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民族地区 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
发布日期:2015-09-27

034f31e46390cc20608b456dbda77f2e_0009.jpg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的侗族大歌享誉世界


何星亮(1956年—),男,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民族文化,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图腾文化》、《维吾尔等族文化志》、《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文、满文、汉文五件文书研究》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在新形势下,如何理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的精神?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要向各民族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首先,作为中华文化主要源流的中原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创造中原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北狄、匈奴、羌、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及南方的苗、百越等民族,他们把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入中原地区,并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

其次,通过文化交流,周边各族的文化传入中原地区,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自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传到中原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等,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在唐代,回纥人的服饰在唐朝广大人民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回纥衣装成为社会的流行服。中唐诗人元稹在诗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唐朝宫廷妇女喜好在脸上化妆着日月形膏痣,戴着耳坠,这也是吐蕃妇女原有风俗。因此,中原主流文化不专属于汉族而是共属于中国各民族。

再次,周边各民族的文化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古代,周边各民族大量采用中原主流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都大量渗透到周边各民族文化之中。闻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古代中原音乐传入纳西族地区并经过纳西化后形成的;畲族文化中,也吸收了大量的古代中原的道教文化。因此,现在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大量的中原文化因素。尤其是满族、回族、壮族、土家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采用中原文化的要素更多,中原文化成为许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在历史上也程度不同地吸收了中原文化。不少学者认为,古代维吾尔族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创作《福乐智慧》(大约成书于1069年)受《论语》、《大学》的影响很大,在益智增知、养德修善和治国方式等方面,基本上与《论语》、《大学》等经典相同。古代藏族也吸收大量的中原文化,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地区后,定都逻娑(今拉萨),始制藏文、藏历,创订法律、度量衡,分设文武各级官职,并引进唐朝先进的封建文化。布达拉宫本身就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晶,吸收了大量的古代中原建筑文化因素。明末清初的回族学者,为构建伊斯兰教义学的思想体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挖掘一些切近、适用的思想资料,作为自己的注释、理解伊斯兰文化的思想基础。

据上,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无论是汉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些人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汉文化,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不承认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要“加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加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重点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经典、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具有双重价值:一是存在价值,包括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研究、观赏、教育的价值,它是核心的、主要的价值;二是经济价值,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存在价值是源,经济价值是流。存在价值越大,潜在的经济价值也越大,其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注重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由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的旅游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有些国家的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在欧洲,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民族身份和国家象征。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国家的边界逐渐模糊,而文化遗产却能历史地体现和保持各国的个性。其重要原因在于,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资源,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可以造福于子孙万代。全球文化旅游的兴盛使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空前凸显。每个旅游者都希望到与自己家乡文化不同的地区去旅游,如果各地区的文化相似,旅游的价值和意义也就会大大减弱。

文化多样性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在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二是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各种形式的优秀文化遗产都应当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也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保护好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对那些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文化应该给予较大的投入。不过,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种类繁多,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完全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进行有效的保护。应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社会各界不仅要有责任心,而且要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

科学保护是保护好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鼓励开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研究以及方法研究”。必须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寻找科学、有效的保护技术与方法,否则将会因保护不当而遭受损失;要抢救已经失传或保存不全的非物质文化,以恢复传统文化的原有风貌。


如何保护各民族的优秀传统

从广义的文化而言,一般分为物质、精神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文化具有时代性,有些文化具有超时代性或永恒性。物质文化属于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文化,是有形的、可观察的,时代性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精神文化属于体现人与心灵(心理)关系的文化,是无形的、不易观察的,是潜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观念、思想、理念、意识、精神、信仰、知识等。

在精神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糟粕具有时代性,如愚昧落后的观念和信仰,非理性的各种意识和行为;精华具有超时代性或永恒性,如优秀的哲学思想、民族精神、核心价值、伦理道德等。古代中国人的中正仁和、自强不息的理念和仁义礼智信“五常”等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不受时间的影响,具有超时代性。尽管历史上不断改朝换代,但主流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民族精神等,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和推广,具有超时代性的特征。此外,古代中国关于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与时俱进、知行合一、修身自省、和而不同、居安思危、诲人不倦、守望相助等思想或理念等,都具有超时代性和超空间性。

由于优秀传统具有超时代性,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必须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也一样,有些文化具有时代性,有些具有超时代性,必须继承和弘扬,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所说:“少数民族文化强调崇尚自然、爱惜生灵,热爱生活、勤劳简朴,各族相亲、敬重长者,热情好客、守望相助,讲求道义、勇敢无畏,信守承诺、非义不取,自尊自爱、重情重理,等等。对这样的理念,要加强提炼、阐发、弘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文化养分。”


如何发展民族地区的现代文化事业

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低和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传统观念和宗教意识强烈。一些民族保留较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模式,这种模式与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严重阻碍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部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竞争意识淡薄,积累和再生产观念缺乏,宗教意识浓厚以及轻利保守的价值观,与商品性、竞争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追求现代化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与诉求。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必须引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加快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传播当代先进文化,使各族人民崇尚科学理性和文明进步,反对愚昧无知和迷信,以现代知识、现代科技、现代理念、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现代价值代替落后的知识体系和观念体系,使各民族具有现代文明素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一方面可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解决推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问题,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共同性,形成各民族共有的精神、价值、道德、理念和意识,促使各民族社会成员在文化、结构、心理等各个层面的融合,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统一。

提升各民族的文明素质,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现代文化事业建设。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广播电视建设,保证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要支持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打造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支持“民汉优秀文化作品互译”等项目;要加大适合少数民族群众阅读的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力度。


为什么少数民族必须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在一些有关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要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避免各民族学生到了学校各抱各的团、各走各的圈。”

第一,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京话,是在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北方持续动荡,民族之间冲突不断,同时也促成中原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元代白话、明清官话,最后演变为北平话,中原古汉语在北方完全消失,真正的古汉语保留在南方各大方言中,尤其是客家方言、闽南方言和广州方言等,保留较多的古汉语。因此,现在的北京话具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成分。有些学者认为,普通话是满族和汉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是满族学讲北京汉人的明朝官话(吴语)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汉语,即满式汉语。满式汉语后来通过清政权推广到全国,就成了清政府官话。

第二,普通话不仅是各地汉民族的交际语言,而且是全国各民族共同交际语言,同时也是同一民族不同支系之间的交际语言。如苗族、瑶族等,各支系方言差别很大,彼此不能用本民族语言交流,通常以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再如仡佬族,因居住分散,各地差异很大,甚至分散在同一个县内的仡佬人也不能互相通话。汉语是仡佬族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少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衣语等,有的甚至一人兼通三四种语言。

第三,汉文是大多数民族通用的文字,不仅现代如此,古代也一样。虽然汉族有八大方言,但文字却是相同的。少数民族也一样,虽然语言可能不同,但大多数民族都使用汉文,即使在边疆地区也一样。例如,新疆自汉代以来便开始使用汉文和民族文字两种文字的钱币。这种钱币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两种文字制造的钱币。另一种是汉龟两体钱,在新疆轮台古城出土,铜质,圆形方孔,直径1.3—2.2厘米。正面为汉文“五铢”,背面为古龟兹文。这种刻有两种文字的钱币可以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新疆自汉代以来便由中原王朝管辖;二是说明古代西域有许多汉人,如果汉人不多,就没有必要铸造两种文字的钱币;三是说明早在汉代,新疆就使用“双语”,汉语是各民族共同交流的语言;四是说明从汉代以来,汉文便是西域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

第四,当代世界上大多数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如果不掌握通用语言,无法与其他人交流,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也就没有保障。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