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之江同心共奋进 “浙”里石榴别样红——浙江省宁波市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侧记
发布日期:2024-09-30

      宁波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全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6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万人、流动人口57.2万人,55个民族的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近年来,宁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为目标,凝聚多方力量、加强创新引领,着力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全面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改__宁波市鄞州区东南小学举行“小小石榴籽_拳拳中国心”国庆节活动.jpg

宁波市鄞州区东南小学举行“小小石榴籽 拳拳中国心”国庆节活动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组织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在全省率先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出台《推进宁波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

      健全完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和新疆籍人员服务管理协调小组,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发挥市人大、市政协监督职能,会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强化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民族工作网络作用。

      坚持围绕中心、夯实基础、服务大局,深入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目前全市10个区县(市)已形成分类指导、分级培育、体系规范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体系。


突出思想引领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切入点,选择浙东运河、河姆渡、宁波精神等具有宁波文化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和形象符号,以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和丰工人运动纪念馆、张人亚党章学堂等“红色地标”为载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宁波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用原创史诗音乐剧、微党课等听得懂、易接受的载体和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年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40万余人次,展现出各族群众融入宁波、“与宁波共成长”的良好氛围。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党课《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等极富感染力,在系列宣讲中获得良好反响。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这个关键,着力在宁波市镇安小学、鄞州区东南小学、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余姚市陆埠第二小学、宁海县梅林街道第二小学等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中华经典诵读、讲解、书写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品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抒发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切实把民族团结的种子入脑入心。

各族学生参加宁海县前童镇第三届“七夕”文化节活动.jpg

宁海县前童镇举办第三届“七夕”文化节活动


聚焦精品工程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特色品牌

      以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目标,构建结构合理的创建培育梯队,抓点又抓面,持续培育和选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典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2020年,北仑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宁波爱音美电声科技有限公司、鄞州区中河街道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目前,宁波市已有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1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数量在浙江省设区市占首位,另有53家省级、52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培育单位。

      以“一地一品”作为推进主抓手,在城市民族工作创新上求突破。北仑区米娜工作室发起的“幸福石榴籽”——文化润疆“五观”教育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探索构建以“家庭成长、学校提质、企业体验、农村实践、社区服务”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促进健康成长协同机制,破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融入难”的问题,获评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指导北仑区在流动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四微”(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工作法基础上,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2021年3月,北仑基层民族标准化试点项目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第七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为全国民族工作领域首个标准试点项目)。

象山县第十六届民族和睦邻里节.jpg

象山县举办第十六届和睦邻里节


促进融合互动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对来甬各族群众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在就业落户、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落实均等化同城待遇。在学校推广“米娜工作室”经验做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在企业着力促进各族员工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在社区依托“民族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打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目前,全市已打造互嵌共融示范社区100多家。

      实施民族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护航工程,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健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协调机制。率先将民族事务纳入“首问负责即问即办”和“问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体系,帮助各族群众解决身边的疑难事、烦心事、揪心事。

      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在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矛盾纠纷,切实做到“法治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人性化维权”。

      根据省、市数字化改革的统一部署,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全省首个民族工作数字化应用项目“浙里民族团结石榴红”于2022年5月在北仑区正式上线运行,推进智慧服务、整体智治。


推进共同富裕 夯实各民族共富共享物质基础

      巩固深化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完善基层“1+5”服务体系,即:构建一个以基层党组织为龙头,社区、企业、学校为依托,民族社团组织为桥梁纽带的民族工作机制,建立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公共服务、社团管理等五大体系,培育了“56小花欢乐吧”“老潘工作室”等一批服务品牌。

      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以“科技加码”助推农户增益增收,以“品牌加持”扩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注重打造运用市场化规律和现代化技术媒介的共富创业平台,重点扶持了余姚“邮掌柜”、咸创“56+”等创业平台建设,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余姚“邮掌柜”电商平台已帮助各族群众销售农产品2000多万元。持续开展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升级版,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乡村振兴,为各族群众脱贫攻坚、共同富裕贡献了力量。

      积极动员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民族情怀的企业和企业家广泛参与,主动吸纳各族员工就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宁波爱音美电声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奥博尔电器有限公司等一批通过吸纳各族员工就业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致富的双赢案例,实现了员工成长共生、企业价值共生、城市归属共生。


文: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