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人民大会堂:与民同行 芳华永驻
发布日期:2024-07-23

      “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够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使党的领导人能够和群众一起共商国家大事。”这是毛泽东主席1945年在中共七大会议上,面对延安杨家岭大礼堂摆着木条长椅、无电灯的简陋会场许下的心愿。

      14年之后,毛主席当年的夙愿终于成为现实——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矗立起了一座被列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首、坐西朝东的雄伟建筑,这就是在中国人民心中拥有特殊地位、享有“共和国殿堂”美誉的人民大会堂。

      作为新中国建筑的经典之作、中国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集壮丽恢宏与艺术典雅于一身,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的地点,也是其常委会的工作场所。人民大会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象征,见证了中国民主演进的非凡历史,记录了新中国崛起与腾飞的铿锵足迹,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中国发展的奇迹。

VCG41528780592.jpg

人民大会堂外景


伟人夙愿 举国之力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百废待兴。1953年,党中央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大地到处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北京城的改建问题时,明确提出要在北京建万人大礼堂的设想。同年7月,为筹建万人大礼堂,北京市规划局派人专门去苏联莫斯科考察;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北京建造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筑”,展现1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

      随着中央一声令下,建设万人大礼堂的一系列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大礼堂选址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按照建筑规划,这里的一些机关单位和居民都要搬离。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都依依不舍,可是当得知国家是为全国人民建造这样一座神圣的建筑,他们很快就义无反顾地舍小家为大家,仅用1个月时间便顺利完成搬迁。

      选址与拆迁的同时,建筑方案的设计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全国各地知名建筑师经选拔之后集中在北京,共同参与方案的设计工作。为此,还特意组成了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担任组长的专家小组。

      经过一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各设计单位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这些方案特色鲜明、风格多样,中、西式兼备。

      1958年10月14日,综合多方意见后,周恩来总理连夜召开总体规划会议,最终选定北京市规划局提交的方案作为执行方案。按照这份方案,大会堂最终将达到17.18万平方米的巨大规模,整个平面呈山字形,由万人大礼堂、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组成。其中,万人大礼堂宽78米、纵深60米,呈椭圆形;宴会大厅东西宽102米、南北纵深78米,可容纳5000人。整座建筑共有100多个大厅和会议室,完全可以满足人民代表在这里出席会议、参加活动的参政议政需求。

      1958年10月28日,大会堂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开工那天,距国庆十周年不足一年时间。当时,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向全国各地人民委员会发出邀请,齐心协力共建大会堂。自邀请发出之日起,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就陆续加入到大会堂建设的队伍中来。为了给大会堂的建设出一份力,全国各地把建设需要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20多支青年突击队齐聚北京,攻坚克难;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居民每逢闲暇时间,也都积极地投入到大会堂的建设中来……

      从现藏于北京市档案馆的《国庆工程竣工材料调查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大会堂的建设,实际用时仅272天,工程造价1.01亿多元。这个成果充分体现了当时6.6亿中国人的决心和意志,也凝结着所有建设者的智慧和全国人民的心血。

      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建成并正式启用。很快,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这座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人民权力的神圣殿堂,从此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彰显着中国的大国威仪,为世界瞩目。


中国形象 艺术殿堂

      人民的大会堂,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形象?这是摆在建设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修建一座可容纳万人参加会议的大会堂不难,可要在如此大规模建筑中,从建筑风格到内饰纹样都能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又将民族特色、艺术风格与建筑功能融于一体,这在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但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挑战。

      人民大会堂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总建筑面积达17多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城楼的最高点还高出10米有余。人民大会堂正门,面对着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象征着这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奉献牺牲、共同奋斗的结果。

      人民大会堂南侧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北侧紧临长安街,主体建筑四周耸立着134根高25米、直径2米的巨型廊柱,创造出1:12.5的崭新柱式比。柱头与柱基上均雕刻着颇具民族 特色的卷草花纹,于庄严肃穆中增添了古朴大气的中国韵味。建筑用色上,人民大会堂采用黄绿琉璃檐头、淡黄色墙面,与天安门城楼的黄瓦红墙交相辉映。

      最受瞩目的大礼堂,则位于整座建筑的中部。由东门走近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83米的3组台阶和12根大理石门柱,庄严感油然而生。

      “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这是著名作家冰心眼中的人民大会堂,也是很多人对人民大会堂的直观印象。

      建筑是外观,文化是灵魂。当年,在大会堂外部施工开始后,内部装饰设计也在同步进行。以著名工艺美术家奚小彭为组长的装饰设计组,选用了红、金为主的色调,并加入敦煌文化的元素。红金的色调、敦煌文化,都是繁盛的汉唐文明的代表,展示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自由宏阔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敦煌学泰斗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当时只有27岁,也是大会堂装饰设计组成员。在为大会堂装饰设计绘制图纸时,她结合其特殊地位、主体结构功能,科学地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元素有机融入装饰设计中,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从建立以来,大会堂还收藏了许多件艺术作品,堪称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经典作品,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殿堂。

      人民大会堂迎宾厅,是中央领导接见外宾并合影留念的重要地点。建成之初,党中央就决定在这里悬挂一幅最具新中国气派、最能展示新中国气象的精品画作——《沁园春·雪》。这首由毛泽东主席创作的著名诗词,视野宏阔、境界深远,既写景写实,又谈史论今,展现出豪迈的情怀和坚定的理想。同时,与毛主席气壮山河的诗词一样,由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和关山月共同创作的这幅画作同样气势磅礴,约9米宽、6.5米高的画幅,相当于半个羽毛球场大小。

