程,不仅仅是完成职守的过程,也是一次难得的了解社会、增长阅历、丰富人生的机会。我有几点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
一是亲身感受和见证一个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过程。30多天的采访中,除去节假日,有20多天我一直奔波在脱贫攻坚的最基层。许许多多的藏族、彝族同胞搬出条件艰苦的旧居,住进漂亮、整洁、卫生、水电路网齐全的新居;还有更多的新居正在建设之中;一条条通村路、通屯路像血脉一样深入云雾缭绕的山区。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层面,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藏族同胞在新居的小院里种上花草、清理垃圾,彝族孩子们每天早上刷牙洗脸,学会文明礼仪;彝族乡村曾经铺张厚葬的传统习俗正在发生改变……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汇聚成一幅宏伟的画卷。
二是真实感受了基层干部的辛苦和敬业。在采访过程中,我见到许多乡镇、村组干部,还有从城里来到乡村驻守的第一书记、扶贫队员。正如当地人所说的“5+2、白加黑”,他们战斗在基层第一线,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村组中、每一个家庭里、每一个贫困群众身上。最让我感动的是,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他们仍然满怀激情和使命感,饱含对各族贫困群众的感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三是深深感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干劲和创造力。总书记说得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有干部的帮扶,更重要的是群众自己肯干。在科技人员的帮扶下,羌族村民种出了世界上都很难人工种植的羊肚茵;藏族村支书带领村民在地震废墟上修建道路,建起漂亮的生态旅游村寨;藏族妇女开起农家乐旅馆,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小山村的彝族妇女为给4个孩子更好的教育,独自一人开起小卖部,支撑全家人的生活。她灿烂的笑容,像五月的阳光一样温暖;还有一位没有见过面、但仅仅是听到故事就让我感动的彝族聋哑青年,他在小山村的黑板上留下了一幅画,表达了他内心的激情——这是一幅粉笔画的毛泽东头像。他除了积极参加小山村农民夜校的学习,还每天跑步,锻炼自己的体魄。他的理想是和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
行走在路上,感悟在心里。感恩时代,感恩《中国民族》杂志,感恩采访行程中所有接受过采访以及帮助过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