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蒙藏学校旧址:党的民族工作光辉起点
发布日期:2024-10-21

      今年7月,2024年第三期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浙江省、青海省开展仪式在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举行,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这个居闹市而不喧、融历史文化于一身的四合院落。

      蒙藏学校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1.18万平方米,迄今已有600余历史。沧桑巨变,学校从乡党会所到首辅宅邸,从额驸府苑到八旗右翼宗学,再到蒙藏专门学校,至如今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作为党的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历史与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相结合的重要点位,蒙藏学校成就了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八个第一”(即近代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专门学校,第一份少数民族青年的爱国反帝宣言——《蒙藏学界之愤激》诞生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团员组成的团支部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少数民族革命刊物《蒙古农民》诞生地,培养出第一位蒙古族中共党员荣耀先,培养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蒙古族代表多松年,培养出第一位派驻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大使吉雅泰)。正是如此众多的“第一”,使得蒙藏学校旧址成为党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的重要阵地,为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302c9a0efda6d71b2ea17397406943.jpg


源溯三学 传承文脉

      蒙藏学校虽始设于1913年,然考其源流则可上溯到清代设立之咸安宫蒙古学、唐古忒学、托忒学和理藩部(即理藩院,1906年改称)蒙古学。新中国成立后的蒙藏学校首任校长黄静涛回忆到:出于培育蒙古、西藏、新疆的翻译人员的目的,理藩院兼办了蒙文、藏文(唐古忒)、托忒文的三个咸安宫官学,后来的蒙藏学校就是它的师承。

      据民初《政府公报》载:请准合并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等三学及前理藩部之蒙古学,扩充改良,改名蒙藏学堂。另据清代档案《着额勒登保补放理藩院尚书之缺并兼管咸安宫蒙古学等三学事务等事上谕》记载可知,清政府正式行文之中的咸安宫“三学”明确指代咸安宫蒙古学、唐古忒学及托忒学。

      “三学”是清代级别最高、管理最为完备的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三学”中蒙古学的教学地点设在紫禁城内咸安宫中,故“三学”又因此称“咸阳宫三学”,其管理事务大臣由主管理藩院王大臣或尚书兼任,经费供应等由咸安宫官学代办。蒙古学在清雍正年间筹建,乾隆十二年(1747年)始成,除管理事务大臣外,以理藩院司员三人任总裁,分管教学、考核及议叙等事务,学生从八旗蒙古中选取。唐古忒是清代文献中对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呼,唐古忒学成立最早,顺治十四年(1657年)为辅助青藏地区管理需要而立,设承办学务司业、助教、教习各1人,副教习2人,生员由八旗官学生中选取。托忒文是清代文献中对厄鲁特蒙古文的称谓,托忒学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加强和稳定新疆西部地区蒙古的管理而设,由唐古忒学司业和助教代管,另设教官2人,额设学生8名。

      “三学”由理藩院主管,主要负责教习议序、生源选派、考试监察等教学事务。现存档案中就有和珅在兼管理藩院时查处咸安宫蒙古学都统德勒克违规问题的题本以及蒙古学咨文内务府提请移交满洲学空闲茶房当学房记录,已初具少数民族教育由民族事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建联管制度的历史雏形。

      在清末国势日蹙之时,“三学”也渐呈衰败之态,其中以蒙古学为甚。1912 年,咸安宫蒙古学监教官镇融等曾呈文蒙藏事务局将蒙古学从紫禁城中迁出,并入西安门内椅子胡同的唐古忒学。而清帝逊位后,内务府收入锐减,亦无力协济“三学”,教习生员食饷无着,已呈坐困之局。


临危应运 改习新学

      清末民初,国事不宁,外国殖民势力趁机加大在中国的侵略渗透,当局者急需拿出有效应对之策。1912年9月,北洋政府首任蒙藏事务局总裁贡桑诺尔布提请归并“三学”及清末成立之理藩部蒙古学,建立蒙藏专门学校,改习西方近代法政和边疆史地学科,培养近代边疆民族管理人才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

