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雕塑一个最美的“石榴”——中国美术馆“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侧记
发布日期:2019-05-07

 民族团结题材历来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当代雕塑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凝聚了一代代雕塑家的民族情怀和时代使命。3月2日至24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北京开展。


本次展览共征集作品600余件,最终有220余件作品入选,它们与中国美术馆馆藏的部分民族团结题材雕塑一起,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6.jpg

 

3月16日,全国两会刚刚结束,首都北京依然沉浸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中。一大早,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观者一走进中国美术馆就欣喜地发现,洋溢着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大型雕塑艺术展——“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正在这里隆重展出。


3.jpg


2.jpg


4.jpg


5.jpg


7.jpg


8.jpg


9.jpg


3.jpg


5.jpg


4.jpg

 

1.jpg


比观众来得更早的,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他刚刚结束了今年两会的繁忙工作。今天,他将在这里举办一场题为《雕塑一个完美的石榴:从“民族大团结——团体雕塑艺术作品展”谈起》的重要讲座。一周前,讲座报名预约就已经满员。


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以56个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展,作为中国美术馆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大礼,给国内外观众带来了无数的惊喜和感动。当观众或三五成群,驻足围观在一个巨型雕塑面前;或独自长时间凝视一件小而精致的雕塑作品时,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身后,有一个人一直注视着他们。


这个人,就是吴为山。


对于吴为山来说,在美术馆工作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见观众们欣赏作品的表情、状态,“那本身也是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雕塑”。这个喜欢在美术馆里欣赏作品和观众的著名雕塑家,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作为一名馆长,你在欣赏美丽的时候我在欣赏你。”


用一个个“石榴”,画出中华民族最大同心圆


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的蒙古族女博士哈布日图娅刚进入中国美术馆1号圆厅时,就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色彩斑斓的56个民族的巨幅人像图片,如同电影胶片一样一字排开。在墙面上方正中央的位置,鎏金大字表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实在是太感动了!”哈布日图娅一边走一边细细欣赏每个打她眼前经过的雕塑,“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殿堂级的美术馆,能举办这样一场民族大团结主题的雕塑展,让身为少数民族的我很受鼓舞。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充满自豪。”


让观众生发出这样的自信,正是吴为山当初策划这次展览最希望看到的。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民族团结题材雕塑艺术创作发展的历程和成就,分享文化魅力,让观众感受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生命力和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厚历史渊源,感受中国雕塑艺术构建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凝聚团结奋进的中国力量,这便是本次雕塑展的初衷。”


哈布日图娅也是第一次看到以56个民族为题材的雕塑展。在王临乙先生于1951年创作的巨幅浮雕作品《民族大团结》前,她久久伫立,仔细观看着每一个雕塑人物的表情。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各族同胞欢天喜地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景象,王临乙先生塑造的各民族载歌载舞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


“《民族大团结》是这次雕塑展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作品之一,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雕塑家胸怀国家和民族,对新中国成立这样一个伟大事件怀有一种饱满、真挚的情感。”吴为山谈起这件作品时,十分动容。


据吴为山介绍,本次雕塑展有三个亮点:首先,用雕塑艺术的形式,将56个民族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呈现,这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尚属首次;其次,此次雕塑展的参与者不仅有来自专业院校的艺术家,还有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的艺术家;第三,开展时间正值全国两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代表和委员们齐聚北京,通过观看欣赏这些雕塑作品,他们更能深切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伟力以及各民族的艺术之美。


以往中国美术馆1号圆厅的展品,不论美术、摄影作品或者雕塑作品,一般都选择规模较大、夺人眼球的巨幅作品。可是这次雕塑展,却选择用一连串小型的雕塑作品陈列,这又是基于何种考虑呢?


