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三山五园:山水形胜 人文荟萃
发布日期:2024-10-22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目前,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范围达68.5平方公里,包括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山水形胜整体格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秩序。

      三山五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代表,不仅以园林建筑体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交融合和,也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特别是其300多年来的建造繁盛、浴火衰毁到保护再兴的历程,成为中华民族从近代百年屈辱走上伟大复兴的见证,成为凝聚中国人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共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VCG111452304413.jpg

北京海淀区八一学校学生举行走进“三山五园”开学第一课 视觉中国供图


重获新生的“京师第一名园”

      三山五园位于北京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地区,为皇家园林群形成和文化资源集聚提供了山水形胜基底。

      北京地势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西面是太行山脉北端,即西山;北面是燕山山脉的一段。三山五园便处于西山脚下由山脉向平原过渡的区域。山中积水由此流出、汇聚,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称为“海淀”。历史上,辽金元明清历朝建都北京,都看中从海淀镇至香山这一带的山水和清凉,不断建造行宫、庙宇、园林。最终,于清代形成以皇家园林为主,赐园私园遍布,山林稻田环抱,水网街巷串联,村镇寺庙棋布,八旗环列护卫的格局,蔚为大观。

      三山五园中最早建成的是畅春园,其原址为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后,融合江南园林和北方宫廷园林特色,于清华园旧址上建造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位于今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的畅春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

      畅春园坐北朝南,分南北两区: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的皇宫,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据文献档案载,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设园门五座,即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皇帝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四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等观赏性动物,景色清幽。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

      法国传教士白晋曾受邀来到畅春园游览,并在勤政殿受到康熙帝接见。他在1697年所著的《康熙帝传》中写到:“他们的屋宇和花园的美处全在于布置得宜和对于自然的模仿。……但他们所喜欢的,是点缀在山边水旁,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亭台和花坛,以及林下花丛中的曲折小径。这就是这个民族的天才之举。”

      作为清朝首座离宫,畅春园深得康熙帝的喜爱,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此处理朝政。雍正三年(1725年),圆明园取代畅春园行使离宫功能,雍正帝在康熙病逝的寝宫——清溪书屋旁建造恩佑寺,以纪念先皇。乾隆三年(1738年)起,乾隆帝将畅春园作为皇太后园,并频繁到此探望和临时办公。此后,随着畅春园奉养太后功能的逐渐丧失,以及圆明园的大规模修建,其命运开始由盛转衰。入侵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畅春园剩余不多的宫殿也被烧毁。此后畅春园遗址失于保护,至民国时期已是一片废墟,仅两座寺庙的山门幸存至今。

      目前,畅春园的遗存只有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处砖石山门。令人期待的是,在其西花园旧址上,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已经建成。据悉,作为展示三山五园历史文脉和整体风貌的窗口,该艺术中心计划设立两个基本展览,分别是“海淀历史文化展”和“沉浸式数字展”,也有多个临时展览正在筹备规划当中。“海淀历史文化展”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展示海淀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及主要成就。“沉浸式数字展”是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沉浸式展览,以“穿越时空来看你”为主线,讲述三山五园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文化内涵与历史地位,旨在通过数字展示赋予传统文化新的魅力,打造海淀数字科技展示历史文化的新空间。

VCG111391335712.jpg

雨后的三山五园云雾蒸腾 视觉中国供图


互看视廊的山水人文之美

      中国的古典园林,有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邑郊风景园林之分。其中,皇家园林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思想内涵——天,天道;地,地理;君,帝王;亲,宗祖;师,文脉。

      三山五园作为皇家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秩序、山灵水秀的地理格局,不仅筑山、理水、造景的诗情画意达到中国园林美学至境,也在实用中成为清朝京都紫禁城之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如香山静宜园兴建后,乾隆帝驻跸82次,与圆明园一样设有勤政殿。据御制《静宜园记》载:“殿曰勤政,朝夕是临,与群臣咨政要而筹民瘼……游观兴至,则吟赏托怀。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这体现出君王心与物游、澄怀观道的精神追求。所以,清朝时统称皇家园林为“五园三山”,园在前表明帝王在园中理政。

      如今对三山五园的整体保护着重在其与老城区的密切联系,生态基底与文化遗产,人居环境与文化景观。如重点保护的香山静宜园宫廷区—玉泉山玉峰塔—万寿山下知春亭岛的互看视廊,以及开阔水面和重要城市道路眺望西山、玉泉山的视廊,山水人文之美,古而弥今。