      1913年3月,蒙藏学校成立,近代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专门学校正式诞生。校制初为中学,采用四二学制向更高等学府输送人才。咸安宫“三学”及理藩部蒙古学同时并转,学校为其特设补习科。此举既破除了“三学”的生存困局,又解决了蒙藏学校教职生源缺乏的现实问题。鉴于学生已有较好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基础,补习班重点教授法律、政治、经济、史地等科目。

      1914年学校正式招收蒙藏青年入学,开办预备科,学制四年,教学与近代通识中学教育类同。此外,蒙藏学校为推行民族地区普及教育开办过师范速成班、自治讲习班、蒙藏文专修班和职业班等四类“特科”。

      1918年3月,蒙藏学校升格为大专,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少数民族高校,改称蒙藏专门学校(故历史上多简称蒙专)。专科分为法律科、政治科、经济科。先办预科,学制一年。1919年3月,预科一班毕业正式升转法政专科。

      1929年学校更名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

      1937-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易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国立北平蒙藏学校。1950年改称蒙藏学校。1951年改制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


年轮六百 校址沧桑

      蒙藏学校成立之初租用皇城根西南之孙家花园作为校址,最终定址则由西单石虎胡同8号和7号合并而成。两处宅址的历史,均颇为厚重。

      石虎胡同8号是蒙藏学校校址基础,原为清初大学士马齐之子二等敦惠伯傅良旧邸,乾隆年间由内务府将“西单牌楼公府著赏给皇孙镇国公绵德居住”,称为“锦贝子府”民国初年收归财务部官产处。1916年蒙藏学校租用该址,租期10年。国民政府南迁之后,其财政部就势将该址划归蒙藏学校以代偿此前欠支的办学经费。

      石虎胡同7号始建于15世纪早期,明初为延凌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是当时文人旅者汇聚之所。明末首辅周延儒将其改建为府邸,院落基本格局由此扩定并为后世沿用。清雍正初年在此建立八旗右翼宗学。民国初年为松坡图书馆,1931年为蒙藏学校购入后,拆除隔墙并为学校永址。


觉醒年代 光辉起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蒙藏专门学校(以下简称“蒙专”)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最早实践地与光辉起点,与其特质有很大关系。学校应对边疆危机的使命,以及开放进取的学风,都更易激发学生参与时政,坚定为民族觉醒而献身的信念。这无疑为该校各民族学生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正式接受中共党组织领导前,蒙专学生已积极参与自发的爱国进步运动。五四运动期间,蒙专学生发布了第一份少数民族青年爱国反帝宣言——《蒙藏学界之激愤》。学生荣耀先代表蒙藏学校参加北京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并担任委员。荣耀先后来发展成为蒙藏学校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蒙古族第一名党员,蒙藏学校进步青年领路人之一。

      1923年,蒙专学生发起恢复官费制斗争,先后将北洋政府委派以停发官费为手段压制学生进步活动的王维翰、金永昌两位校长驱逐,迎来了开明知识分子校长吴恩和,官费制也得以恢复。该斗争不仅直接保护了在校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还培养了一批学生进步骨干,为蒙专党团组织建立准备了人才。

      就在这一时期,李大钊已经开始注意到中国的民族问题。在其所著《蒙古族的解放运动》中,深刻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在反抗外国民族压迫和国内阶级压迫方面的一致性,阐述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他还特意在自己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挑选部分民族地区同学与重要党员组成民族问题研究小组,开展理论研究与组织准备。该小组中的韩麟符受李大钊委派,利用同乡关系到蒙藏学校“团结和发展了一批进步学生”。韩麟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蒙藏学校传播的最初直接引领者。

      1923年,荣耀先遵照李大钊指示,以蒙专招生名义,动员了李裕智、多松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佛鼎、赵诚、高布泽博、康成根、康计民等20多名蒙古族进步青年进入学校学习。李大钊、邓中夏等还深入学校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传播进步思想,发展了一批团员。至1924年3月,蒙专几乎全体学生都成为了北京团地委领导的团员。


信仰坚定 革命财富

      蒙藏学校既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文化遗产,又是一座承载中国共产党早期光荣革命历史的重要红色遗存,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