其实,对于1号圆厅的布展设计,吴为山有其良苦用心。


“之所以把56个民族的巨幅图像以半圆的形式放在1号圆厅内,就是希望用这种意象的方式,画出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在这个同心圆里,我们放置了许多小型作品。这些作品就像一颗颗石榴籽散落其间,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别出心裁的创意,显示出主办方对此次展览的高度重视和情感投入。


“56个民族生活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习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开展前,吴为山曾写下这样一段话,阐释了这次雕塑展的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是艺术家的时代使命


上海人张珂是一名文创设计师,他的公司位于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周末空闲的时候,他经常会到中国美术馆转转,为自己的设计寻找灵感。


在这次雕塑作品展中,他最喜欢的作品,是吴为山于今年春节前完成的《大草原》。整座雕塑高约1.2米,巍然磅礴的大写意塑造了一个草原上的蒙古族摔跤手形象:壮硕的双肩扛起天地,炯然的双目掠过岁月,双足坚实地踏着草原大地,腰板一挺顶天立地……


这幅作品是吴为山根据自己去年在内蒙古采风时得到的灵感创作完成的。那段日子里,他一边写生,一边跟牧民们一起骑马、放牧、喝奶茶……朝夕相处中,他强烈地感受到蒙古族同胞在党的关怀下生活日新月异,抑制不住的喜悦发自内心。在阳光灿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他们无拘无束地纵马奔腾,他们的情感热烈而饱满,一如他们的生命力一样顽强。


这样的生命力激发了吴为山的创作灵感。从写生到酝酿完成,他一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半年,对于普通的雕塑家来说,并不算短。但是对于吴为山这个白天在美术馆当馆长,只有晚上才能“闷”在工作室里当艺术家的人来说,那真的是“偷来的时间”。


辛勤和努力换来了观众对作品的认可,这是吴为山“最大的欣慰”。


同样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观众对这次展览的喜爱和认可。开展以来,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亲自开设的讲座,更是人气高涨、座无虚席。这天下午,在中国美术馆7层学术报告厅内,吴为山带着观众去感受那些作品的魅力。透过《民族大团结》,他讲述了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爱情故事和艺术生涯;通过《牦牛》,他介绍了刘开渠的艺术创作特点及其对中国雕塑艺术的贡献。


“张充仁的《朝鲜双人舞》可以感受到朝鲜族音乐的韵律和舞蹈,时宜的《高原之春》展现了翻身农奴当家做主的藏族同胞在高原上的幸福生活,张克端的《冬季草原》采用装饰写意的抽象线条方式,形式感很强……”每一件艺术家植根人民、富有真情实感的经典之作,吴为山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作出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吴为山认为,要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坚持与时代同步,并把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和创新精神融入到作品中,以精品力作奉献给人民。


“中国美术馆组织了一个国家主题的雕塑创作班,这个班有28位年轻的学员,这次作品展中就有不少是他们的作品。年轻的艺术家们有的本身就生活在民族地区,有的为了创作多次深入民族地区,深入到各族同胞的生活中,与他们朝夕相处,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艺术作品的美来源于真,而真来源于生活。回忆起在民族地区采风创作的时光,吴为山有些激动:“真正的好作品是怎么来的?如果你不去内蒙古草原跟摔跤手们一起策马扬鞭、大碗喝酒,不去青藏高原上与牧民一起牧羊、喝酥油茶,你就不会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最淳朴的情怀、最直率的性格。”


吴为山认为,各民族之间艺术的交流,特别是汉族艺术家去创作和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好的形式。


美育大众,中国美术馆的责任担当


今年8岁的张婉悦是北京市鸦儿胡同小学的一名学生。因为从小爱好绘画,父母给她报名参加了一个由90后油画家创办的零基础绘画沙龙——“聚绘吧”。今天, 在“聚绘吧”绘画老师陈洁的带领下,张婉悦和一些热爱绘画的“画友”们一起来到中国美术馆,临摹此次雕塑展的部分作品。


张婉悦笔下的俄罗斯姑娘色彩明艳,热情奔放。“在课堂上只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这次才真正亲眼看到56个民族的雕塑形象。”8岁的小姑娘说起话来活泼大方,画起画来却认真细致。


与张婉悦一样,退休教师张兵也是“聚绘吧”的新成员。张兵退休前曾是101中学的体育老师,爱好绘画的她性格开朗。这次听说陈洁老师要带领大家来中国美术馆临摹民族大团结雕塑,她早早就报了名。


