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将白玉龙钮“如来大宝法王之印”、《普度明太祖长卷图》赐予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五世活佛却贝桑布,并封其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命他“领天下释教”,并赐印、诰及金、银、袈裟、器皿等大量物品。由于封号中的“如来”二字,对应藏语译音为“得银协巴”,因此“得银协巴”便成为对五世活佛却贝桑布的常用称呼。
这枚“如来大宝法王之印”边长12.8厘米、高8.3厘米,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印为白玉琢造,双龙钮,印文字体为九叠篆体,刻有“如来大宝法王之印”八字。其玉质洁白,晶莹细腻,雕刻的双龙栩栩如生,为玉印之精品。
“大宝法王”这一封号最早源于元代,元朝帝师八思巴被晋封为“大宝法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受此封号的藏传佛教高僧。永乐年间明成祖将此封号赐予得银协巴,足见对这位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活佛的重视。此后,“大宝法王”封号便一直被历辈噶玛巴承袭。
“如来大宝法王之印”侧面
《普度明太祖长卷图》则记录了得银协巴在南京灵谷寺举行普度大斋法会,为去世的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荐福超度的场景。这幅长卷图采用绢本设色彩绘,长4968厘米、宽66 厘米,又称《噶玛巴为明太祖荐福图》《普度大斋连环长卷》,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得银协巴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出生于今西藏工布江达。4岁时,父母带他拜见了噶玛噶举派红帽系二世活佛喀觉旺波。喀觉旺波认定得银协巴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若必多吉的转世灵童,并开始教他学习藏文和各种典籍。得银协巴7岁出家受沙弥戒,取法名却贝桑布。由于天资聪慧,再加上学习十分刻苦,他很快便在大小五明以及显密教法上达到很高造诣。19岁受比丘戒后,严守戒律、乐善好施的得银协巴一边勤于修行一边讲经说法。在当时的西藏,得银协巴享有盛名,因而受到朝廷的重视。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为进一步密切与西藏地方政教势力的关系,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辖,遂以为明太祖朱元璋夫妇荐福为名,派遣宦官侯显、僧人智光等携带礼品和诏书专程赴藏,召请在西藏地区声望高、影响力大的得银协巴前往南京。明成祖在迎请他进京的诏书中这样写道:
“尚师卿(指得银协巴)通达如来深奥教法,使西方一切有情均沾利益,一切生灵均皈依敬奉,犹如世尊现身世间。若尚师未得方便智慧功德之殊胜成就,焉能为一切群生作如是之广大利益?朕往日居北方时,即闻尚师令名,亟思一晤。……卿以修得佛法甚深成就故,与佛心无二,望秉此慈心,来此中土以弘扬世尊教法;朕当轸念邦国利乐,依从往日心愿,随奉尚师。尚师务必莅临。先帝安邦经国于中土,于世尊教法,先前即怀敬信。……愿尚师以慈悯喜乐为怀,尽速前来为要。”
当侯显等人来到西藏时,得银协巴正在噶玛、类乌齐等地传法,同时调解纠纷、安抚民心,深得信众欢迎。得知皇帝遣臣已到楚布寺,他便赶回迎接圣旨。派人率先赴京向皇帝献上佛像等物谢恩后,自己于永乐三年(1405年)从楚布寺启程,于第二年12月抵达南京。
得银协巴到达南京后,受到朝廷的隆重接待和民众的欢迎。其间,他设坛讲经说法,还在宫中为皇帝以及大臣们灌顶。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初五,他奉命在南京城外灵谷寺建普度大斋,资福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法事活动进行了14天。据传,此次荐福活动非常圆满,明成祖十分高兴,便命令画工将其场景详细描绘下来,共计49幅,形成近50米的《普度明太祖长卷图》。其内容按照时间顺序,逐日描绘荐福时出现的各种祥瑞景象,或彩云缭绕、豪光映照,或罗汉、仙人降临。此外,长卷另含当时明成祖赐封得银协巴及其前往五台山后灵谷寺再现种种瑞相情景,并附22段图注,由汉文、回回文、畏兀儿文、藏文与蒙古文5种文字写成。整幅长卷画面结构严谨、笔触细腻,人物、景物描绘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大型、最完整的绘画精品,也是明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普度明太祖长卷图》局部
永乐六年(1408年),得银协巴向明成祖提出辞归,并于两年多后回到楚布寺。他广收门徒,游方教化,凭借高超的学问和皇帝赐予的“大宝法王”封号,进一步扩大了噶玛噶举派的影响力。可惜的是,他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圆寂,年仅32岁。
《普度明太祖长卷图》被得银协巴带回西藏后,一直收藏在噶玛噶举派的主寺——楚布寺。上世纪60年代,这件旷世之宝被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收藏。直至上世纪末,西藏博物馆建成开放,《普度明太祖长卷图》以及明成祖赏赐给得银协巴的金刚黑帽、玉印、永乐版贝叶经和宗教法器等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并公开展出。2014年,在西藏博物馆举行的“观众最喜爱的文物”评选活动中,《普度明太祖长卷图》获此殊荣。
得银协巴短暂的一生,有一年半时间是在内地度过的,他也是明朝历史上与皇帝接触时间较长的一位藏传佛教首领。在他之后,明成祖还先后迎请了萨迦派的昆泽思巴和格鲁派的释迦也失进京,分别封他们为“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法王”。
得银协巴的进京觐见,对于明朝中央政府施行“多封众建”政策、促进西藏地方的发展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朝廷和受封的藏传佛教首领之间的频繁往来,则进一步促进了汉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大团结。
文:王辰
作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张丽
作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六级职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4期
责编:张昀竹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