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月色最明夜 人心共赏时——中秋节文化习俗漫谈
发布日期:2024-12-16

      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秋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出现较晚,至唐代才成为真正的节日,但它后来居上,习俗活动不断增加,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还在海外广为传播,成为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image.png

2024年9月3日晚, “人间至味是团圆”2024年新疆中秋文艺晚会在库尔勒录制完成 中新社 确·胡热/摄


各民族共同传承发展的文化传统

      在唐代初兴之时,中秋节的内容还相对单一,赏月是主要的节俗活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等诗句都是关于当时赏月之风的描述。

      到了宋代,中秋节的活动变得丰富起来。一方面,赏月之风持续兴盛,而且往往与宴饮歌舞相伴。恰如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说:“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另一方面,又多了祭月等风俗。据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记载,都城人家的小孩子,从刚刚开始会走路的,到十二三岁的,无论贫富和男女,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饰行拜月之礼,各有所期,男孩子期望学有所成,金榜题名;女孩则愿“貌似常娥,员如皓月”。当时还形成了家人团圆的习俗活动,人们“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也是在宋代,中秋节开始正式进入国家法定假日行列,放假一天。

      中秋节最初流行于中原地区,在传承过程中,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比如,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原无历法,也谈不上固定的岁时节日,但“以幽、营立国”后,“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余年”。《辽史·礼志》《契丹国志》中记录了多种岁时节日及相关礼仪风俗,其中就包括中秋节。女真人建立金朝以后,基本延续了宋代的假日体系,中秋节也被给予假期,大家共庆佳节。党项人建立的西夏,也接受了中原地区的诸多传统节日,比如中秋节期间的演戏聚会,就十分热闹。

      明清时期中秋节更加普遍和热闹,各地形成诸多地方性习俗活动。比如北京就有拜兔儿爷的做法,而节令食品月饼也流行开来。月饼也称“月团”“团圆饼”,既是祭月的供品,也是亲朋好友互相馈赠的礼品,其形制不一,味道也颇有差别。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月饼象征着天上的满月和人间的团圆,寄托着人们追求人生美满的良好心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时人十分讲究共享“团圆饼”,清代宫廷亦不例外。如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在去盛京的路上过了中秋节,据档案记载,当时的祭月月饼是这样处理的:“大月饼(十斤重)遵例收贮,除夕共进。随将三斤重月饼两个呈送。切一个,托一个,用金龙盒盛,送上进。毕,赏随营妃嫔等位。整个月饼,果报来之日,随果报带进京去,交与养心殿内总管王成,赏京内妃嫔、阿哥、公主等位。”诸如此类对月饼的共享,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秋节的团圆内涵。

      总之,中秋节习俗自产生以来,虽数经政权更迭、王朝易代,但从未中断,并且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成为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传统。


各民族共庆共享的美好时光

      长期以来,中秋节一直是各民族共庆共享的重要节日。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欢度中秋节,并沿袭赏月、拜月、跳月、贺节、吃团圆饭、庆祝丰收等丰富多样、吉祥喜庆的习俗活动。

9月12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学生展示花灯。当日,呼和浩特市头道巷小学开展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们在课堂上制作花灯,迎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___中新社记者_刘文华 摄.jpg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学生展示花灯迎接中秋节 中新社 刘文华/摄

      赏月,使人们通过对月亮的玩味欣赏,从大自然中感受美、体悟人生,体现了中秋节的诗情画意,是重要的中秋习俗。我国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著名的赏月场所和景观,如北京卢沟桥的“卢沟晓月”,上海陆家石桥的“石梁夜月”,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扬州二十四桥的“春台明月”,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等等。在南方一些地区,赏月还和赏月华联系在一起,称“守月华”或“看月华”。我国台湾地区的基隆、高雄一带,相传夜深万籁俱寂之时,月中会坠下月华,状如珍珠、玛瑙、宝石之类,光辉四射,拾到者必会大富大贵。又传说这夜晚睡觉可以增寿,未嫁女晚睡可为母亲增寿,所以赏月者多喜晚睡守望。

      拜月,不同地方有不同名称,如供月、愿月、献月亮、斋月宫等,是对月亮表达敬意和祈求保佑的习俗活动。拜月时人们十分讲究供品的颜色、形状、味道及其搭配,以表达内心的敬意与美好诉求。比如江苏连云港,中秋节不少人家必备八大件:寓意团圆的西瓜、寓意多子的石榴、寓意事事如意的柿子、寓意长寿的花生、寓意早立子的枣和栗子,以及谓之“螃蟹爬月”的螃蟹,还有一块特大的“团圆饼”(也称光饼)。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拜月的风俗。“遥对九天的月圆,祈愿生活的美满”,是拜月时最朴素也最美好的祝福。

      民族地区还有跳月、打月亮、串月、偷月等习俗。根据苗族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位美丽的水清姑娘深深爱上了月亮,她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此后,苗族都会“跳月”,即在中秋之夜月光之下载歌载舞,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云南有少数民族过中秋节时,青年男女通过葫芦笙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双方满意则送槟榔、茶以示许下婚约。西南地区有少数民族传说,月宫仙女会在中秋节下凡人间,把对众生的祝福洒向各家菜园,得到瓜菜就寓意着获得了仙女的赐福,所以有“偷月”习俗。

      中秋节人情往来普遍,人们互相馈送礼物,共享丰收的喜悦,称为“贺节”。其中,象征团圆的月饼和时鲜的瓜果都是馈赠佳品。在河南新安,母家于中秋节看视女儿要带用面叠作数层、内夹红枣的枣糕以及月饼、梨、柿、石榴等,称为“送糕”。有些地方要给外孙、外甥送礼。比如在福建福鼎,当舅舅的每年中秋节都要送给外甥中秋饼和柚子,一直送到其16岁为止,用浓浓的爱陪伴孩子成长。中秋送礼有长辈给晚辈的,但更多是晚辈看望长辈,以表达感恩和敬意。

      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其中,少不了的是共食月饼。月饼各式各样,就产地言,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各有所长;就造型言,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图案月饼等;就口味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就馅心言,有五仁、椒盐、豆沙、冰糖、芝麻、火腿等,不一而足。除了月饼,中秋饮食还重视食用各种时鲜瓜果蔬菜、饮新酒等,具有庆祝丰收的意蕴。一些少数民族还有中秋节尝新的习俗。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在中秋节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各族群众共度佳节,其乐融融,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人情和美、社会和谐。无疑,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秋节是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民俗大节。人们通过艰苦劳动、辛勤付出,收获硕果累累,感恩自然馈赠;通过相聚团圆、你来我往,感受人生幸福,体验人间真情;通过赏月拜月、仰望星空,提升境界,净化心灵。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中秋节习俗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张勃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