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湖北路径”
发布日期:2022-11-29



DD土家族.jpg

2021年6月,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干部群众在宜万铁路高坪火车站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 刘波 龚绍军 刘磊/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共同缔造”的工作理念,把“各民族美好生活与幸福家园共同缔造”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着力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探索“湖北路径”。


落实“共同缔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缔造”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象化,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目标是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动员和组织各族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缔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上一脉相承,目标上高度契合。正是因为如此,省委、省政府把“共同缔造”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桥”和“船”,大力实施“各民族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行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自上而下开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宣讲大培训大督查,推动资源、服务、平台向社区下沉,让基层民族工作实起来、转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强“共同体”,变“你”和“我”为“我们”,变“要我做”为“我们一起做”,让各族群众成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评价者。


增进文化认同,共同缔造精神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党的大宣传工作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五个认同”为目标,广泛开展“四史”教育和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在全省100所中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上好“抗疫”大思政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常态化、全员化开展宣传宣讲,制定加强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建立民族工作专家智库,成立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基地,推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集》等前期研究成果。用好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挖掘长江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等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组织编撰湖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推出了《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武陵王》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化精品,打造了昭君出塞、唐崖土司城遗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和旅游线路,以人文化、生活化的方式将“四个与共”理念厚植于各族群众的日常。


促进共同富裕,共同缔造美好家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支持民族地区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集生态文化旅游、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于一体的“4+N”产业集群,走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用好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三大原料”,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战略和省域发展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07公里,开通国内国际航线20多条,与毗连地区的双向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显现,恩施州利川市与重庆5个市(县、区)实现9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每年在利川避暑的“候鸟”人群达50多万,湖北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团结合作纽带更加紧密。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扶持政策,将民族地区10个县(市)纳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由省领导牵头负责,100多家省直部门对口帮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既守底线又上层次,确保幸福共富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


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剧《老兵》在恩施大剧院进行首场公演.jpg

大型原创歌舞剧《老兵》在恩施大剧院进行首场公演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jpg

武汉市武昌区各族群众一起欢度端午节


推进互嵌融合,共同缔造同心家园。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既要“管肚子”“富口袋”,也要“管脑子”“富脑袋”。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带群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基层社区、窗口行业和新兴领域延伸,发挥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小组和红色物业等社会组织的“细胞”作用,开展同心家园共创活动。积极服务国家整体战略,有序推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参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三项计划”,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省区建立省际沟通协作机制,与浙江、新疆、西藏开展“民族团结共建·东西部劳务协作”“鄂博·楚星青少年手拉手”“湖北山南·民族团结代代传”等系列活动,创建鄂疆交融发展实践创新基地、鄂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鄂藏情”湖北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品牌,累计吸纳新疆籍有组织转移劳动力近2.5万人,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200多个。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在全省大中城市设立78个培训点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政策培训,有序推进各族师生混班教学、混合居住,让各族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共创善治良序,共同缔造和谐家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完善民族政策和法规体系,稳慎做好民族政策法规立改废释,并将各地经过实践检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以法规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定。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将民族事务纳入平安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探索“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下沉党员”协调共治机制,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联防联动体系,搭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大数据平台,民族事务治理主体由“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协同”。防范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利用“网言网语”在网络空间传播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建立健全民族关系监测评价体系、涉稳信息月度分析研判和重大风险隐患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科学、精准、依法界定处置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事件,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更加牢固、纽带更加坚实。




文: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 宁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9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