      北京870年建都史上,来自北方草原、白山黑水的少数民族于此建立都城后,在融入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亲近山水自然环境的民族习性。早在辽南京、金中都和元大都时期,北京的香山、玉泉山就已成为帝王驻跸游猎的风景名胜。香山位于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处,峰峦层叠,涧壑交错,所谓“香山流泉茂林,一屐即有轩,白雪之气,于西山中当据上座”。辽代帝王最先将慧眼投向香山,建立香山寺,幸香山、猎于香山;金章宗则改建“香山行宫”,并开辟“玉泉山行宫”等,时称“西山八院”;元代皇帝往返草原“上都”的行宫,较近“大都”的也集中于香山、玉泉山一带。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建清代香山行宫,乾隆年间又扩建为“静宜园”。此新园占地150多公顷,凡可据山川之秀、可览奇景的地方,皆修建亭、轩、庐、广、舫室和蜗寮,体现出高超的造园艺术和独特的园林意境。后为迎接六世班禅来京,在园内又建了一座昭庙。静宜园毁于英法联军的破坏。所幸建庙时的原石碑保存下来,上刻有乾隆帝的诗《昭庙六韵》:“昭庙缘何建,神僧来自遐。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这也是一段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

      如今,位于香山公园内的静宜园已得到全面修缮保护,供人们观光游览。

      在三山互看视廊的颐和园借景造园中,从昆明湖上眺望玉泉山宝塔,乃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空间美学境界。玉泉山属西山东麓支脉,山势为西北走向,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名山,金代明昌年间评出的“燕京八景”即有“玉泉垂虹”。玉泉山为灵境之地,“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泉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明、清两代,宫廷用水皆从玉泉运来,并成为民间用水源泉之一。其水源处有清乾隆帝题书的“玉泉趵突”和“天下第一泉”石碑。玉泉水向东流入万寿山的昆明湖,再远到什刹海注入太液池,汇入运河流经通州入白河。

      曾经,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建起了昭化寺;明英宗朱祁镇又建了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年间翻修扩建,将之前的澄心园更名为静明园。清乾隆年间再次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至鼎盛时期,山上建有玉峰塔、妙高塔、华藏塔等不同形制的佛塔,也被称为“古塔博物馆”。

      玉泉山静明园曾两次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掠破坏,成为废园。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大规模修缮和绿化保护,未对外开放。如今途经北京西五环时,可望见玉峰塔和妙高塔,即“十六景”之“玉峰塔影”。


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皇家园林博物馆

      说起三山五园,人们最熟悉的当属颐和园,这是如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内的万寿山,原为燕山余脉中的瓮山,山下有湖,源自玉泉山流水和万泉河水系,湖曾称瓮山泊,亦称“西湖”。金朝,完颜亮曾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引昌平域内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明朝弘治年间在瓮山前建圆静寺,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成为皇家园林。

VCG211308189702.jpg

颐和园内的万寿山 视觉中国供图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皇太后的六十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由,扩湖筑山,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瓮山更名为“万寿山”,依山傍水修建大型山水园林,称“清漪园”。清光绪年间修复时,改名“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在鼎盛时期占地近3平方公里,园区格局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到四分之三,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亭、台、楼、阁、廊、榭等3000多间。其代表性建筑除佛香阁外,还有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

      按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以山水为主体,设计巧妙,布局精致独特,融江南园林的灵秀和北方园林的壮观以及多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既体现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象,又充满自然之趣。加之乾隆盛世期间,调集全国最优秀的设计师、画师和能工巧匠,集萃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工艺制作之大成,所以享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誉。

      颐和园从功能上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帝王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式建筑,即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居所。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云辉玉宇坊等构成了层次分明的山前建筑群。

      在万寿山的后山,是清乾隆时期精心打造的藏族风格建筑群。其核心部分是香岩宗部之阁,象征佛居住的须弥山,在主殿四周建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殿、月殿和四色塔,共19座建筑,错落有致,由山底到山顶,横贯东西。它是仿照西藏最早的桑耶寺而建,与承德外八庙的普林寺后半部分相像。这批建筑全部毁于英法联军的破坏,只留存有最东端“花承阁”的一塔一碑。石碑不大,刻有汉文、满文、蒙古文和藏文,为乾隆帝御笔的《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这与京城留存的大量古代“多文一体碑”一样,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见证。

