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搬迁后,张芸霖的姥姥一直没有回来过,但她屡屡梦回首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首钢人,她和老伴在这儿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石景山这座“钢城”熔铸着一家人的“光荣与梦想”。
自从老伴去世后,姥姥想回趟老首钢的愿望愈加强烈。之前首钢计划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和迁安等地时,她十分不舍——穿梭铁轨运送原料的火车,车间流淌的铁水,诺大的工厂涌动着的钢与火的世界,祖孙三代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将彻底与他们告别。
在北京冬奥会后第二年的初春,张芸霖决定带姥姥故地重游,看看这座因夏奥而生,因冬奥而兴,如今已成为一个集商业、科技、体育、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新首钢。
2022年2月8日,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以第三跳惊人的发挥,拿下其在北京冬奥会的首枚金牌。她凌空而起的身影后,是4座灰色的冷却塔。一时间,最美水晶鞋、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京西新地标等关于首钢滑雪大跳台的美誉纷至沓来。随着冬奥会的顺利召开,首钢园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首钢滑雪大跳台 视觉中国供图
这天,还没到首钢园门口,姥姥就感觉找不着北了。
眼前,一条双向八车道的宽阔马路向西延伸,车辆川流不息。向西的车辆驰上一座大桥,跨过永定河,驶向群山环绕的门头沟。
这条马路就是长安街西延长线,穿过“首钢厂东门”,把老首钢分成南北两区,开启了新时代;这座大桥是新首钢大桥,已经是继故宫、国家大剧院、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等地标性建筑后,长安街上又一颗“明珠”。
在新首钢大桥通车之前,北京市长安街贯通的长度是42公里,通车之后长度延长到了55公里,“百里长安街”名副其实。
姥姥心心念念的首钢厂东门不见了。记忆中的“首钢厂东门” 朱红外墙、绿琉璃瓦,古香古色高大雄伟,是十里钢城的标志。回过多次首钢园的张芸霖,当然知道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芸霖是首钢第三代子弟,在石景山和首钢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相较姥姥,这位80后姑娘更愿意迎接变化。
她推着姥姥缓缓往前走,让她逐一见证奇迹。在园区南门外,看到了复建的“首钢厂东门”,坐北朝南,同样是朱红外墙、绿琉璃瓦。原来的“首钢厂东门”因建马路拆迁后,于2015年5月异地迁建,重新复建的厂东门,在原址向西北500米处,完整保留了原貌。
这个异地迁建的“首钢厂东门”已不再是员工进出首钢的主要通道,而是作为新首钢保存工业遗址完整的鲜明象征,寓意着新纪元的开启。
一
首钢园静谧。
姥姥记忆中“厂内跑公交跑火车,一列列货运列车撞击铁轨,长烟鸣笛,轰隆隆”的景象不见了。
不过,高炉、冷水塔、转炉、筒仓、煤气罐、焦炉、管线、铁路专用线、机车、专用运输车、大料仓以及转运站、除尘塔、皮带通廊等标志性的炼钢炼铁专用工业设施,仍被一一保留着。它们静静伫立,看着世间,守候着时光,记述着此地的昔日伟岸和荣耀。
这是百年钢企。站在“白屋”面前,时光一下子拉回了百多年前。“白屋”是“龙烟别墅”的俗称,坐落在古迹繁多的石景山下,与山顶的功碑阁相互照望。作为首钢年代最久的现代建筑,它也是这里唯一的西式房屋。1919年,首钢前身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就地取材,利用开山所得的石料建造“白屋”,专供美国工程师格林办公和住宿。“白屋”并非一开始就是白色,风吹雨淋年头一长,渐渐地褪为白色,首钢人便叫它“白屋”。
触摸着“白屋”那略微冰凉的外墙,仿佛是在触摸历史,隔着时空与过往对话,宛若听到了100多年前首钢的第一声“啼哭”——
1914年,北洋政府矿冶顾问、瑞典国立地质调查所所长安特生,在直隶省龙关县(今河北赤城县)探明储量丰富的铁矿。1918年,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烟铁矿公司”)成立。
石景山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建厂首选。1919年6月,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首钢前身),在石景山东麓的平原上破土动工。
落地石景山,此举奠定了首钢的最初根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成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
然而,筹办四五年,花费数百万,石景山龙烟炼铁厂终于没能炼出一炉铁。从1919年开工到1923年停建,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7年7月,这里已荒草萋萋,设备锈蚀。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收石景山制铁所,把厂名改为“石景山钢铁厂”。只部分恢复了生产。在这一时期,厂内依然野草丛生,满目荒凉。
1948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石景山钢铁厂。石钢进而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首钢的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这一天来到以前,该厂累计生产了28.6万吨生铁。
二
张芸霖的姥爷生于1926年,在解放后不久,便进入了石景山钢铁厂工作。
姥爷是首钢的“活化石”,是首钢的见证人。他经历了“大炼钢铁”的火红年代和“承包制改革”的黄金岁月。犹记得解放初期,首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首钢人靠大锤、扁担和箩筐,仅用半年时间便使高炉重新流出铁水。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迅速掀起发展生产的劳动热潮。
解放后,首钢与新中国一同成长。1958年首钢建起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我国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起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全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上世纪70年代末,二号高炉综合采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最早采用高炉喷吹技术,成为全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然后,通过引进国外二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设了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第二线材厂、第三线材厂、中厚板厂以及3万立方米制氧机、自备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使首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位列当年全国第一,为北京贡献了全市四分之一的税收。
