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散居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实际,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营造浓厚氛围,开展系列活动,积极接纳各族群众到山东求学、就业、生活,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健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保障
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出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等文件,建立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省民族宗教委兼职委员制度。
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创建行动,建立由12个省直部门参加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制,同新疆、西藏、青海等民族八省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调机制,实现了输出地与输入地服务管理的无缝对接。
在全省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按照法治化、均等化等原则,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范畴,进行统一谋划、一体推进,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保障不断健全,工作成效不断显现,青岛市、烟台市和济南市历下区先后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构筑各民族共建共享共乐的美好家园
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包括基础理论支撑、实践基地培育、示范创建提升、互嵌发展示范、主题公园建设、公交专线开通、“三交”史料挖掘、文创作品征集、宣传平台搭建和传统文化浸润等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实体化运作、具体化推进,成为山东民族工作的亮丽名片。
以“花开齐鲁石榴红 团结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组织开展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围绕“民族团结第一课”、“推普周”活动、“红石榴”采风和文创作品展示等,不断提升宣传月影响力和品牌力的同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文化体育活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运动中,组织举办全省毽球邀请赛、民族武术邀请赛,全面提升赛事和活动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2022年9月,山东省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设计运动会会旗、会徽、吉祥物,首次组成省直部门代表团参赛,办成了一届主题鲜明、参与广泛、组织有序的团结盛会,社会反响热烈。同时,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文创作品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创作品,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动力和热情。
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民族团结,省民族宗教委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加强战略合作,启动孔子学堂万里行(齐鲁民族行)公益项目,以孔子学堂为载体,全面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选树各民族相亲相爱相助的模范典型
为更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修订出台示范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企业等测评指标体系,组织开展第七批、第八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工作。2022年首次将“红石榴”家庭、“红石榴”岗位和省属高校、省直部门、山东对口支援机构纳入创建整体安排,扩大示范创建的精准性和覆盖面。在全省选取2个市、11个县(市、区)和4个乡镇(街道),全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探索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出实招、见实效,对全省463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实施整体提升行动,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创建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提质拓面。通过整体升级打造,让示范区示范单位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典型。
先后命名1个省级、9个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2个省级、69个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成82个主题公园、广场,布设标语牌、展板、彩绘、立体景观等各类宣传点1200余个。开通376条“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在全省形成“流动的宣传阵地、行走的服务窗口”。
按照党建引领、宣传教育、服务保障、文化交流、信息管理、沟通联络“六位一体”总体要求,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创建。命名首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红石榴家庭”39家、“红石榴岗位”36个,“红石榴”品牌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将“红石榴”品牌创建与解决各族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积极创造条件。济南市在九顶塔中华民族欢乐园布设“红石榴”主题元素,青岛市在西海岸新区打造山地特色的“红石榴”主题公园,枣庄市在“万亩榴园”打造石榴文化体验基地,东营市制作发布“石榴仔”形象表情包,均取得良好成效。
搭建各民族互动互嵌互融的交流平台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坚持“融”的理念、增进共同性为导向,将实施“三项计划”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积极推动“三项计划”在山东落地见效。
成立山东省实施“三项计划”协调小组,负责统筹部署计划实施,并召开省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暨省民族宗教委兼职委员会议,研究制订实施“三项计划”具体措施和部门分工。综合分析近年来吸纳西部地区各民族就业创业、对口支援任务、工作开展基础等因素,确定第一批实施“三项计划”试点城市,精心打造5个国家层面试点示范项目。
在“三项计划”具体落实中,突出“融”的导向,搭建山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青春平台。通过学校结对,架设鲁疆青少年交往“连心桥”。通过支教西部,谱写民族团结青春之歌。同时,在省民族宗教委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等专栏,及时宣传工作动态。
聚焦“融”的实践,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互嵌式发展格局;以深度交融为动力,营造互嵌式发展氛围;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推进互嵌式经济提档升级;以文化认同为目标,夯实互嵌式发展思想之基。
坚持“融”的理念,绘制山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旅画卷。打造“好客山东”文旅品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以历史人文之美、红色足迹之美、时代建设之美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各族游客,推动全省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
作者:白山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期
责编:张昀竹 龙慧蕊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