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许乎”:越走越亲的人们
发布日期:2019-06-19

“许乎”,藏语译音,意即值得信赖的朋友。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这个词曾经特指藏族和撒拉族之间世代传承的团结、友好、和谐关系。这是一段载入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史册的美好记忆,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当地的藏族和撒拉族等各族同胞用真情和心血浇灌出的民族团结鲜艳花朵。


1.jpg

         “许乎”们在一起合影 


难忘语言架起的团结桥


在循化,人们说起民族之间的“许乎”关系就像说黄河,说老百姓的家常一样自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我们拜访街子镇牙门曲乎村80多岁的撒拉族老人韩哈尼非时,他用藏语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话。身旁听得懂藏语的一位撒拉族朋友告诉我们,老人对藏语和藏族习俗的熟练、熟悉就跟本民族的语言和习俗一样。每到夏天,韩哈尼非都要去本县和黄南州的一些藏族朋友家做客。盘脚坐在帐篷里,喝奶茶、吃糌粑、说藏话……这对于他来说,如此的交往多少年来都一样,大家习以为常。


据韩哈尼非介绍,在旧社会,他们一家人为了躲避抓壮丁,远离故土,被藏族老乡收留在帐篷里,这才得以安身立命。直至解放后回到循化,他们一家人依然没有中断与那些藏族亲人的往来,并且在岗察、尕楞以及黄南等地结下了四五十家难分难离的“许乎”。如今,只要他张口,各地有着“许乎”关系的藏族亲戚便会开着拖拉机或骑着摩托车为他送来牛羊、酥油、曲拉等生活用品。同样,这些“许乎”们到街子镇,也一定会来他家喝茶、投宿。韩哈尼非说,生活中少了藏话以及与“许乎”的交往就跟奶茶缺了盐一样,一下子就寡淡了。他还认真地把这句格言翻译成藏语又说了一遍。怕我们不理解,陪同我们的村委会主任补充道:“这老汉嘴里的藏族谚语丰富得让藏族同胞都佩服有加。”


在清水乡的阿玛查村、专堂村,藏族村民无论男女也都会说一口地道的撒拉话。他们自小就与周围的撒拉族一起上学、做生意、结伴出门、种庄稼等。专堂村68岁的藏族老人公保仁青说:“我们彼此之间许久不见时还想得不行,见了面就互相拥抱。”


公保仁青年轻的时候,经常去孟达大庄与撒拉族朋友们一起玩耍,饿了随便去哪家朋友家里都会受到热情招待。“我对孟达每个人家的茶饭水平都了如指掌。也知道他们家里有几只羊、几头牛,牛长什么样子,需要柴禾不。”正因为这样熟悉,他跟撒拉族朋友做生意从来都是水到渠成,不费周折。说着说着,老人们为我们唱起了撒拉族民歌《阿丽玛》:头上戴的是纱绒的盖头,身上穿的是尕黑夹夹,脚上穿的是尕花儿鞋……


且听民间延续着的友谊


来到循化尕楞乡尕楞村时,我们看到家家户户都在晒粮食。70多岁的彭毛措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过去,我们种粮时从来都考虑撒拉族‘许乎’的需求,因为他们普遍住在黄河沿岸,土地紧缺,粮食不够吃;这几年,他们大都富裕起来了,对我们也是挂心得很。”


老人家是村里撒拉族“许乎”最多的人家。跟街子的海里路家一直有来往,关系亲如一家人。跟红旗下庄的好几户撒拉族人家相互之间走动也很频繁。在甘都,也有“许乎”。平时,去西宁或其他地方办事时,就常到“许乎”家吃饭、喝茶。“许乎”们来这里做生意时,也一样会被礼遇。这几年,一些甘都的“许乎”因为做生意顾不上土地,就把土地给彭毛措他们种。去种地时,就在“许乎”家吃喝,最后还一粒不留地把粮食拉回来。


说起关于粮食的故事,退休在家的撒拉族老干部马光辉更是难忘藏族“许乎”在自己艰难时的帮助。那年他才十一二岁,父母早逝,家中断炊,他首先想到了道帷乡铁尕楞村的“许乎”热杰才旦。听说了他的不幸,原本也快揭不开锅的热杰才旦毫不犹豫地装了20多斤青稞给他背回家里。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马光辉因为工作忙,再加上孩子小,每每不能按时耕种、收割时,老“许乎”热杰才旦夫妇都会及时来到他家干农活帮忙,从来没有耽误农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朴素而深切的情感,如今退休赋闲的马光辉听说热杰才旦的儿子儿媳李加太夫妇因打工荒芜了土地,就特地赶到铁尕楞村了解情况,想要尽点力。


马光辉认为,他是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许乎”一家人的。他们之间的这种交往已经延续了5代人。每一代人,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在精神上相互抚慰。过去,一个“穷”字使他们的心始终贴得很近、很紧。而如今,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不再为吃穿和柴禾担忧了,但这种深情厚谊却不会淡漠。时不时地,他总要请“许乎”们聚聚,要么在县城,要么在村里。这几年,他最关心“许乎”孩子们的学习,每每有谁考上大学,他总要送去祝贺表示一下心意。


为“许乎”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上,循化虽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但因黄河和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半径很小。再加上黄河沿岸的撒拉族地区人多地少,藏族聚居的地区山大沟深,他们在长期的生存中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依赖。撒拉族的粮食、柴禾不能自给,藏族的山货及畜产品得不到及时交易,这使他们中间有商业头脑的人开始穿针引线,在发展贸易中结成同盟,逐步形成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映、交往中互助的“许乎”关系。


如今,循化的交通四通八达,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长足进步,各族同胞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许乎”的时代内涵?


我们在道帷乡来塘村感受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春风。


这是一个纯撒拉族村庄,原先有40多户人家,如今只有20来户了。历史上的这个村庄因为偏僻,过去始终没有老师,使得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村民连个写信、读信的人都没有。


1990年,藏族青年完玛仁增主动请缨来到这个村庄,克服交通不便、语言障碍等种种困难,一干就是近30年。至今,他已经为村里培养出了100多名学生,其中4名考上了大学。乡村教育架起了藏族和撒拉族携手团结的新时代桥梁,为“许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许乎”,循化本土企业家韩兴旺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理解。他认为,“许乎”是一种由大爱和感恩浇灌出的民族团结之花,如今应当开得更加娇艳。


韩兴旺曾一次性资助过300多名藏族大学生,每人1000元或2000元不等。这些年,他经常慷慨解囊,表现出了一位企业家应有的社会担当。在支援四川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区的过程中,韩兴旺带领自己的团队奋勇争先,主动捐款、捐物达数百万元,还派出志愿者承担了许多工作。这些年,他每年都到循化最偏僻的藏族乡慰问贫困户,为他们送去米面清油等。他说:“人不能忘本,人要懂得感恩。长期以来,藏族和撒拉族乡亲们相互关爱、相互帮扶,如今更应该发扬光大。”


植根于“许乎”的深厚土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循化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书写了新时代“许乎”文化的崭新篇章,让循化当之无愧地成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责编 梁黎)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