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共建家园,从“村村通”到“村村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德保县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2017年度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2017-2018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县”“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单位”“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称号,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广西十大最美乡村之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
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
走进冬季的德保县那温村,山野阡陌间依然一片郁郁葱葱,亭台廊阁与小桥流水别具特色,清一色黄墙黑瓦的泥坯杆栏式建筑呈现在眼前,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那温村以党建引领为切入点,将土地、生态和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旅游、养蜂、百香果、桑蚕、有机大米“一村五基地”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呈现出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民变富的喜人景象,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村里的大事小事,村干部都和我们一起商量,一起行动。现在村里越变越美,大家的感情也越来越好,就像一家人。”村民李仕能说。那温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探索出以村党支部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发展的“一领四治”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了多元共治乡村治理格局,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此外,还通过“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形成正向引导,激发贫困户参与乡村治理热情。通过开展最美脱贫户、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乡贤和优秀共产党员“五美一优”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引领。近年来,那温村先后荣获“广西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攻坚先进村”“乡风文明红旗村”“生态宜居红旗村”等称号。
那温村是德保县创新治理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德保县借力“一部两会三中心”“一约四会”“一组两会”等平台,构建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扎实开展保稳定、护安全、促发展各项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将建设平安德保拓展到服务、管理、建设各个环节,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模范带动,讲好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
张启候是德保县燕峒乡燕峒村太平屯的村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退休后他不忘初心,带领村民建设美丽富裕的太平新村。“当初我走家串户,和大家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最后下决心开发村里的磨霞洞。”从此,在张启候的带动下,全屯77户农户吃上了旅游饭,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实现摘“穷帽”拔“穷根”。近年来,太平屯先后荣获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屯”“绿色村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屯”等称号,张启候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在德保,像张启候这样的模范层出不穷,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模范个人3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模范个人2名,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个,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屯1个;获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2个;培树并表彰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5个、模范个人95名。在模范典型的带动下,德保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着一个个“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感人故事。
润物无声,以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代表广西进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会演;建成马骨胡艺术传习基地等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基地;10项民族民间文化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荣获“广西壮剧艺术之乡”“广西山歌艺术之乡”“广西马骨胡艺术之乡”称号……近年来,德保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下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贡献。
德保县依托电视等媒体,汇聚本县文化名人、艺术家等力量,推出了《马古胡基础教程》《云山鉴水》《鉴水河情歌》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艺术精品。同时,以传承中华文化从娃娃抓起为指导思想,扎实推进“壮汉双语教学进校园”“马骨胡艺术进校园”等活动。
德保县发挥壮族马骨胡艺术起源地的优势,以“二月二”“三月三”“重阳节”“歌圩节”等传统民俗节日节庆为着力点,常态化开展壮汉双语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深入推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六进”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不断提升,“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借力帮扶,在新起点上砥砺奋进再出发
德保县依托国家民委32年来的倾力帮扶和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聚焦实现脱贫摘帽历史使命,坚持不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克难攻坚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5年来,累计筹措35亿元投入脱贫攻坚事业,在全区率先创建县级脱贫攻坚大数据中心,实现现行标准下89个贫困村7.24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1.11%降至0,2019年历史性摘掉了延续33年的“国定贫困县”帽子。
每一个村庄的变化,每一项产业的兴起,每一张笑脸的呈现,都是德保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缩影。
来源:《中国民族》2021年第12期
责编:江凌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