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八大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精华
发布日期:2025-03-13

       “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裱糊作,合称“八大作”,是中国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中国古建筑严格遵循等级制度,明清官式建筑作为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等级森严、考究经典、精巧繁复,具有极高的研究及保护价值。尤其故宫,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在6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优美的建筑造型,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工艺技术,堪称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范。

       2008年,故宫博物院申报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宫廷技艺八大作________王怡凡_提供.png

北京故宫石作一瞥 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源远流长。特别是宋代立国后的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建造了大量的宫殿、衙署、庙宇、园囿。为规范建筑设计标准,将作监李诫奉敕编修了《营造法式》,将建筑分为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十三作。《营造法式》成书之后,由朝廷下诏海行天下,获得了广泛认可。

       及至明清时期,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在实践中更加趋于成熟、完善,并逐渐形成定式。据《大明会典》载,明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所涉及的专业工种,已有如木匠、锯匠、瓦匠、油漆匠、竹匠、黑窑匠、削藤匠、雕銮匠、搭材匠、土工匠、芦蓬匠、石匠、镟匠、琉璃匠、裱褚匠等20余种,工种已较为细致了。

       明永乐四年(1406年),故宫开始建造,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随着明正统、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雍正各朝对紫禁城的不断重建、重修,一套完整的、形制严格的官式营造技艺最终成形——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朝廷工部颁布《工程做法》。这是清代官式建筑通行的标准设计规范,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条例。这两本有关中国古代营造技术的典籍,也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研究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

       《工程做法》中对清代各房屋工程的规矩,作了详细规定。按照专业分工,包括大木作、装修作(门窗隔扇即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功)、搭材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作、铁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裱糊作等11个门类。按照专业工种细分,又有雕銮匠(木雕花活),菱花匠(门窗隔扇雕作菱花心),锯匠(解锯大木),锭铰匠(铜、铁活安装),砍凿匠(雕砖、花匠),镞花匠(裱糊作、墙面贴络、顶隔上顶花、镞花岔角、中心团花),夯、硪(木夯、铁硪),夫(土功、夯筑、下地丁、打椿),窑匠等。可见,当时的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矩定式。

       清中后期,营造活动频仍,尤其是乾隆朝对紫禁城的添建、改建、重修,使得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不断融合、发展,一些小工种逐渐变成某一工种的一道工序,各个工种的工作范围稍有扩大,工种类别相比以往较为集中。到了清代晚期,营造业形成“八大作”,即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裱糊作,简称“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这一类似工种的分类沿用至今。


       “八大作”涵盖了古建筑从基础到装修的各个环节,是中国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精华。

       被称为“百艺之首”的木作,是古建筑营造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成就了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独特地位。故宫巍峨宫殿上那些美妙绝伦的斗拱、深远的出檐、巧夺天工的榫卯、精美考究的隔扇、如繁花般绽放的藻井,都展现着木作的精妙。

       木作分为大木作与小木作。前者主要负责木构建筑的基本构造体系,如梁、檩、枋、斗栱等大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后者也称装修作,主要负责室内外装修,如花罩、门窗、槅扇、藻井等室内装修的木构件营造。

       榫卯结构作为木作的特色营造技艺之一,是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精髓所在。榫卯是木与木之间的联合,通过榫卯结构可以让两块木材之间紧密结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状态,可以用“方寸之合”来形容,十分牢固。因此,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素有“墙倒屋不塌”之称,这也是中国许多古建筑能够留存至今的原因。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红墙外,金黄色的琉璃瓦也是故宫这座600年历史建筑中最引人瞩目的色彩。在清代,琉璃瓦的烧制技艺已十分纯熟,并根据其颜色形成了严格的等级规制。黄色琉璃瓦等级最高,一般只出现在故宫、地坛、颐和园等皇家宫殿或是祭祀建筑、园林建筑等。也有比较特殊的官式建筑采用彩色琉璃瓦,如故宫里的乾隆花园里,有些建筑屋面的琉璃瓦就有绿色、黄色、翠兰、紫色等几种颜色。瓦作工艺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的地面、墙面、屋顶这三个部分,包括砌砖基础、砌砖墙、屋顶苫背等,最为亮眼的是金砖铺地。“金砖铺地”这一地面做法等级非常高,一度被人们视为“紫禁城的专用品”,如故宫“三大殿”的室内地面均为金砖铺地。金砖多出自苏州“御窑村”,因其质地坚硬,敲击有金属之声,且造价昂贵,故称金砖。如今,经过几百年岁月洗礼,金砖依旧光亮如新,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故宫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上,名为“云龙阶石”的白玉石雕是明清时期石作官式工艺的重要代表,雕刻精美,气势恢宏,尽显皇家气派。所谓石作,即是关于古建筑中石构件制作、处理和安置的营造技艺,包括石料的开采、加工、雕刻以及石基础的砌筑等。在古建筑中,雨水井盖、石子御路、殿下台阶等都是石作构件。石材加工的工序包括“选料”“打荒”“装线超平”“扁光”等。根据不同需求,石作还有刷道和剁斧的不同做法。在石作雕刻过程中的剔凿花活,是更为精细的技术工作。沿着线轮廓用扁子扁光加细,凹凸起伏的变化,光滑细腻的文理,精雕细琢间纹样栩栩如生。

