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
初春的清晨薄雾环绕,位于内蒙古兴安盟的乌兰浩特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两位“客人”,在树林里等候许久的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股负责人许铭迅速用相机记录下它们的身影。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海雕首次现身兴安盟,它们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正是由于兴安盟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建设好、保护好美丽家园,才吸引来了这些珍稀动物!”许铭感慨道。
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飞鸟
同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一直是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这片红色沃土、绿色净地上,141万各族群众互嵌而居、亲如一家,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守护好、建设好美丽家园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
着力生态保护 为家园增绿添彩
位于科尔沁沙地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曾经黄沙莽莽、荒凉贫瘠,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为了让“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状况永远成为历史,科右中旗各族群众这些年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2007年至今,医生王布和出资近5000万元,在家乡哲里木嘎查承包荒山植树造林,荒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景点。当初,中谷沃农林发展有限公司雇佣当地群众参与人工造林,累计植树200多万株、造林1万亩。三年前,中宣部为科右中旗捐款100万元,7万株沙棘在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落地生根。“风沙小了,种植沙棘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嘎查党支部书记金扎拉嘎高兴地说。
2019年,兴安盟启动实施大兴安岭南麓百万亩人工林绿色长廊三年行动,累计植树造林超过100万亩。如今,大片大片的五角枫、樟子松、柠条、沙棘绿意盎然,牢牢固住黄沙;文冠果、欧李、沙果等经济林果实累累,将茂盛与丰收同时奉献给这块土地;一座座沙丘或止步不前,或变矮变小,或彻底消失……短短几年,快速生长起来的“绿肥黄瘦”,让“沙海”变“绿洲”的梦想照进现实。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兴安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加快高质量发展与促进民族团结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正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罕山脚下风景如画的乌兰浩特市区
2021年,兴安盟完成营造林41.7万亩、退牧还草22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33%和70%,成功创建全国第五批、全区首家地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阿尔山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全盟4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11个国考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标,4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各族群众共植民族团结树,共享生态环境美,以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碧草连天、鸟语花香的绿色画卷。
发展生态旅游 让家园绿富同兴
从阿尔山的林海圣水,到乌兰浩特的红色之旅;从科右中旗的枫情马镇,到科右前旗的杭盖草原;从扎赉特旗的深山珍鸟,到突泉县的春州古城……兴安大地自然风光神奇秀美,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在全盟近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是草原,1/3是森林,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近1/10。
游客在乌兰浩特市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拍照留念
旅游业是兴安盟以一业带动百业兴的产业,各族群众逐步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
义勒力特镇享有“乌兰浩特市后花园”的美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恬静的农家生活,让这里成为不少外地游客亲近自然、体验民俗的不二之选。村民修英丽、辛天喜在村里做起了农家乐、出租观光自行车的买卖,一年四季全力搞旅游。“以前种地,一年到头收入也就万把块钱,现在赶上五一、端午假期,3天就能收入1万多元。”辛天喜对眼下的生活心满意足。
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前来滑雪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借势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科右前旗以雪村滑雪场冰雪旅游景区为载体,充分挖掘“冰雪+”模式,不断让“冷资源”发挥出“热效应”。
“我们一直在努力谋划发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今年在红色、绿色、蓝色‘三色旅游’基础上,增添银色旅游,持续放大生态优势,不仅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还要让冰山雪山也成为金山银山。下一步,将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和居民就业,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补齐发展短板,满足游客需求。”科右前旗旗委副书记、旗长王立东说。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万亩稻田里的彩稻图案 毕力格/摄
2022年初,盟委(扩大)会议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打好“特色牌”,支持阿尔山市重点打造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乌兰浩特市重点打造中国红色旅游目的地、扎赉特旗重点打造国内知名山水生态旅游度假区、科右中旗重点打造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突泉县重点打造国内一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让兴安盟成为一个大景区、大休闲地、大度假区,让兴安盟的旅游全域火起来、四季热起来。
改善人居环境 让家园舒适宜居
近年来,兴安盟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城乡环境改善深度融合,大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口袋公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共建民族团结幸福家园,不断绘就人居环境美丽画卷。
“曾经的老粮库变成了这座充满生机的‘口袋公园’,让我在城里找到了能够真正放松下来的地方。”在乌兰浩特札萨克图中街的“口袋公园”,市民郑立兰一脸幸福地说。
点缀在家门口、马路边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出门进园,多了许多谈天说地、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尽享绿色美景和高品质生活。
与此同时,老旧小区改造让越来越多老居民过上新生活。乌兰浩特市建设小区就迎来了管网换新、道路重修。“以前冬天在家穿大棉袄盖毯子,现在只需要穿短袖,供暖管道的翻新让我们非常暖心。”小区居民因为生活环境的大改善高兴不已。
居民的小确幸和城乡的大发展同频共振,环境的改善让干净整洁、美丽富裕的“大院暖乡”也成为了城里人心驰神往的故乡。
对于在扎赉特旗音德尔镇长发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秦启林来说,跟儿女一起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是他曾经的梦想。通过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他的家跟当地很多农户一样,房子“穿衣戴帽”,院落周围种起了花草树木。每天与绿水青山相依相伴,他的愿望早已悄然改变。
如今,秦启林成了村里的保洁员。“现在我们村柏油路、路灯、垃圾箱一应俱全。夏天茂盛的花草树木吸引了各地游客。环境好了,村民素质也高了,没有人乱扔垃圾,干活不累,我争取干到70岁!”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更加增强了他们守护好美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文:胡日查 韩雨格 高敏娜 武跟兄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5期
责编:王怡凡 刘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