      万寿山后山建筑群,在慈禧太后修复颐和园时,动用海军军费也只是复建了前山,如今所能见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复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融汇了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以及多民族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包容聚和、交流交融、美美与共,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峰。就文物保护而言,如今三山五园重点保护的是以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古典皇家园林,这也足见颐和园的宝贵价值。


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万园之园”

      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过一股“中国热”,皇室成员热衷收集中国风格的器物,启蒙思想家也对儒家文化赞赏有加。来华人士对三山五园的介绍,丰富了欧洲的中国文化认知体系,也促使皇室在园林建设时把一些中国园林元素融入其中。如普鲁士无忧宫、英国丘园、西班牙马德里王宫、法国巴黎特里亚农宫等,都建有“国中亭”或“中国厅”等建筑。随着19世纪欧洲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打开中国市场的欲念代替了对中国文化的欣赏。至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发生了后世所称的“火烧圆明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皇子侍读学士鲍源深记载道:“九月初,夷人焚五园三山。”当时,北京西北郊的整个皇家园林都惨遭侵略军破坏。

      清康熙帝在兴建畅春园时,还在周围相继修建了一些园林庭院,分赐给皇子和勋贵。畅春园北的“圆明园”赐给了皇子胤禛,即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雍正一朝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常年居住理政。到乾隆朝,在圆明园以东修建了长春园,又在长春园以南将一些私家花园旧址改造成皇家园林,始称“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由此形成连绵数里的“圆明三园”,统称“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历经清盛世150余年的苦心经营,集当时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人民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世界园林建筑的典范。曾参与圆明园工程建筑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给巴黎友人的信中,盛赞其有“成自天然”之境,乃“万园之园”“人世间之天堂”。他的著作《关于北京近郊中国皇帝园林的特别记述》于1752年在伦敦出版,首次向西方全面介绍了圆明园。

      仿照康熙时期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乾隆帝主持将圆明园分为四十景,由宫廷画师以工笔分景作画,并每景题诗,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圆明园的湖山之盛,总括百景之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舫、馆、厅、桥、塔、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各类建筑及其主题意境。这40幅画作历时11年完成,悬挂于四十景之一“九州清晏”的奉三无私殿,后被侵略军劫掠,如今保存在法国国立图书馆。这些绢本彩绘画作,相比当时被烧毁的大量珍贵书画,实属不幸中的万幸,使得我们如今还可以欣赏到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

      圆明园最早的影像资料还有20幅西洋楼铜版画。西洋楼建在长春园内,由欧洲传教士蒋友仁、画家郎士宁负责设计和工程实施。它采用欧洲18世纪建筑风格,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将喷泉、动物雕塑等西方园林要素引入,创造性地为清代皇家园林增添了新的景观。西洋楼建成后,传教士和中国工匠一道绘制铜版画,包括谐奇趣、万花阵迷宫、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等建筑和景点,都依照于建筑竣工后的透视图。如今,这些铜版画分别收藏于法国、英国的图书馆以及中国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地。西洋楼主体实为人工喷泉,呼应了其所在的长春园大型水景特点,喷泉时称“水法”,构思奇特,数量多、气势大,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3处大型喷泉群。十二生肖喷泉水池即在海晏堂景观处。如今我们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所见的有石质建筑遗存的景点,正是西洋楼。

      文化艺术品是皇家园林的构成元素,圆明园被烧毁后文物流失达150万件之多,很多至今还陈列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成为中国人魂牵梦萦的“海外遗珍”。近代中国百年屈辱随着圆明园被残暴毁坏而拉开序幕,一把大火也开启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觉醒史。如今的圆明园遗址,仍然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功能。近年来,已有多件石柱和兽头文物回归圆明园。

      贯通把握历史、现在与未来,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三山五园地区已经进入北京城市整体规划保护的新时代。

      延续和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与首都功能核心区之间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密切联系,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整体环境,保障政治中心功能,突出文化中心功能,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延续独特的空间秩序,保护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系统保护各类文化遗存,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织补和恢复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丰富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手段,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昔日的皇家园林区,如今被赋予首都功能建设重要承载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的功能定位。

      整体保护规划将推动三山五园地区形成三个特色分区:西部以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基础的休闲游憩区;中部以颐和园、圆明园为载体的展示和交流中国历史文化的示范区;东部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为载体的教育科研文化区。

      总之,随着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的实施,三山五园地区服务保障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一定会充分地得到发展提升,其历史文化和新兴文化交融复合的魅力一定会充分地得到展现,大国首都的这张“金名片”一定会越擦越亮丽。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7期

文:牛颂

作者为原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正局级专职委员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