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北京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的优秀代表。”今年6月,“天工京作——北京燕京八绝非遗艺术精品特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为人们带来了一场集视觉美感和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盛宴,无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惊艳亮相。
北京,古称“燕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文人荟萃,工匠云集。明代,为满足宫廷的生活及礼仪需要,陆续设置了管理宫内事务和为宫廷服务的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御用监专职造办宫廷生活用具。清康熙初年,成立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从全国各地选拔最优秀的工匠进入宫廷,服务皇家。鼎盛时期的造办处下设42作,有来自全国各地能工巧匠200余人,他们都代表了当时、当地最高端的手工技艺水平,逐步形成“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尤以皇家工艺的“燕京八绝”最为典型。
所谓“燕京八绝”,包含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八大手工绝技。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各民族民间工艺的精华,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如今,这八项绝技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粹聚京华 万古流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距今已有8000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金漆镶嵌历来为皇家所用,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园厂、清宫造办处这些皇家御作都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大漆高贵的气质和独特的美感,一些地区又称大漆为“金漆”,称用大漆髹饰的漆器为金漆漆器。大漆与金的结合可有多种技法,而在“金漆”上做“镶嵌”装饰工艺,即为“金漆镶嵌”。北京金漆镶嵌直接承袭了明清宫廷漆器的艺术风格,在纹饰寓意和装饰工艺上独树一帜,金漆镶嵌漆器的装饰具有强烈的北京特色,展现了传统工艺的无限魅力。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这描写的就是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这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初具雏形,迄今有2700余年的历史。北京花丝镶嵌沿袭了传统的宫廷艺术,工艺制作集百家所长,不惜成本、不计工时,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力求完美绝伦。一件花丝镶嵌工艺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多种工艺的综合运用,前后有20多道工序。不同于其他地区,北京花丝镶嵌工艺最突出且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宫廷范儿”。
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又称“铜胎掐丝珐琅”。13世纪末,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在景泰年间得以昌盛,又多以蓝色为釉,故称为“景泰蓝”。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其主要工艺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108道大小工序,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牙雕始于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两件象牙鸟形匕首和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是原始象牙雕刻中的艺术珍品。明清两代,牙雕艺术普遍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派系,北派的北京牙雕,以宫廷制品为主,风格典雅、庄重;南派的广州牙雕,以镂雕技法见长,风格精巧、细腻。北京牙雕擅长刻制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作品,传统人物作品以圆雕技法为主,形态优美生动;花卉主要用浮雕和圆雕,细腻灵动,别具一格。
玉器最早和石器一样,是从打制、磨制到琢磨逐渐形成。北京玉器兴于元代,明清时期开始形成固定的流派“北玉作”,与其相对应的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形成了集两家之长,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集全国玉雕之精华,容古都之风韵,自成一体,经久流传。
雕漆又称“剔红”,始自隋唐,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雕漆以纯朱漆所雕者叫做“剔红”,而用多种颜色的漆层所雕者称为“剔彩”,还有“剔黄”“剔绿”“剔黑”等名称,均根据漆层颜色而定。此外还有用两种色漆相间涂漆,多以红、黑为主,再雕花纹,花纹的斜面形成两色相间的线纹,这种工艺称为“剔犀”。
京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历史上只为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其缘起于隋代,辽代在燕京曾设有绣院,明清时期大为兴盛。京绣在选材、用料上颇为考究,可谓不惜工本。一般会选取质地上乘的绸缎作为面料,绣线则选取由蚕丝所制成的绒线或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的金银线等。用金银线绣出的龙和凤又叫“盘金”,一针一线体现出宫廷的富贵精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京绣受到苏绣、湘绣、粤秀、蜀绣等影响,同时又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金碧辉煌、贵重珍奇的特点。
编织地毯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京宫毯即“官坊毯”,兴盛于元代。其有地毯、壁毯、卧毯等多个品种,原材料以羊毛、丝线为主,织结坚牢,毯面柔软,工艺流程包括拣毛、开毛、梳毛、纺纱、加捻、染色、绘图、上经、编织、平毛、洗毯、片剪、整理等。图案融中国绘画、刺绣、织锦、建筑装饰艺术于一体,有京式、古纹式、民族式、锦纹式、花鸟式等等,讲究纹样对称,给人以四平八稳之感,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
时代传承 焕发新机