改革是首钢的特色基因。1979年,首钢主动请缨,争当国企“扩权让利”改革试点企业,全员承包、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补。首钢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承包制改革。
“农业看凤阳,工业看首钢”。安徽凤阳小岗村是农村承包制的发源地,首钢承包制则成为当时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之一,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承包制后,首钢人的工资涨了很多,到哪儿都受欢迎,倍感自豪。
上世纪80年代初,张芸霖刚出生不久,首钢给她姥爷分了一套位于石景山区老山首钢家属区的三居室楼房,添置新家具,从平房搬进楼房,从狭窄拥挤到宽敞舒适,居住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全家三代都跟着沾光。
张芸霖的小舅就是在承包制刚推行时进入首钢的,也是首钢承包制改革的受益者。“工资比外边其他单位都多两倍以上,还能拿不少奖金。”小舅说。
张芸霖记得,在她小时候,小舅骑着那辆“永久牌”28式自行车,每天穿梭于西长安街进出首钢厂东门上下班。这辆自行车,在当年可是“奢侈品”,就像如今的私家车一样,别人一般需要攒上两三年的钱才能买得起,而小舅只用几个月的工资就买到了。那时候年轻人找对象都愿意找首钢的,小舅也因此收获“甜蜜幸福”。新婚数年后,小舅便为小家添置了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等“三大件”。此后不久,又享受到首钢职工福利分房,搬入了位于石景山区古城首钢家属区的两居室楼房。
除了工资、住房福利外,首钢给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也令人羡慕,食堂、澡堂、剧场、宿舍、幼儿园、医院、副食店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还经常给职工发放各种福利,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张芸霖至今都还惦记着小时候首钢的自制面包、汽水、香肠等零食以及毛巾、手套等日用消费品。
那时候,首钢人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穿过长安街,哼着歌儿,一路往西,涌进首钢厂东门;待到夕阳西下再成群结队地涌出首钢厂东门……
1992年,国务院批准赋予首钢投资立项权、资金融通权和外贸自主权。在钢铁主业发展的同时,首钢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在香港收购了4家上市公司,收购了秘鲁铁矿,成立了华夏银行等。随后,首钢从一个单纯生产型的钢铁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联合企业,综合实力从我国钢铁行业第八位上升到前三位。
1995年首钢承包制到期后,进入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实行集团化改革的新阶段。从1995年开始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单位分立为子公司,把单一法人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变为多法人的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1996年成立首钢集团,1999年首钢股份在深交所上市。
从那时起,进出首钢厂东门的,渐渐不再只有自行车,更多的是家庭小轿车。首钢成为我国冶金工业的缩影,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首钢员工就这样同首钢一道迈入了新世纪。
三
“灰蒙蒙的,气味难闻。”
这是首钢厂区留给张芸霖童年时代的不佳记忆。在她印象中,首钢厂区附近的树叶上经常落满一层黑灰,原本“碧绿色”的叶子变成了“墨绿色”。
首钢曾经为环保做出过诸多努力,1995年缩减产量并从利润中拿出30%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厂区周边的树叶渐渐露出了“碧绿色”。然而,首钢总体排污总量依然很大,整体空气质量还不算很理想。
2003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2005年,为了还首都一片蔚蓝的天空,以及资源优化配置,首钢开启中国钢铁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来到220公里外的海上小岛曹妃甸。
2005年6月,服役47年的5号高炉停产,此后,更多的高炉、脱硫车间、焦化厂陆续停工。到2010年底,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至此,当年钢花四溅、璀璨绚丽的火热场面,在老首钢再也见不到了。
小舅对首钢搬迁自然不舍,他把工作记事本和发表过自己文章的首钢日报保留了下来。之后,他被分流到了河北迁钢工作。
首钢搬迁,10多万人的安置分流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一部分人去了曹妃甸,一部分去了迁钢,一部分人留在首钢转岗从事服务类行业,还有大部分人选择了买断工龄,进入社会自谋职业。
2011年1月13日,首钢举行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意味着拥有91年历史的首钢与炼钢历史告别。
曾经,盘踞在石景山的那几个大烟囱,随着首钢的停产外迁,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那些烟火味十足的首钢清晨,在张芸霖的记忆里也渐行渐远。
而在曹妃甸,首钢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首钢从“山”到“海”,有力带动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四
张芸霖和姥姥站在三号高炉72米高的玻璃观景台上向外看,首钢园的全新景观,让他们目眩神迷。
玻璃观景台是当下首钢园富有创意的工业旅游点,将是未来首都最炫酷的一处空中秀场。在这里,自高炉回望秀池、石景山,是“工业”与“自然”的隔空对话。
2010年首钢主厂区全面停产,工业遗存的去留问题逐渐受到关注。2013年,国家启动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工作,首钢老厂区进入首批试点名单。一年后,国务院出台政策,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的首钢老工业区获得政府土地和财税政策的扶持。对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利用,传承首钢工业风貌的开发思路也得以明确。首钢老厂区定位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 2018年1月,首钢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
如何在现有工业建筑遗存上进行保护性再开发和改造?
