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依然温暖如春,稻浪翻腾。伴随着山兰稻喜获丰收,继2023 年举办首届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论坛之后,2024 年山兰稻作文化与产业研讨会在琼中举行,来自全国的农业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为山兰稻作发展“把脉问诊”。
山兰稻作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让稻米与琼州大地结下千年之缘。在各族群众长期的辛勤劳作中,弥足珍贵的山兰稻种植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耕作技术、“砍山兰”农具、山兰酒、山兰歌和山兰节等,共同构成了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汉书》“儋耳、珠厓郡……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的记载,呈现了海南最初的“禾稻”。贬谪崖州的唐代名臣李德裕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的诗句,描述了海南先民的农桑生活。苏东坡谪居海南期间,写下《和陶劝农六首》小序,记录下黎族刀耕火种获取粮食的艰辛。明代《正德琼台志》中出现了山兰的身影,其中记载,“稻,粳糯二种。粳为饭米,品著者有九:曰百箭……曰山禾。择久荒山种之,有数种,香者味佳。黎峒则火伐老树挑种,谓之刀耕火种” 。 古老的黎族民歌也唱道:“煮好山兰米,酿好山兰酒,邀来亲朋与好友,同庆好丰收。”
2017年,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地分布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湾岭镇、红毛镇、上安乡和吊罗山乡等10个乡镇。
如今,琼中从单家独户种植到订单式带动集体种植,从传统耕种到科学耕种,从单一农业链到打通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再到延伸产业链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古老的山兰稻生机焕发,香飘远方。
2021年6月,海南琼中县和平镇堑对村生机盎然的山兰稻田 李天平/摄
穿越千年的稻作
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山兰稻作文化系统,蕴含着海南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农耕智慧。
海南中部山区多丘陵、雨林,某种程度上讲并不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于是,勤劳智慧的海南先民便采用“砍山兰”的稻作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耕火种,在山林中孕育出了旱稻品种。“砍山兰”的具体步骤,大抵包括选地、破山、焚烧、围栏、点种、除草、守护和收获等过程。每到春天播种的季节,人们便分工合作,有的用尖尖的木棍在前面戳穴,有的则紧随其后点放稻种。秋季,人们手持原始的手捻刀,穿梭在金黄的稻穗间。除“砍山兰”外,山兰稻作技术还包括轮作和套种。在山兰种植中,有的地方实行轮作制度,第一年种早稻,第二年种番薯,第三年种木豆。有些地方也实行套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玉米套种番薯,六七月种玉米,间种番薯,较为普遍;二是山兰稻套种木豆、菽类等。同时,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砍山兰”过程中创制出了独特的农具,其中代表性的主要有铁钩刀、爬竿、点穴棒、手捻刀、叮咚板、山兰架等。
千百年来,海南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培育发展了山兰稻作这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砍山兰”种植方式就是黎族、苗族先民在向汉族学习刀耕火种的基础上,结合山兰稻种植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稻作智慧。“刀耕火种”又称“刀耕火耨”“火耨刀耕”,最初是由中原地区先民在“采集植物—火烧清理—驯化植被”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原始生产方式,主要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区就产生了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山兰稻种植的轮作套种技术,也是海南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习得的耕作方式。轮作、间作与套种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是由中原地区先民在农业耕作实践中探索出来,再传播到其他地区。山兰稻在种植过程中,通过旱稻、木豆、甘薯等多种作物间套种最大限度地增加地面覆盖和生物固氮,减少水土流失,并且可以在全年不同季节收获粮食,保证比较稳定的食品和蛋白质供应。这种技术在低人口密度、低外界投入、低商品率的时代,特别是在高温多雨的海南热带雨林区域较为适用。