为抢救、挖掘、传承、发展国粹“燕京八绝”技艺,北京积极推动打造燕京八绝传承保护平台,使其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在北京市有关部门支持下,2010年,燕京八绝八大技艺传承人携手成立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同年在京西千年古刹承恩寺建立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2015年,近百位燕京八绝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成立北京燕京八绝协会;2020年,燕京八绝艺术馆升级成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并正式对社会开放。自此,集燕京八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品牌打造、市场化运营于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正式形成。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所在地承恩寺是明朝正德皇帝的行宫,距今已有510多年的历史。依托承恩寺古建的空间格局,博物馆建有九大展厅和一处实体书店。馆内收藏展示的金漆镶嵌《穿云龙屏风》曾于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陈设在水立方贵宾室;作为北京APEC会议国礼,花丝镶嵌《繁花手包》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而金漆镶嵌《八吉祥银锭套盒》、景泰蓝《三羊开泰》、明代《雕漆龙盘》、清代《玉雕观音》、京绣《龙袍》、宫毯《花坛》等精美馆藏作品,均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为广大观众感受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创新提供了展示平台。
近年来,作为北京市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围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谱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发展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定位,依托博物馆平台,联合行业组织,开展了超过600场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并赴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向世界展示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品和新时代中国非遗传承人的精神风貌。
2019年至今,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燕京八绝协会、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走进河北、内蒙古、江苏等地的博物馆和中小学校,开展“燕京八绝承恩文化传习大讲堂”和“时代非遗文化大课堂”等主题文化活动,与宁城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辽中京博物馆、阜宁县博物馆建立馆际交流,开展“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精品特展”及工艺体验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进乡村、进校园。
2023年5月,北京市首个“燕京八绝非遗传播驿站”落户延庆区张山营镇水峪村,成为京郊地区开展非遗展示、传承的重要交流平台;同年10月,“燕京八绝伴你成长 中华文化助你成功”帮扶河北丰宁职教学子实践活动圆满收官。
2024年6月,《天工京作——北京燕京八绝非遗艺术精品特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中外交融 文脉远播
作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燕京八绝不仅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常常作为国礼活跃在外交舞台上,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2017年,金漆百宝镶嵌《玉景鸣春》屏风入选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故宫畅音阁陈设;2018年,金漆镶嵌彩绘屏风《海屋添筹》在钓鱼台国宾馆服务中英两国领导人会晤;2019年,多件作品服务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接待陈设和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服务北京冬季奥运会《文化中国》非遗展览展示;2023年,服务中法欧三方会晤接待陈设、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非遗技艺展演和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技艺展演。
近年来,燕京八绝传承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多场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精品巡展活动走向海外,在更广阔的舞台宣传展示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燕京八绝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2018 加中文化创意高峰论坛”以及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丝路映像”中国时装艺术精品展。
2019年,应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弗利尔艺术馆和赛克勒艺术馆邀请,中国的多位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参加了美国华盛顿“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大型国际文物展,为观众讲解了8000年的漆艺传承与精深的宫廷织绣文化。其中,“吉祥八宝”“凤戏牡丹”“吉庆有余”“大吉大利”“多子多福”“岁寒三友”等藏品图案都寓意着中国人民对亲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国观众对此赞叹不已。
2019年,燕京八绝传承人携作品参加在柏林举办的“丝路映像”中国时装艺术精品展;燕京八绝金漆镶嵌携手盖娅传说品牌设计的“漆·源”女包系列惊艳亮相巴黎时装周,联袂在国际舞台绽放东方神韵。
燕京八绝频频在国际舞台精彩亮相,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燕京八绝汇聚、融合南北艺术、东西方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承载着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烙刻着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例证。
新时代的燕京八绝传承人,正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践行“有思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和“爱国、爱党、爱文化、爱技艺、爱传承”的“五有五爱”精神,持续推动燕京八大技艺有序传承发展,使其绽放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柏群
作者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
责编:牛志男 蒋京伶(实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