恰逢北京拿下了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而冬奥会唯一位于市区的雪上项目举办地,就在首钢园。
在巨型工业遗存里举办奥运会,并同时满足多种现代化需求,这在全世界是首例。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全新的机会。首钢园最终确定了九字改造方针: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
首钢三号高炉改造,就是其中典范。这个高炉有100多米高,临近冬奥组委办公楼和波光潋滟的秀池,是园区内当之无愧的“明星高炉”。留存的5座高炉中,三号高炉地理位置尤其优越,举目远眺,石景山的胜景一览无余。其紧邻的便是秀池(曾经用于炼铁的冷却水池),宛若山水相傍。
2018年11月,奔驰汽车举办发布会,那是三号高炉首秀,光彩照人。
此后,北京卫视跨年冰雪盛典、电竞北京2020、“景贤计划”全球发布会、2021年北京消费季主会场启动仪式.....都在这里举办。三号高炉一跃成为各项新品发布、品牌推广和高雅时尚活动的宠儿。
在群明湖畔,有一个空中步道,距地高14米,站在此处可举目远眺。紧挨着湖畔,就是首钢滑雪大跳台,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也因此得名“雪飞天”,是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比赛的场地。它记录了冬奥健儿们的飒爽身姿,也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滑雪大跳台又与相邻的四个冷却塔呼应——那个当初令许多老首钢人难以割舍的地方,如今已融入了新的血液:人文景致、工业情怀与生态之美相融一体。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感言:“双奥城,这是独一份。首钢大跳台是绿色转型,钢铁产业转型变成了体育产业。”
冬奥会这一强大IP的入驻,彻底扭转了人们对首钢老工业区的认知。冬奥组委办公园区、“四块冰”、首钢滑雪大跳台等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工业遗存注入了新魂,也积极推进了首钢园区的转型发展。例如,由首钢电厂主厂房改建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成为冬奥会官方接待饭店之一,依托冬奥机遇所活化的“体育+”业态,跻身当今首钢园内三大主要产业之一。
“后冬奥”时代的首钢园区交出的答卷中,还包括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落户园区,吸引256家企业入驻,聚集航天科工智能院、中国移动咪咕、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元宇宙前沿技术中心、光场公共技术平台等一批大中小企业、一批公共技术平台、一批创新型场景,给厚重的工业建筑注入了活力;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星光奖”等40余项大型活动在这里举办;超过100万人次参观首钢滑雪大跳台,2023年春节总入园人流量达20.6万人次——如今的新首钢已有商业、智能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
而首钢园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改造,也让游客感到激动、震撼,甚至雀跃。
矗立在三号高炉旁的首钢园区“Shang Brew香啤坊”艺术墙,是由百年首钢工人工作过的101件工具构成的纪念墙,墙上挂满原首钢工人们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包括电表、锤子、锯子等在内的劳动工具和零件。这家由工业元素集结起来、精心打造的啤酒坊,也在向百年首钢的铁色记忆致敬。
秀池的晾水池原本水深5米,如今水深被压缩到了1.2米,通过变废为宝的大胆创意,把下面的空间改造成地下车库和水下艺术展厅。其中,地下车库能容纳800多个车位,解决了工业遗存更新空间利用的问题。
水下环形艺术展厅外围的百年首钢功勋墙上,记录着那些光辉岁月和大事件,伸手触摸凹凸的字体,能够感受到首钢百年的沧桑与巨变。
精煤车间被设计改造成国家冬训中心,1号高炉将被打造成电竞体验馆等。同时,焦化厂附近一片区域,已被改造成了一个城市的纵向带状公园;西部永定河河畔的自然生态整治和石景山片区的生态治理,正在加速修复。
“虽然找不到记忆中喧嚣的首钢,但我看到了未来。”陪着姥姥乘坐三号高炉电梯徐徐下降,窗外白云飘悠,一片林立高楼,曾经用来装铁水的 “鱼雷罐车”,以及那些运矿石的皮带通廊、厂房、管线等宝贵的工业遗存项目,伴随着一个立体的新世界,在视线中缓缓“上升”,令张芸霖感慨不已。
凤凰涅槃。
曾几何时,凭栏远眺,是从石景山东麓的两座青石山到 “十里龙烟” 的钢铁之城所带来的视觉盛宴 ;侧耳聆听,是从林间山野的阵阵风声到 “钢铁丛林” 的机械合鸣所带来的听觉震撼 ;用心感受,是从人迹罕至的自然郊野到人口密集的 “工业圣地” 所带来的人间烟火。
一叶知春秋,一景见百年。如今,从钢铁生产基地到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从融合工业文化、冬奥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首都文化新地标到世界网红打卡地,首钢园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个独特节点,它既是北京工业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城市发展进程的记录者,更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1期
文:陈楫宝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