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纪念日。历经岁月的卢沟桥石狮、宛平城墙上坑洼的弹痕、城墙下雕刻的记录抗战历史事件的石鼓……当天,许多北京市民自发来到卢沟桥、宛平城墙等历史遗迹前,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同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展览开幕,参观者或低语、或沉思、或感叹,历史的记忆又重回那段烽火岁月……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在北京西南宛平城的卢沟桥爆发。激烈的枪炮声,打破了岁月的宁静,也唤醒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战斗意志。“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端。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抗战的磅礴力量。
风雨沧桑的卢沟桥和宛平城,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和命运的转折,也因其自身的悠久历史和“七七事变”而永载史册。1961年,宛平城连同卢沟桥一起作为近现代革命史迹,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卢沟晓月依旧,宛平城安静祥和。然而曾经的烽火硝烟,却时时刻刻警醒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一桥一城:拱卫京师的交通要道
卢沟桥和宛平城是出入北京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日下旧闻考》记载:“卢沟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需筑城以卫兵。”明崇祯年间,为加强北京城的军事防御开始建城。
这座距卢沟桥200米以屯兵为目的小城,实际上是拱卫北京的军事城堡,取名“拱极城”。它规模小,形制与普通城镇有所区别,城内并无街市、鼓楼之类,只有主干道一条,东西长约640米、南北宽约320米,故又有“斗城”之称。一般县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而拱极城只有东西两个门,东门曰“顺治”,西门曰“永昌”。清代改拱极城为拱北城,永昌门改称威严门,设参将官衙,平时统辖本部军士1500人左右,亦能调动外地驻军。
宛平县制的初建与北京城的发展密切相关。宛平之名始于辽,取自东汉末年刘熙所作《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府为析津府,改蓟北县为析津县,改幽都县为宛平县。金贞元元年(1153年)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宛平县名延续,为附郭京县;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并迁都,设大都路,大兴、宛平同为赤县。
明朝洪武初年,设北平布政使司改为北平府,宛平与大兴俱为附府郭县。明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迁都北京,宛平县和大兴县为畿辅首邑。清朝定鼎,因其名而不改,仍为宛平县。
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决定将北京各县并入河北省,北京改称北平。是年12月31日,宛平县公署由北平城内陆安门迤西积庆坊贤良祠(现全国妇女干部学院)迁到拱极城内,拱极城遂改称宛平。1952年,河北省宛平县划归北京市,同年9月撤销宛平县制,宛平城归丰台区管辖,并延续至今。
而闻名天下的卢沟桥,位于宛平城的东南隅,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最长的十一孔联拱桥。金代,交通方式以陆运为主,由于需要通过卢沟河(今永定河),临时搭建在河上的浮桥已经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于是修建了一座长久性的石桥,这便是如今的卢沟桥。
卢沟桥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初名“广利桥”,桥身全部用白石砌成,桥两侧的石柱、石栏刻有数百个神态各异的狮子。其建筑结构和艺术为世界桥梁史上所罕见,旅行家马可·波罗评价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大桥”。
作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景色美、意境佳,经历代文人的诗篇画卷将其广泛传扬。清乾隆帝特意把金章宗提出的“卢沟晓月”刻于碑上,立在桥头。
卢沟桥是京城的重要门户,也是拱卫京师三大桥之一(其他两座为京东永通桥、京北朝宗桥)。据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从中原进京,皆须在卢沟桥停留。明清以来,此桥先后被重修10多次。及至近代,随着铁路的开通,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愈加重要,既是北平通往外部的咽喉要道,又是平汉、平绥、北宁三条铁路的交汇点。桥北有平汉铁路桥与其平列,南行数里便是兵家必争的长辛店,往东约4公里是平汉、北宁两路枢纽的丰台重镇,距丰台不远则是驻兵要地南苑。
直到1985年,卢沟新桥通车后,石桥才停止使用。
卢沟桥 视觉中国供图
共赴国难:誓与北平共存亡
“七七事变”爆发前,北平城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本侵略军控制。南行通道仅有卢沟桥,一旦卢沟桥被占领,不仅能和丰台形成犄角之势,而且切断了平汉线,使驻守北平的中国军队处于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境地。日本侵略军之所以在此时此地发动战争,正是企图夺取这一战略要地,使北平变成一座孤城。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借演习期间失踪一名士兵为由,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地搜查,遭到拒绝后立即开枪示威,并向城内发射炮弹,我方奋起还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也称为卢沟桥事变。
面对日军突袭,时任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的秦德纯当即命令:“确保卢沟桥及宛平县城,日军一兵一卒也不许进入,一寸国土也不许放弃。守土有责,卢沟桥及宛平城就是我军官兵最光荣、最贵重的坟墓,要与县城共存亡。”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隳突真逍遥;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卢沟桥,卢沟桥,立功报国在此桥!”这首传唱一时的《卢沟桥歌》,铿锵、悲壮、豪放,是29军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第一位赶到现场的记者方大曾在《卢沟桥抗战记》中记叙了这场战斗:“十日下午开始的二次总攻,日军仍未能得逞,反而遭受了比第一次战役更大的损失,计两次战役死伤达230名之多,而我军伤亡则为150余人。”“在日军二次进攻的夜里,我军有一排人守铁桥,结果全部牺牲,亦未能退却一步。及后援军赶到,始将铁桥再行夺回……。”纵使有将士们不畏牺牲地英勇作战,但日本侵略军最终凭借强大的炮火占领了铁路桥和迴龙庙。
