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自2023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呼和浩特市委第一时间制定出台《关于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的工作方案》及其责任清单,一体推进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坚持“首善之地”标准,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梁八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健全督导考核系统化推进机制
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明确各领域各部门职能定位,发挥职责作用。
制定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市委办公室、市纪委监委、市委统战部依据承担贯彻主线工作的职能任务,建立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协调联动机制,构建统筹部署、日常指导、督促推进、考核问效、追责问责的全链条贯通闭环工作体系,做到点对点反馈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向主线发力。
完善“一条线”整改机制。优化升级“1+9”监督贯通平台,在“问题类型”中增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情况”一栏,为各类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提供技术支撑,以强有力地监督为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保驾护航,按期整改率达100%。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年度重点考核任务,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点事项,绩效考核中单独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分类精准对考核单位进行评价。
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落实机制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织密织牢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打造“央地合作”呼和浩特模式。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首家“央”字头院校资源下沉边疆民族地区的“院地合作”“央地协同”的新模式。双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干部教育培训班,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共同打造特色课程、培养师资、加强基地建设和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教育培训质效。
健全北疆文化研究阐释传播推广、创作生产、支撑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呼和浩特市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工作方案、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管理办法、重大题材文艺精品创作规划等,匹配专项资金2000万元,挂牌成立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开展重点文艺精品创作行动,打造舞蹈诗剧《敕勒川》、舞剧《千年青城》、现代戏《大漠春归》、广播剧《历史的回响》、长篇报告文学《青城蝶变》、长篇小说《守望者》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推出《北疆枢纽 呼和浩特》8集文化产品,深度解读城市内涵;编印出版《北疆文化 青城文脉》《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等系列品牌图书;《昭君》《如见》等剧目在全国巡演,舞蹈诗剧《敕勒川》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青城有爱”“青城有礼”品牌系列活动6000余场次。创新传播方式渠道,打造体现时代性、大众化的融媒体产品,《这就是我生活的呼和浩特》《历史的遇见》《见未来》系列主题公益宣传片选取城市生活点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首府高质量发展3个主题,挖掘展示贴近各族群众的真实场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播放量超9000万次。
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机制。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民委等6家单位联合制定《呼和浩特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对革命历史纪念、科研教育文博、旅游景区景点等6个类型的28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进行动态管理。目前,各基地通过场馆展示、线上探馆、多馆联动、集章打卡等方式,面向各族群众进行700余万人次宣传。
健全审查清理法治化保障机制
不断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一步提高首府治理效能。
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核、备案审查工作机制。制发《呼和浩特市政府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规定》《行政规范性文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指南》,按照增进共同性标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核条件和备案审查重要内容,从源头上确保各项法规和政策举措向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发力。
健全“实时清理、动态调整”的清理工作机制。全面优质高效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及时修订、废止不符合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健全完善基层联系点立法制度。确定市物业协会、新城区锡林北路司法所等6个政府立法工作联系点,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于地方立法的全过程各方面。依托呼和浩特市前期以法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首次成功承办国家民委推进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健全多元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机制
守好边疆安全稳定底线,健全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等全链条工作体系。
健全统一战线风险隐患联动排查预警处置机制。建立由统战、宣传、网信、公安等9家相关部门组成的统一战线风险隐患联动排查预警处置联席会议制度,依托多部门联动强化风险监测分析和重点领域风险跟踪研判,加强风险隐患的源头管控。
建立加强改进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制。畅通宣传、网信、公安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渠道,强化舆情前置研判意识,联合开展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联动处置实战化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多心合一”的群众诉求综合服务机制,建成1388家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深化拓展“枫桥经验”呼和浩特实践,形成“四聚集”化解家庭婚姻工作法、诉源治理“12345”赛罕模式等经验,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统战部 呼和浩特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