山兰稻品种的改良,同样体现了海南各族同胞团结协作的精神。作为海南地区特有的珍贵地方旱稻品种,山兰稻具有独特的农艺特性和较强的抗旱特征。除抗旱性强外,它的特点还有大穗大粒和具有较高的糙米粗蛋白含量,有些种质还具有较好的蒸煮品质。虽然山兰稻株型不算优良,产量也不算高,在生产应用上价值有限,但作为稻作抗旱、优质育种的原始亲本材料,仍然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通过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如今已逐步实现了山兰稻作品种的改良以及种植从“山上”到“山下”的转变,扩大了种植推广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突破了传统山兰稻只能在山地种植的地域瓶颈。
山兰不止山兰稻
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粮,山兰稻与当地黎、苗等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三月三”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饭桌上的美食佳肴也大多有着山兰的味道。在长期的生产、加工和食用过程中,山兰稻已完全融入各族群众的饮食、节庆、服饰、歌舞等各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山兰民俗文化。
一碗山兰饭,一杯山兰酒,黎家处处山兰香。由山兰稻酿造的山兰酒醇厚芳香,被誉为“黎家美酒”。每逢客人临门或节庆,热情的黎族群众便以自家酿制的山兰酒待客,还与客人边喝酒边对唱民歌。山兰酒清醇可口、味美甘甜,还有补气养颜和滋阴补阳的功效。近年来,海南本地企业引进现代化酿造技术,在山兰酒的基础上生产出“山兰玉液”,多次荣获国内外奖项。
在长期的山兰稻种植过程中,还产生了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民歌。过去,农民在山上耕作时,就常常会唱起《砍山兰歌》。这首民歌记录了一年四季每个月份所从事的生产生活内容,反映了黎族人的辛勤劳作和喜获丰收的心情。
山兰节原是海南黎族和苗族庆祝山兰稻丰收的传统节日,最初流行于昌化江中游一带,如今东方市江边乡的7 个村寨也还保留着过山兰节的传统习俗。节日里,各家各户杀猪宰牛、舂糯米糍粑,人们一起吃山兰饭、喝山兰酒,荡秋千、对歌,共同祈祷来年大丰收。
2023年12月,海南琼中县和平中心小学学生表演舞蹈节目《山兰熟了》 李天平/摄
作为山兰旱稻的丰产地,近年来,每到收获季节,白沙黎族自治县都会举办隆重的“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山脚下,成片即将收割的山兰稻田铺展在绿水青山间,各族同胞喜迎游客,一起欢庆丰收。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参与式原生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加强山兰稻的科技攻关改良,大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琼中等地着力推进山兰稻品种的改良,推广农业机械化,形成以山兰稻为主体的复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等力量加强对山兰稻品种的改良研究,推动山兰红、山兰糯、山兰香、山兰黑糯等品种不断培优。200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成功选育出一种比传统山兰稻品质更优良的糯稻“海丰糯1号”,亩产大幅度提升。2022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科研人员将海南山兰稻与泰国香稻配置杂交,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且优质、高产、抗逆的“南香丝禾”“南香黑糯”等新品种。同时,积极利用山坡地和旱地大力推广节水型和现代机械种植,在山兰稻种植地里间种和套种木薯、番薯、玉米、香蕉、绿橙、高山蔬菜、南药等作物,形成了以山兰稻为主体的复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琼中县以山兰稻为抓手,按照“农旅结合、以旅兴农”的思路,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农旅融合,深度推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得益彰。大力发展“一村一景一特色”,打造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精品项目,成功举办2021琼中县和平镇山兰稻乡村音乐节,创建旅游打卡胜地。白沙黎族自治县推动农产品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加快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与时俱进的海南山兰稻作文化系统发展将重点聚焦品种的培育与开发。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山兰稻的育种与优化,在旱地、水田大面积推广种植山兰稻新品种,着力推广现代化农业机械,提高农业耕作效率。目前,琼中县正式建立上安乡南万村山兰稻社区种子库,标志着山兰稻作文化系统朝着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稻之道,谷飘香。一株山兰稻,穿越古今岁月,书写了一部各民族共建共享的海南农耕文化史,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1期
文:陈志国 本刊记者 刘雅
作者陈志国为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副教授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