“我去过很多民族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现在民族地区变化很大,房子建的特别漂亮,交通也改善了。在新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都能用汉语跟我们交流。北京每年都有老师到民族地区支教,我们学校也有。”张兵告诉记者。


这次雕塑展中,张兵最喜欢的作品是塔吉克族姑娘。“你看她的衣着打扮,非常时尚,这是一个现代的快乐的塔吉克族姑娘。”张兵认为,正如这次雕塑展大部分作品一样,这件作品展现了走进新时代的塔吉克族女性的新风貌。


陈洁毕业于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作为“聚绘吧”的创办者之一,她经常会组织学员们来中国美术馆参观临摹。


“56个民族的文化精彩而丰富,这些或用石头、或用木材、或用金属材质雕塑而成的艺术品美得让人惊叹,通过展览还能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中国美术馆应该多举办类似这样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展览。”陈洁笑着建议。


实际上,作为大众美育的重要平台,中国美术馆长期致力于推介宣传有关新时代民族大团结题材的美术作品。比如2009年“天边的彩云——中国美术馆藏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展”,201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1年以新疆地区为主题的“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2012年以内蒙古地区为主题的“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 以及2016年贺岁大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这些展览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吴为山认为,作为国家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也是化育大众、美育大众的平台,要及时展示当代的优秀创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以传道、文以颂德,以优秀的作品引领时代风尚。


“中华民族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要用这个时代激发出来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理念,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其中就包括如何更好地将各民族同胞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时代气象记录下来。”吴为山如是说。


一个立意深远的展览,让美术馆不再是精英文化的藏宝盒,亦或刻板严肃的教科书,而成为人们深刻理解国家、民族以及我们生逢的伟大时代,最生动、最鲜活的文化体验中心。


走出去的“中国精神”


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场展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和理解。


在一幅名为《欢乐颂》的雕塑面前,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姑娘Jakie停留了很久。“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雕塑里面的人都举着双手,表情看似很凝重,但作品的题目却是有关快乐的?”


“雕塑中的各民族同胞双手向上,手拉着手,围成一圈,是在为未来鼓劲和加油。人物的表情透露出他们在努力奋斗。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旁边的一位中国观众用英语向Jakie解释道。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虽然不同,但是通过交流沟通会产生理解与包容。经典的艺术作品就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借由文化艺术的互换交流,可以增进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通。


“中国56个民族丰富的文化让我惊叹!通过近距离观看这些不同民族的雕塑作品,我才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有所体会。”16岁的Jakie在学校里选修了艺术和历史,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在见识了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繁华后,她对此次展览中展示的中国的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罗曼·罗兰曾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它能让不同的人心灵相通,找到共鸣。


今天的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一个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是当今每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故事是由56个民族写成的,我们用美术的方法表现56个民族美的创造、美的理想,本身也是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努力。”吴为山的话掷地有声。

 

下午5点,随着闭馆时间的到来,结束了一天繁忙工作的吴为山,也即将回到他的工作室,开始新作品的创作。


从北楼二层的馆长办公室步行到展厅,吴为山会习惯性地走进1号圆厅内,送别最后一批观众。总有几个痴迷的观众,伫立在自己最欣赏的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


不愿离去的又何止是这些观众呢?看着展厅内琳琅满目的雕塑作品,吴为山也久久移不开目光——每一件作品都是那么巧夺天工,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很多年以后,当现代成为历史,我们的后代也许会从这场展览中洞见这个伟大的时代,感知一个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见证56个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奔跑的宏伟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展览是为这个时代树立的又一座艺术丰碑。它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当代是一种呈现,对未来是一种启迪。


“感谢大家今天来参观。我是中国美术馆的1号讲解员吴为山,很高兴与大家共同走过一段有关56个民族大团结的艺术之旅。”


夕阳的余晖打在中国美术馆金黄色的琉璃瓦上,明天,又将是一个和煦春日。


(责编 梁黎)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