       而搭材作营造技艺则主要包括架木搭设、扎彩、棚匠等。据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夜,紫禁城内发生火灾,太和门、贞度门等城门化为灰烬。此时离光绪帝大婚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慈禧太后下令召集技艺最高超的扎彩匠在太和门基址上依原样扎起一座彩棚应急。用搭材工艺扎成的“太和门”恢弘、稳固,撑起了紫禁城皇家的威严,更展示了搭材匠人的精湛技艺。除了搭扎彩棚,搭材作营造技艺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在紫禁城建筑施工中起到传统脚手架的作用。如今,传统搭材作的材主料木材变成了现代的金属管件,但重要的搭接关系依然没有变化,古代匠人的智慧继续在现代闪烁着迷人的光辉。

       如果探寻故宫600余年来没有因地面雨水的浸泡而下沉,历经多次地震仍完好的“秘密”,便离不开古代土作营造技艺。在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中,土作是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地基,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土作营造技艺总的来说分为挖、夯、填、筑四部分。而故宫宫殿地基的做法则极为复杂,需要先将原有的自然土层全部挖去,然后重新一层层对地基进行夯筑。如太和殿下的地基垫层由一层灰土、一层黏土、一层碎砖、一层卵石反复交替而成,其中最重要的灰土层,以石灰和黄土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俗称“三合土”。灰土层的营造是古建筑地基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可以分为小夯灰土和大夯灰土两种做法,紫禁城宫殿地基多采用工序更为复杂的小夯灰土做法。每铺一层土料就夯实一遍,还要洒上糯米水让土层坚硬密实。这样的土作技艺可以有效防止地基下沉,将地基与自然土层隔开,还可以防潮、防虫,对古建筑的保存和修缮具有重要意义。

       油作则是为保护木构件而施以地仗油饰的营造技艺。宋《营造法式》中,油漆与彩画同为油漆作。清《工程做法》则将油漆与彩画分为两作。油作主要分为地仗和油皮两项内容。为了保护木构件,用灰、油、麻等材料在木构件表面制作一层坚实的地仗,在地仗之外施以油饰。灰油是制作地仗的主要原料,熬制灰油有特殊的工序。油作有十三道工序,各道工序有条不紊,丝丝入扣。所有工序完成后,木构件的油面平整光滑,细腻光亮,能够抵御风吹日晒、雨雪风霜的侵袭。由木结构搭建的故宫,600余年朱红的外表依然光鲜亮丽,靠的便是油作的功底。

       彩画作是传统建筑中对建筑梁架和木构件进行装饰的技艺。在故宫的宫殿中,随处可见龙、凤、卷草、花鸟等寓意吉祥的各种彩画。彩画按所在位置分为外檐与内檐,按种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其中和玺彩画等级最高,苏式彩画主要运用在园林建筑中。无论哪种彩画,工序都基本相似,有起谱子、落墨、扎孔、纹饰、沥粉、贴金、刷色、细部等。紫禁城的彩画主要以青蓝墨绿的冷色基调为主,配以朱、丹、金、黄等炫目的色彩,颜色对比既强烈,又能相互衬托。彩画不仅标识着建筑的等级,也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彩画作营造技艺的存在,让厚重威严的木建筑轻盈灵动,溢彩流光。

       裱糊作是传统建筑中为室内施以纸张裱糊的营造技艺。顶棚、墙面、门窗在裱糊工艺装饰下,为森严庄重的宫殿增添了一份清丽的美感,体现了古人对美的不懈追求。其工序大致为制糊、除尘、底纸、盘布、撒鱼鳞、盖面六道。刷糊、递纸、粘贴,默契配合,一气呵成。“柔外韧内”的裱糊工艺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而且可以起到保温、防潮、防虫等作用,还蕴含着中国独有的营造智慧。


       “将壮丽的紫禁城完好地交给未来,最能仰仗的便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匠人。”

       正如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言,数百载的故宫红墙依旧、气势磅礴,离不开一代代工匠悉心的修缮与呵护。

       历史上的故宫有过三次大修,也正是这三次大修,成就了三代工匠。第一代工匠是以马进考、杜伯堂、何文奎、张连卿等“故宫十老”为代表的专业匠师,他们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留下了火种。第二、第三代工匠在故宫大修中磨练成长,逐渐成为中坚力量。2012年,为培养故宫自己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故宫博物院面向社会招收了14名传承人。经过一年的学习后,第二年,这14名传承人进行了集体拜师。口传心授、技艺传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发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而作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保护单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明确了“全面制定中国传统营造工艺传承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建设高质量的、工种齐全的人才梯队”的工作方向。2020年,经过修缮、忠实还原历史场景的养心殿重新开放,故宫博物院还举办了养心殿项目保护性修缮成果展,并策划制作了《八大作》微纪录片,以此呈现“八大作”的工艺之精、技艺之美、传承之序,呈现出故宫的营缮之道。

       作为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范,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对于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古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赓续传承中华古建筑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续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辉煌,在新时代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王德领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责编:张昀竹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