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绘就传统与现代的“双面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掠影
发布日期:2025-07-15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宋代诗人范成大《吴郡志》里的这句话,曾是许多中国人对苏州的第一印象。

       苏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运河绕城而过、纵贯南北,湖泊棋布、河道交错。古往今来,便利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连接四面八方的交通枢纽,悠久的历史滋养了其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现代化的发展大潮更激发出其磅礴强劲的活力。

image.png

俯瞰苏州城区一角 视觉中国供图


历史旷野中更迭的城市风貌

       苏州筑城始于公元前514年。

       因吴国地处东南,河湖纵横,时有水患,伍子胥便向吴王阖闾提出“立城郭”的治国之策。阖闾遂委派伍子胥主持扩建都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经过充分考察后,伍子胥最终的选择是因地制宜、引水入城,苏州由此而来。

       有民间传说,当年伍子胥选定开工吉日后,刚刚破土动工,便遭遇了狂风暴雨。一连几日,昏天黑地,水流如注。造城的监官报告说,有8个地方的城基被水冲开了口子,城里的古井日夜冒水,民工和百姓都逃命去了。原来,伍子胥挑中的是一块龙宫宝地,破土动工惊动了海龙王,龙王便派孽龙来搞破坏。为镇住龙宫,伍子胥便在都城中设陆、水城门各8个,“象天之八风”“象地之八卦”。从西南往东北,分别是阊门、胥门、盘门、蛇门、匠门、娄门、齐门和平门。其中,匠门又称为将门、干将门,即如今苏州城的相门。据传,阖闾曾让干将在此铸剑,因此得名。

       苏州城的兴盛,受益于大运河的建设。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满怀北上争霸、经营中原的雄心壮志,组织力量向北开凿邗沟,连通长江和淮水,打通出师北上的水道。后经历代开凿、疏浚,这条水路更加畅通。至隋代,隋炀帝下令重新疏凿,“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这一举措重在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满足“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的水路需求。发达便利的漕运,大大促进了南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运河沿岸更是得到极大发展。唐末宋初,坊市制度瓦解,城镇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苏州就已成为“百业之城”“百作之城”。

       大运河的通畅,同样促进了苏州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众多文人墨客经由大运河行至苏州,留下各种咏叹风物的文学作品,如李白的《苏台览古》、白居易的《登阊门闲望》和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市井烟火,生动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VCG211303028505.jpg

苏州古城一瞥 视觉中国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先后经历了“苏南模式”的逐步崛起、外向型经济的大幅跨越和创新型城市的率先迈进等阶段,贯穿其中的便是苏州开放包容的理念。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资料不足,苏州便利用区位优势开展同城市大工业的横向联合,通过联产联购联销解决经营困难。市场经济时期,苏州的发展路径更是不断得到拓宽,实施“从五湖四海走向五洲四洋”的战略,建立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着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开展外贸出口业务,对外经济高歌猛进。进入新时代,苏州着力促进创新驱动,在产业招商和转型升级中彰显战略前瞻性,打造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不断推动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时光洪流里沉淀的文化瑰宝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建城2500多年来,苏州积累了深厚的文脉资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特质。

       吴文化诞生于商末,成形于周。太伯、仲雍奔吴,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江南地区,得到当地居民的敬重,被拥为君长,建立了勾吴国。先进的生产方式极大促进了吴地的经济发展,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太伯也努力将当时先进的周礼文化传授给当地民众。仲雍在位期间,曾“文身断发”,改从江南当地居民的习俗。长此以往,中原文化与江南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出颇具特色的吴文化。作为吴文化的中心地,苏州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培育出雅之戏曲、秀之园林、精之菜肴等底蕴厚重的特色文化。

       评弹和昆曲,便犹如流淌在苏州人血液里的一份情怀,毫无疑问也是典型的苏州文化标志性符号。

       评弹由评话和弹词组合而成,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种用吴语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一般由两人说唱,各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据说,当年清乾隆帝下江南,一位名叫王周士的艺人就曾应召到御前弹唱。此后,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评弹的曲调更加流派纷呈、风格各异。享有盛誉的昆曲,则被誉为“百戏之祖”。“十部传奇九相思”,历经600余年的袅袅昆腔,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既唱出了人世风华,也道出了古韵今风,流丽悠远,声声不息。

       吴地工艺美术门类齐全,品质高雅,技艺精湛。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就充分体现了苏州发达的雕版印刷技术和精湛的画师技艺。它的创作手法多样,既适度夸张、色彩鲜明,又讲究焦点透视、线条疏密排列。而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苏绣则被誉为“国绣”,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传统的苏绣作品多以书画为鉴,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将山水书画表现得栩栩如生。

       苏州园林甲天下。无论是“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的沧浪亭,还是“不负昔贤高隐地,手携书卷课童耕”的拙政园,抑或是“何止画图开绣轴,真从城市见桃源”的网师园,都遵循了自由式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但是,坐落于平江街区深处的耦园却有点特殊,它一反苏州古典园林的建园法则,刻意讲究方向、位置。其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种把建筑作为中轴线,分东、西两个园子的做法,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如今的耦园还是全国首家能办理领取结婚证业务的古典园林,从神仙眷侣的归隐之所到如今的婚姻登记处,苏州对中国传统浪漫主义的诠释让人耳目一新。

