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表里山河 “晋”在中华——写在《中华文化符号·撷英山西》出版之际
发布日期:2024-11-08

      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序厅,只见投影不时闪现出各个时代文物中的龙图像,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其中便有新石器时代的“代表作”——距今4300—3900年前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

      这件国宝级文物,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带有鳞片的龙形象出土器物。彩绘的龙口衔着社树(一说为谷穗),烙印着“见龙在田”的中华农耕文化印记,亦可瞥见中华文明起源时的模样。

      陶寺文化时期相当于上古史的尧舜时代,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初的“中国”。作为融合发展的产物,“经天纬地”“观象授时”的陶寺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时空方位,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标识和主要源头之一。

      “王者之城”陶寺遗址及其彩绘龙纹陶盘等,是山西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文明摇篮,华夏直根。山西东倚巍巍太行,西临滔滔黄河,中有汾河纵贯,乃“龙的传人”之故乡,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珍存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完整印记。古之“河东”,今之“山西”,亦谓“三晋大地”。

      “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为其地理形势冠以最佳注脚。而《左传》则以“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的叙述,精准概括了山西状如一片桑树叶之地形地貌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意义。

      这是怎样的“表里山河”?又是怎样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

      “五千年看山西”。满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我们于山河襟带中,细细打量、用心感受这片文明叶脉之上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华章晋韵:表里山河的文明底色

      三晋大地起苍黄。

      黄河奔流、长城逶迤、太行长青,仿若三条巨龙,化为表里山河的血脉和脊梁,筑就三晋大地的形胜殊绝。鸿蒙初开、天地初判,恰似气象万千,实则一体浑然。长久以来,山西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构建出多个支点,中华先民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汇聚、融合,命运与共、延绵不绝。岁月之上,终以家园的姿态,造化出夹峙于黄河峡谷和太行重峦间的层层文明垒土:历史记忆多彩厚重,文化遗存数不胜数,文脉传承深沉悠远,点点璀璨处处瑰宝。

      穿越回243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这里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保存着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实证,也是世界上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

      距此不远处的汾河东岸,“丁村人”上承北京猿人、下启山顶洞人,弥补中国古人类断代空缺,有力驳斥了所谓“中国人种西来说”观点,连通了中国大陆人类发展史谱系。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苏秉琦先生以考古成果喻示山西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作了富含诗意与哲理的注解。代表“华山玫瑰”的仰韶文化与代表“燕山龙”的红山文化于陶寺遗址伟大相遇表明,5300年前包括晋南在内的黄河中游已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之一,文明交汇融合催生了最初的“中国”。晋南西阴村的彩陶花纹或许正是中华之“华”的源头,而开启中国考古新纪元的那半个蚕茧也灿然“吐”出了锦绣华章。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的评价,以陶寺为代表的黄河中游地区早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根系、主基因。

      华夏主脉,文德幽明;大河之东,物华天宝。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运城盐池是世界上开发最早、最大的盐池,自古关切国家经济命脉。天下之赋聚河东,盐铁、煤炭和铜矿等为古代文明兴盛提供了至为关键的战略资源。

      惟殷神明、有社有稷,农耕之本在山西。皇天后土,尧天舜日,“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舜帝重用大禹治水,后稷教民树艺五谷,华夏农耕文化兴起于晋南沃土。位于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后土祠,乃北京天坛之源,相传轩辕皇帝在此扫地设坛祭拜,开创华夏远古祭祀历史的万世荣光。稷王山上,则供奉着五谷之神——后稷。《诗经·豳风》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钱穆推断“豳”同“邠”,指的便是汾河流域一带。至今山西仍普遍种植麻、黍、稷、麦、菽,当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杂粮基因库。

      大河奔涌、万流归一,黄河落天走山西。自忻州偏关县老牛湾入晋,至运城垣曲县马蹄窝出晋,黄河在山西境内干流总长965公里,从北到南辟出举世无双的晋陕大峡谷,中游的“L”形走向大致划分出晋、陕、豫三省,滋养了华夏文明起源“三足鼎立”的核心地带。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位于黄河流经的晋西南。大禹治水、台骀治汾、“剪桐封弟”,秋风楼上吟诵《秋风辞》,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碛口古渡的晋商人家,风陵渡口的“初相遇”,西口古渡“秦晋之好”一线牵,蒲津渡永铸相依的铁牛和身着四种民族服饰的铁人,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五步产盐法”,明代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关于这片土地的神话、诗篇及荣耀,经世传颂。一条大河润泽一方沃土,也塑造了一种文明形态,泽被华夏。