      创作此画时,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郭沫若提出画中应体现日出东方的景象,寓意中国如朝阳般光耀四方。两位画家按照设计方案,运用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画面构成,画中既有奔腾的长江黄河,又有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还有珠穆朗玛峰的雪山,不仅画出了大江南北、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也完美地寓意着新中国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

      画作完成后,周恩来总理请毛主席为这幅画题名,毛主席思考再三后题写多遍,最后慎重选出“江山如此多娇”6个字。艺术家们将这6个字放大后,放到了整个画作的左上方。江山如此多娇,这幅“既有政治意义,又有观赏价值”的宏篇巨制,反映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传递了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由此成为人民大会堂代表性的经典艺术作品。

      人民大会堂不只是中华艺术宝库,更如一个浓缩的“中国”。在这里,中国版图上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都有以各自名字命名的厅室,厅内的装饰和壁画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北京厅的《长城秋色》、湖南厅的《毛泽东与各民族人民在一起》、辽宁厅的《虎啸雄风图》、新疆厅的《天山风光》、山东厅的《红色沂蒙》、陕西厅的《延安颂》、内蒙古厅的《草原传奇》、甘肃厅的《嘉峪雄关》、西藏厅的《扎西德勒图——欢乐的藏历年》《珠峰叠彩》,等等。这些艺术精湛的作品,无不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风貌,诠释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1999年,人民大会堂荣获“20世纪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奖”。

20230312933635ta.jpg

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新社供图


人民象征 历史见证

      建设伊始,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就深深打上了“人民”的烙印,从皇城根下居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搬迁,到各方面各单位集思广益设计方案,又到全国各地工人赶赴北京热火朝天投入建设,再到各族优秀艺术家创作的一幅幅艺术作品,“人民”二字可谓实至名归。

      1959年9月9日凌晨,一直牵挂着大会堂建设进度的毛泽东主席来到了建设现场。陪同的副总指挥万里提出请毛主席为其命名,毛主席思考了片刻,随即说道:“我看,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就这样,沉甸甸的“人民”二字,不仅体现了大会堂作为我国政治和外交活动场所的特殊地位,也反映了其作为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象征意义。

      毛主席穿过宴会厅,来到万人大礼堂,看到中心顶部的天花板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设计师在大礼堂中心的顶棚正中设计了一枚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在其周围环绕500盏满天星灯,并配上一环大于一环的三层水波式暗灯槽,彼此相映生辉,灯光打开犹如绽放璀璨光芒的满天星斗。

      顶棚正中那枚璀璨的五角红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周围环绕的点点星光象征永远跟着党向前进的各族人民。这一设计方案,源于周恩来总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灵感。他认为,人站在地上仰望星空,并不觉得天有多高;人站在海边,也不感到海有多远。这一景象正是对水连天、天连水环境的描写,于是他提出在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从而冲淡生硬、庞大的印象。最终,万人大礼堂采用了“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穹顶设计,彰显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中华传统建筑思想。

      万人大礼堂设有1万个座位,呈扇形分布,座椅分别分布于大会堂的三层,层层向上,每个座位上装有小喇叭,确保每位代表都能看清楚台上的场景,听清楚台上的声音。同时,大礼堂内还装有世界最大的电子表决系统、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计票箱以及中国最先进的简报信息化处理系统,以便代表们更好地履行职责。60多年来,从鼓掌、举手、无记名投票到电子表决,人大表决方式不断演进、变迁,见证着中国民主法治的历史进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有力体现。

      1960年3月30日,来自祖国各地的1063名全国人大代表汇聚到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行使人民的权利。从此,作为全国“两会”、党代会的主会场,人民大会堂触摸着时代的脉搏,其命运始终与党和国家紧密相连,成为我国举行各种大型政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无数瞬间,都被人民大会堂记录下来,让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在心,令全世界高度关注。

      60多年来,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众多重大内政、外交事件,见证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见证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幕幕:从建设大会堂的决策过程到建筑奇迹般的落成,从尼克松访华到奥运会盛宴,从“总设计师”邓小平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交锋到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到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取得全面胜利的庄严宣告,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毛泽东主席对大会堂的高度关注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9年9月29日,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仪式,将“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以及“友谊勋章”等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和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铭记着不可磨灭功勋、见证着历久弥新情谊、饱含着国之赤子情怀的一枚枚勋章奖章,在璀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诉说着中华民族从风雨如磐到走向繁荣富强,从积贫积弱到迈向伟大复兴的非凡历史。

      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时间,见证又一个伟大时刻。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在受到表彰的29名功勋模范党员中,其中就有8名少数民族代表来自宁夏、新疆、内蒙古、青海、云南、西藏、广西、吉林等地。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还是这一年的9月,欢快热烈的歌舞《各族儿女心向党》在人民大会堂拉开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的帷幕。演出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包括演职人员代表、56个民族的优秀基层党员代表等。晚会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生动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丰富内涵,生动描绘出各族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充分反映出中华儿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不移跟党走、昂扬奋进新征程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气概。

      “大家要坚定自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2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时提出殷切希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优良传统,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JI4A9810.jpg

2024年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走出北京人民大会堂 王孺杰/摄

      人民大会堂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商议国家大事的红色地标、文化符号、国家形象,记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记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今年是人民大会堂建成65周年。作为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建筑,自建成以来,人民大会堂始终汇聚着14亿多中国人民的心声,“人民”也始终是响彻在这里的关键词、高频词。某种程度上,通过人民大会堂传递出的声音,让世界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百年大党的“人民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

      人民大会堂,以人民为名,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铭刻着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历史坐标,见证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出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各民族共享的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这座共和国殿堂始终与人民同行,芳华永驻。

      部分素材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总台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6期

文:中国新闻社记者 张朔 本刊记者 张红彬

责编:王怡凡 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贺吉润(实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