       苏州美,美在青山绿水,亦美在饮食文化。自古富庶天下的鱼米之乡,孕育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尧》)的“苏式料理”。其主要以稻米、水产等为食材,大多采用炖、焖、蒸、烧、炒等烹饪方式,并重视调汤保持原汁原味、风味清淡,有的菜肴的口味还会偏甜。时节上很讲究四季有别,“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讲滋补”,如春天的笋腌鲜、夏天的清炒三虾、秋天的大闸蟹和冬天的母油鸡等。制作上选料严谨、操作精细,能够将造型、色泽和味道三美融于一体,品种层出不穷。就好比一碗面,面汤少点的是“紧汤”,面汤多点的是“宽汤”,另外,还有凉拌、热炒及“浇头”等不同的花色面。创意上,当地各店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如松鹤楼的松鼠鳜鱼,平江府的“三件子”,每月翻新的黄天源苏式糕团,四季闻香的杜三珍苏州酒菜,传承百年的吴门药膳、花饮,以及精巧玲珑的胥城鲜肉月饼,等等。


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苏州不仅有古典式的浪漫情怀,还拥有壮怀激烈的红色革命文化。1939年5月,新四军某部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建立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州、常熟、太仓根据地。叶飞率领新四军一部东进江南来到沙家浜地区,点燃了抗日的烽火。1939年9月,江南抗日义勇军奉命西移,36名新四军伤病员留下养伤,他们分散在阳澄湖畔的横川、心泾、陆巷、消泾、长浜、张家浜和西董家浜等村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当地百姓纷纷将自家的房舍和湖中的小船等提供给伤病员藏身。每逢敌人扫荡,大家就冒着生命危险将伤病员转移到密密麻麻的芦苇荡中。血与火的淬炼,凝聚成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沙家浜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转化为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砥砺奋进中创造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开创了“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昆山之路”,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

       如今的苏州生活着56个民族,是江苏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的设区市,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24万,户籍少数民族人口约6.9万。

       苏州坚持高位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印发《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围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宣教平台样板工程”“青少年铸魂工程”“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聚心工程”“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暖心工程”“城市社区强基工程”“精准服务舒心工程”等,已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区(县级市)“四级联创”格局。为推动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提质”,苏州不断扩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域、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着力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提档升级。出台重点领域创建工作标准化清单,指导大中小学、国企民企、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重点单位开展创建工作,推动示范单位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建设。搭建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平台,探索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实现工作联动、活动联网、品牌联创,有效提升创建工作成效,扩大社会影响力。引导优秀典型持续深化创建工作,鼓励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积极参与“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连续数年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累计帮助4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顺利结业,助力提升其在城市生活发展的基本技能。

       自援疆工作开展以来,苏州通过产业援疆,构建“富裕共同体”;通过文化润疆,构建“文明共同体”;通过民生惠疆,构建“幸福共同体”,切实加强了两地友好往来和共同发展,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机勃勃的保护活化利用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苏州坚持抓好古城保护的各项工作。布局规划上,早在1982年,就制定出台《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年-2000年)》,明确苏州城市建设方针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1990年以后,为统筹抓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古城保护,明确了“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布局,即在城西建设新区和在城东开发建设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古城区的压力。保护目标上,实现了从抢救修缮到保护更新利用、功能完善、惠及民生,全面优化提升。保护方式上,做到了从点线片扩大到历史街区整体规划。保护程度上,达到了从建筑实体、布局、风貌到自然、人文环境的综合发展。

       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集聚,为留住人气,苏州在维护古城历史格局、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古宅新居”“解危安居”和危房修复、老旧小区改造、古建老宅保护修缮等工程,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充分保留近8000名居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启动环古城风貌带建设,在复原修缮古城墙的同时重视和严格控制古城整体格局保护和特色塑造;修复古河道生态水环境,完成路、井、桥和基础设施的保护性整治。这些对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历史元素的成片保护,让苏州古城街区风貌的完整性及街区生活得以延续。

       如果说修缮是古城保护的上半场,利用则是下半场。苏州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不断加快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比如平江历史街区的肖家巷就引进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工作馆,像鹿人画廊、空器陶艺、在野皮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体验。其中的大儒巷38号经过修缮提升后,被打造成可以参与互动非遗体验、观看评弹演出和相声大会的特色文化空间,成了姑苏文化的新地标。通过政府主导、国资参与,不断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加入,创新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发布平台,18处古建老宅在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线,有苏肇冰故居、隆庆别院等,涵盖明清建筑、民国建筑。通过公开招租、公开转让、合作开发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古建老宅的保护利用中来,让更多老宅焕发新的生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

       除了苏州园林、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还有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等7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年来,苏州坚持以古城文化推动文旅发展,统筹开发全市“点、线、面”分布的各种资源,串联起特色文化与历史、人文、古宅、建筑等,打造“网红”街区、“网红”店和“网红”景观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旅产业。结合新时代的新内涵、新趋势及群体差异化的需求,打造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旅游线路,开发人文之旅、建筑之旅、古迹之旅等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开发深度游项目产品,让游客从简单的“网红打卡”,进入沉浸式游览,了解体验苏式慢生活,感悟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image.png

苏州工业园区一瞥 视觉中国供图

       将传统与现代无缝衔接,苏州古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苏州是世界九大新兴高科技城市之一、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2500多年的历史文脉仍然绵延不断,现代化的景观同样灿烂辉煌。于是,便有了关于苏州的经典表述:苏州是传统与现代的“双面绣”。在苏州新旧融合之间,人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看到了发展的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吴雯雯 陆雪梅

作者吴雯雯为江苏省苏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陆雪梅为江苏省苏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