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三年(629年),一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行至高昌城,高昌王麹文泰热情相迎,与他结为兄弟,约定待求法归来,再回到此地弘法,并遣派4个沙弥、赠送大量物资、修书24封助他通关前行。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启程东归,欲前往高昌践约,听闻麹文泰已因病去世,无奈作罢。《大唐西域记》成书后,玄奘还不忘将其赠与麹文泰在长安的后裔。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40多公里的二堡乡,总面积约198万平方米,是新疆现存古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可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其中外城周长约5400米,城外附设马面、瓮城等军事防御设施。位于外城正中的内城周长约3600米,而宫城处于整个城址的最北部。因其城址现存布局与唐长安城相似,故有“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之美誉。
高昌故城全景
一般认为,高昌故城经历了一个由军事据点到城市的发展过程,沿用时间长达1400余年。“高昌”是吐鲁番的古称之一,取“地势高敞、人庶昌盛”之意。作为控扼西域的咽喉门户,高昌地广土肥,适于屯田,自西汉以来便是历代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重点。
高昌故城局部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元帝命人在今高昌故城一带屯田戍守,最终形成屯集兵马的军事据点“高昌壁”。西汉末年,高昌壁成为掌管西域屯田事务最高长官的戊己校尉治所。东汉延光二年(123年),班勇被任命为西域长史,屯驻高昌壁东约20公里的柳中城(今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高昌壁作为柳中附城,承担伺察敌情、保护主城的任务,后更名为“高昌垒”,隶属于敦煌郡。魏晋时期,河西、关中等地汉族士民辗转迁徙到高昌地区,形成索、张、马、汜、阚、麹等高姓大族。
人口迁入与屯戍区域的扩大,推动了高昌当地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政权在该地设高昌郡,作为郡治所在的高昌终于完成了由壁垒向城市的蜕变,不仅兴建了外城,城内还出现了佛寺、祆祠等宗教性建筑。自此至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政权残部进占高昌,并于次年自号“大凉王”,中经前秦、后凉、段氏北凉、西凉等政权,高昌一直是凉州或沙州下辖的郡县。
从460年至640年,高昌王国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历阚、张、马、麹诸氏,广泛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先进文化,尤其是经过麹氏近140年的经营,一跃为当时西域最强盛的地方政权,其辖域面积最大时“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向东已与敦煌相接。此时,作为王城的高昌城,也成了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交通枢纽,新修了内城,城内设有王宫、里坊,宗教建筑数量远超前代。初略统计,麹氏高昌时期光佛寺就兴建了200余所,其中高昌城内就占一半。
唐王朝平定高昌后,改其地为西州。此时的高昌城里坊增多,市场繁荣,佛寺大多改名,道观也开始出现。唐咸通七年(866年),回鹘大酋仆固俊于北庭建立高昌回鹘政权,并于次年攻占高昌,定高昌城为王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故城遗迹大多属于这一时期。该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建和改建了众多摩尼教寺院,藏传佛教寺院也开始出现。此后,高昌城又见证了西辽、蒙古汗国、元察合台汗国相继兴起等历史事件,直到在14世纪末的战火中沦为荒城。
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地,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高昌故城便是明证。这座源于军事需要又毁于战火,有过郡城、王城、州城等称谓的古城,在明代初期路经此地的外交家陈诚眼里便已是“梵宫零落留金像,神道荒凉卧石碑”的光景。但我们仍可以从典籍中窥见当时高昌城的风貌,比如《梁书》说高昌“其地高燥,筑土为城,架木为屋,土覆其上”;《隋书》言当时高昌城“周回一千八百四十步,于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宋史》记载北宋时出访高昌回鹘的王延德见到城内“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对于唐朝皇帝颁发的御札诏敕甚至还专门建楼珍藏。
高昌故城以及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遗存,特别是文书内容,除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中国中古史和中西交流史研究外,更使故城浮现出行人如织、梵呗不绝的画面,让昔日的寺院、民居等遗迹突然热闹起来,使“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大同而小异”等文献记载落至细处。兹举一例,高昌故城外城现有9个城门,传世文献未记其名,但在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出文书中,城门名却赫然在焉。有学者援引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曹魏邺城、前凉姑臧城的城门名字,将文书中的城门名与城门遗址相对应,尽管少数结果有出入,但均认为“青阳”“玄德”等城门名是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物,反映了中原建筑文化对高昌城的深刻影响。
总体而言,考虑到高昌城的形制布局、历史地位以及中原和西域各民族水乳交融、兼收并蓄的文化风貌,将其称为西域的“小长安”恐不为过。
高昌故城内城西墙上佛寺遗迹
虽经岁月磨洗,高昌故城仍以其宏伟规模和完整程度成为中国城市营建史上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新疆历史文化及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鉴于此,高昌故城先是在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侯知军
作者单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