      壮美黄河与雄伟长城,两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在晋西北的老牛湾河谷牵手。大风起兮,饮马长城。城墙和关隘,有形地划出农耕土地与大漠草原的地理分野。

      北望草原大漠,桑干似带,恒岳如屏。太行八陉,山重水复;上党从来天下脊,群雄由此逐鹿中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历程中,地处中原与北方草原连接带、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处的山西,沟通南北、连亘东西,是草原丝绸之路、“走西口”、万里茶道的重要通道,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舞台。

      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方略开华夏因俗而治的风气之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拓新之举;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雄才大略,天下大同、云冈造像,魏碑书法上承秦汉、下启唐宋;“五胡入华”、骨肉相连,最终诞生了继承北魏时代开放包容气质的隋唐盛世……三晋大地不断上演各民族互鉴共进的历史活剧,从草原走向中原的路是开拓革新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之路。各少数民族政权始终秉承中华“大一统”天下观,不断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皆故乡。山西拥有8个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长城遗址遗存总长度达1400余公里。长城以及长城上的关隘,自古都是各民族来来往往、汇聚相融的前沿和纽带。回望岁月深处,仿佛能看到跃马扬鞭的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邂逅雁门道上出塞的王昭君与归汉的蔡文姬,听到元好问“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的抒怀,踏上延续了千百年的草原丝绸之路和“世纪动脉”万里茶道,置身隆庆和议后热闹祥和的茶马互市……曾有金戈交鸣、马蹄声咽,更有你耕我牧、炊烟袅袅。山河关堡、交相辉映,守望相助、彼此相依,最终都汇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洪流之中。

      “宝藏”三晋, 区域文化起源清晰, 脉络相序、架构完整,演化进程从未间断,闪耀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光芒。

      “地上文物看山西”。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应县木塔,开创中国以整座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先例的平遥古城,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见倾心的晋祠,引发中国式审美思考的“东方艺术画廊”永乐宫壁画……全省煌煌2.8万余处古建筑,约占全国十分之一;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36100多处地面文物古迹,无不是文化互鉴融合的匠心之作。此外,山西还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50个中国传统村落。

      三晋大地不仅有高山长河之形胜,更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宝库——拥有182项国家级非遗、942项省级非遗,两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149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立粉堆彩、华美雍容的高平珐华器,一刹花火、永久绚烂的平遥推光漆,出于水成于水、淬如铁石的绛州澄泥砚,“山西三宝”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孝义皮影戏、四大梆子戏,在唱念做打中尽展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稷山板枣、阳城蚕桑、恒山黄芪、长治党参等,如今依旧盎然着中华农耕文化的无限生机……好一个山西,文化遗产珍贵,文脉深厚绵延。

      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晋商,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创造了浓墨重彩的商业文化。

      道不尽的忠义、仁勇、诚信,关帝文化如水般浸润各地民俗,并传播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和情感钥匙。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无数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老家”,对于凝聚炎黄子孙、传承中华文化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红色,也是山西最鲜亮的底色。作为革命老区,山西拥有众多革命文物和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宝贵红色基因。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山西组织发动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革命先驱不断涌现,山西是响应五四运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较早的省份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西是北方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队伍的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依托山西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这里是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竖起一座座英雄丰碑。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前进阵地、重要兵源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干部输出基地……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忠魂永在、浩气长存。

      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伟力,为山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深厚持久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山西在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军工等方面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也涌现出李顺达、申纪兰等全国劳动模范,孕育出“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宝贵品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山西坚定走上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蹄疾步稳、久久为功。

      在山西这块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上,一代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胸怀崇高理想,为民族独立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培育和造就出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和右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表里山河,“晋”在中华。自成一体的山川格局、壮怀激荡的世道人心,连接起历史风云与人间烟火,促进了各民族广泛、深入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表里之间阅山河,山河之上见中国。


何以中国:文脉三晋的日月光华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漫长时光里,中华文明似血脉里奔涌的长河,润泽着祖先的血地;也化作精神的原乡,把人们从根底上紧紧相连,凝聚为永不分离的命运共同体。