      蒙专党团支部是由少数民族党团员组成的第一个党支部和团支部。其中蒙专团支部在1924年北京团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后的甄别审查中表现出突出的坚定性,成为极具革命信仰的“堡垒”阵地。蒙藏学校团支部负责人为蒙古族青年多松年,后成为蒙藏学校党支部负责人,是中共察绥特别区工委首任书记,也是第一位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蒙古族代表。当时,蒙专120名学生中先后有90多人加入党团组织。

      《蒙古农民》是蒙专党支部的学习刊物,也是内蒙古地区的第一份革命刊物,由多松年、乌兰夫和奎壁在蒙藏学校期间共同创办。乌兰夫后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首任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奎壁曾任内蒙古自治人民政府首任民政部部长,后任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25年春,中共北方区委委派蒙专支部的李裕智赴包头组建工委,并成为首任书记,同时他也是在内蒙古尝试建立红色军队的早期实践者,参与组建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并担任副总指挥兼第一路军司令。

      这一时期,蒙专党团支部骨干被陆续输送到莫斯科、广州农民运动见习所、黄埔军校等处学习工作。

      1925年9月,多松年、乌兰夫、奎壁等5人受组织委派赴莫斯科中央大学学习。1927年,时任中共绥远特别区工委书记吉雅泰受组织委派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吉雅泰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大使,是新中国首批11位大使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任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1930年,时任中共西蒙工委书记的佛鼎受共产国际委派赴东方共产主义研究院学习,后为莫斯科东方语言大学教授,回国后任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总工程师。

      1926年初,贾力更受中共北方区委委派前往广州,参加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贾力更返回绥远组织抗日,成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

      1927年,云继先、朱实夫、高布泽博等也赴黄埔军校四期学习军事。1936年2月,云继先、朱实夫和乌兰夫等一同在百灵庙发动起义,打响了内蒙古地区武装抗日第一枪,展现了各民族抵抗侵略的坚定决心。高布泽博后任中共察哈尔工委书记,在内蒙古组织兵运,1949年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委派作为新中国蒙藏学校接收事务负责人。

      蒙藏学校党团组织在中华民族共同的革命历程中星辉闪耀,被李大钊盛赞为“新生力量,革命财富”。


赓续传统 文物活化

      如今,蒙藏学校旧址有了另一个新身份,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3年3月28日,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首座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作为党的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历史与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相结合的重要点位,蒙藏学校旧址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突出。在此建设全国首个体验馆,有助于讲好革命历史故事、党的民族工作故事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故事。”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551681292428_.pic_hd.jpg

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太平 王怡凡/摄

      蒙藏学校“在党的早期革命史和民族工作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讲好红色文物活化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宣讲故事、民族文化体验故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极大魅力。

      红色文物活化是历史根脉的有效延续。作为蒙藏学校红色历史的重要地理标志,东大寝室无疑为解答蒙专支部在革命困难时期能够长期正常开展活动的一把“钥匙”。该寝室共有40人,其中38人为党团员。当时,学校为蒙专党支部党员发展、活动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保护。1984年乌兰夫重回蒙藏学校时曾在寝室遗址前潸然泪下,深情回忆起自己在此入党时的情景。眼前,此处旧址旁党旗飘飘,指引来此巡礼的党员重温入党誓言。同时,在李大钊等革命先烈为少数民族青年启蒙的大枣树旁也树立起一组雕像,肃穆而鲜活、高尚且平实,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定格。

      共同体理念宣讲是时代精神的使命回答。蒙藏学校西院设有“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及“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这两个展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工作为主线,展出图片约420张,实物、文献、档案等展品280余件,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贯穿始终,融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生动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

      民族文化体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创新。蒙藏学校东院设有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体验空间、中华服饰体验空间、中华家园体验空间、中华工艺美术体验空间、中华医药体验空间等专题内容。体验区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国家民委牵头下,协调了全国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动员各地选送各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实施轮展制度,开展沉浸式实景表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

      无疑,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蒙藏学校旧址不仅是展示党的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新窗口,还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更是彰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显著优势、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7期

曌峰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研究所

责编张红彬  朱雨涵实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