7月8日夜,29军的突击队紧握大刀和手榴弹,出其不意冲入敌阵,喊杀声惊天动地,再次夺回了铁路桥和迴龙庙。继长城抗战后,又一次让日本侵略军伤亡惨重。7月12日刊发的《世界日报》以“二十九军大刀杀日贼”的大幅标题予以报道。
当时正在上海进行抗日活动的作曲家麦新被29军将士抗日事迹深深鼓舞,他以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铿锵有力的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敢于血战到底的宝贵精神和必胜信念,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
宛平城 城楼 视觉中国供图
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通电全国疾呼:“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转折点。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勇气。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坚如磐石,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处于卢沟桥前线的长辛店工人,收集了大批铁轨、枕木、麻袋等,冒着枪林弹雨赶到宛平建筑防御工事。附近的农民踊跃出粮、出草、出柴、出工支援抗战。年老的当向导,青壮年抬担架、挖战壕、修路、运弹药,妇女蒸馒头、烙饼、烧开水,连七八岁的小孩也端着水盆帮29军的战士磨大刀……全国文化界、教育界、妇女界、工会、商会、学生会以及各党派各团体、各界爱国人士相继组织抗敌后援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也纷纷组织起来,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千千万万个优秀的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齐心合力,同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也是从这里开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以巨大的民族牺牲,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保卫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铭记历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作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爆发地,如今卢沟桥桥身和宛平城墙上的弹痕,见证着曾经的峥嵘岁月,警醒我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打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重点品牌。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重点,推进抗日战争主题片区的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挖掘首都红色资源,不断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构建立体的革命文物保护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精心组织纪念仪式、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引导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通过举行“烽火印记——北京抗日战争主题片区特展”,全景式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推进文教融合、文旅融合,开展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校园活动,讲述有温度的革命故事,让各族群众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和精神。
北京市丰台区构建了点、线、带、片贯通的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格局,以“一城(宛平城)一桥(卢沟桥)一园(抗战雕塑园)一馆(抗战纪念馆)”为主线,对红色文化集中连片区域开展主题保护。
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馆名。该馆开设了北京市中小学“四个一”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小课堂,引导同学们学习认识抗战时期党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启动“开学第一课”,邀请革命后代为学生讲述抗战故事;推出“烽火少年说”——青少年讲抗战优秀作品征集活动,鼓励青少年以短视频形式讲述英烈故事,感悟伟大抗战精神;连续16年在清明节期间举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成为各界追思、缅怀、尊崇、传承抗战英烈精神的重要平台和北京市传统节日中的群众文化重点项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北倚宛平城墙,西临卢沟古桥,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而坐落于雕塑园内的石鼓园,则记录着当年日军在中华大地烧杀掠抢的滔天罪行,永示后人。
今年4月,卢沟桥迎来了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领的台湾青年学子参访团,“我们必须告诉子孙,我们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汲取教训,自立自强,振兴中华。”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8期
文:陈清茹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责编:刘雅 钟汶恒(实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