      泱泱中华,孕育了传承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在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进程中,产生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及情感记忆的一系列代表性符号。无疑,这些使中国人得以安身立命、心灵所系的自然山川,这些世世代代不懈奋斗、传承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都属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诠释了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确立了文化坐标、精神旗帜。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壮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宏伟实践中融会贯通,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世界品格与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担当,正在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饱含深情和厚望,给予极大关怀和根本引领。

      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绵延繁盛,历久弥新。

      传承三晋文脉,赓续中华文明。在山西,诸多中华文化符号犹如闪耀于中华民族历史星空中的璀璨星辰。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发掘、解读并树立、突出这些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此番,我们与春风一道,从北京乘高铁抵达大同,自北往南、由西朝东,以祖国大好河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经,以44个中华文化符号为纬,探访表里山河,感知中华文化。

      眺黄河、登长城、越太行,回溯文明之源,探寻民族之根。从后稷稼穑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盬盐春秋到新质生产力,从尧舜都城到黄河城市群,从胡服骑射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从云冈石窟到世界级文化IP,从“中华第一关”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从“家在洪洞大槐树”到全球华人抱怀桑梓,从“执古代金融界之牛耳”的晋商到直播带货的网红,从“煤老大”到“能源革命排头兵”……在三晋,我们领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味中华民族的披荆斩棘、生生不息。

      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文化血脉的山西,是文物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也是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诞育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和激励人们开创未来的自信之源。

      站在新的起点上,山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红色文化,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坚持保护为主不动摇,深入实施文明守望工程、文物平安工程、国宝级文物重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建设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坚持“大考古”工作思路,聚焦“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夏商文明与早期国家”“云冈学”等方向,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保障改善、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古建筑开放利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新模式,大力发展“文旅+”等新场景新业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扎实做好活化利用,研究阐释好、传承弘扬好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三晋优秀传统文化;打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通道,建成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等3条旅游公路,串联起三晋大地的文物古迹、城镇乡村;创作推出舞蹈诗剧《天下大同》、舞剧《刘胡兰》、话剧《于成龙》、图书《金珠玛米小扎西》、电影《申纪兰》、晋剧《傅山进京》、京剧《文明太后》、音乐《表里山河》等一批精品力作;持续擦亮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国际电影展“金名片”,推动三晋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古老三晋焕发出新光彩,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然,“舌尖上的山西”也令人流连忘返。来一碗“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的刀削面,浇几滴“酸淋淋”的“天下第一醋”老陈醋,再咂摸一口“得造花香”、绵柔甘甜的汾酒……唤起了无尽乡愁和念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不久前,“永远的黄河大合唱”——2024年五洲同声唱黄河活动在吉县壶口瀑布景区启动。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首次历史性合作,在黄河之畔唱响“大合唱”,致敬红色经典,抒发家国情怀。

      首创“行走式”互动观演模式阐述晋商信义精神的中国第一部室内情境剧《又见平遥》,截至2023年底,观演人数达517.9万余人次,收入8.78亿余元。

      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上,被称为“音乐窟”的云冈石窟第十二窟气势恢宏、绚丽多彩,VR眼镜沉浸式体验、人机互动游戏等让观众乐在其中。基于文物数字资源,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山西越来越多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呈现在国内外观众面前。

      前不久,以“寻华夏之根、溯文明之源”为主题的“与辉同行”吸引4500多万人关注,其抖音粉丝突破2000万,多次登上热搜榜首,让山西又一次火“出圈”。

      ……

      何其有幸!我们探访表里山河、宝藏三晋,穿越时空、对话古今,感知“何以中国”。而我们所探寻的,并非仅仅是属于山西的荣光和自信,更是一种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达昌盛、弦歌不辍的历史传承。

      行走三晋,读懂中华。《中华文化符号·撷英山西》所呈现的,是极富魅力、尤具辨识度的山西文化标识,也是新时代山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期望,通过系统化梳理、学理化研究、时代化解读、大众化传播,发掘这些符号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宣介这些符号所彰显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这些符号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砖添瓦、加油鼓劲。

      诚哉,山西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远不止于此,这枚布满文明密码的神奇“树叶”上,还有诸多中华文化符号值得书写。

      仰望文明星辰、叩问三晋大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葆有这份读懂山西、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的初心与诚意。

      感恩山西!祝福山西!

巴扎嘿素材4.png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8期

文:本刊记者 刘雅 张昀竹 太平

责编:王孺杰 王怡凡 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