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可以通俗化,学术也可以大众化,厚重的学术研究同样需要接地气、讲故事。接到《中国古代服饰文献图解》这个“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时,我一直在思考要怎么做好这本书。首当其冲的想法是,尽可能通俗易懂:大背景,小细节,讲故事,接地气,有依据,有趣味,真实可信且具可读性。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正如专家所言:图像作为对古代文献最有力的补充和注脚,作为服饰发展的社会文化棱镜,尚待有序系统地梳理、分析和挖掘。所以,我便从目录入手,从众多带有线刻图的古籍中遴选出63部专著,作为探讨的对象。
《中国古代服饰文献图解》是多人著述,故此如何让本书散而不乱是个大问题。多主题图书的编排,需对古代文献十分熟悉,对服饰文化具有全貌的认识。我首先把63部著作分成蚕桑织染、冠服冕服、服制章纹、深衣辨析、世俗风尚、民族服饰、缠足放足、甲胄军戎、丧葬服饰、宗教服饰以及其他等11个类别,每个类别下按照年代排列。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其次,要求每位作者统一篇章的体例结构,分别以“说人”“说书”和“说图”来谋篇布局,以“说人”介绍作者,以“说书”叙述成书背景,以“说图”剖析服饰内容。
在具体写作方面,我要求每位作者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得到学界认同。
其二,要有自己的思考路径,其对读者同样有益。
其三,要有知识点。服饰与物质文明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只有厘清其与建筑、家具、植物、动物等的关系,进而着眼于其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联系,才能摆正服饰在历史之中的位置。
其四,要有故事性,不是死板地去写学术论文。
其五,要讲究语言,坚持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
这本书的读者目标群体兼顾了服饰爱好者和专业人员。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是仅仅靠少数人就能达到的,学术话题大众化和普及化对一个领域的研究应该是有推动作用的。我对本书的期盼是:只要能引起读者些许的共鸣与思考,就很满意了。
《中国古代服饰文献图解》出版后,得到众多好评,出版社对此有系统的概括:本书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首部系统整理中国古代服饰图谱的文献研究专著;首部独立于文献文字系统之外的服饰图谱解读专著;图像的直观与文字的翔实可以互为印证;说人、说书、说图的新颖体例结构,其通俗性与专业性兼顾,让普通读者在欣赏古代线刻版画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服饰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服饰之重、版画之美;多部文献系首次面世被解读,是服饰文化研究中查漏补缺的填补空白之作。
(作者为《中国古代服饰文献图解》主编 责编/王孺杰)
作者:谢大勇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