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北京五四大街上,绿树成荫,游人如织。蓝天白云下,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近代建筑傲然矗立,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校部、一院(文科)和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楼体呈工字形,地上4层、地下1层;东西面阔100米,主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翼楼南北各长34.34米,总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作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北大红楼有着辉煌的红色历史,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多项之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最早在此举起、最早一批建党英才在此培育成长、中国大学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此开讲、中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此建立,等等。
1961年,北大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依托北大红楼,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建立;2014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合并为北京鲁迅博物馆;2021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北大红楼同建党紧密相关,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2021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同志参观北大红楼、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并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强调北大红楼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北大红楼铭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所蕴含的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北大红楼一瞥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成为引领中国青年的一面旗帜。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邀请了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校任教。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都曾在北大红楼教学和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观众来到 “北大红楼”参观
新文化运动期间,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刊物、一批进步文化社团得以创办和组建。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大红楼创办《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办刊宗旨,与《新青年》杂志同向发力。同年10月,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人的直接指导与帮助下,北大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新潮社在北大红楼成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1919年1月,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月刊面世,与《新青年》相互呼应,在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伦理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年5月至6月,仅陈独秀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随感录》33篇,推动新文化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每周评论》《新潮》与《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互为补充、协同作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斗志,促进新文化运动不断走向深入。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北大红楼作为这一运动的策源地,见证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历史时刻。
观众来到 “北大红楼”参观
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1919年5月3日晚,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大爱国学生聚在红楼,彻夜未眠,起草了《北京全体学界通告》,用白床单、竹竿等赶制了大大小小的游行旗帜。4日,学生们从民主广场集结出发,在全国率先喊响“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此后,陆续爆发的多次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均与北大红楼有密切关系。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北大红楼内复原了五四运动前夜的场景,一张写有“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字样的标语铺展在长条桌上,上面摆着铁皮喇叭、水壶、笔墨纸砚等。砚台轻压着一份《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其中一句“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于今读来,依旧令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它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五四运动见证地的北大红楼,是五四精神的发源地,它见证了中国青年的觉醒和奋斗。五四运动如一道光,照亮了黑暗中国前进的方向;如一声惊雷,震醒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如一团火,点燃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熊熊火炬。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国人觉醒了,他们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在中国大地上首次举起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旗帜,为创建党和形成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不可替代的伟大贡献。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李大钊连续发表重要文章,深刻揭示一战胜利、十月革命爆发的本质原因,深情呼唤新纪元,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李大钊任学校图书馆主任。次年,撰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经典作品,开始向中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0年,李大钊率先在北大红楼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及“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讲座。同年3月,他与邓中夏等人多次商议后,在北大红楼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培养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随后,研究会组织开展了纪念马克思诞辰一百零四周年、支援唐山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等活动。在李大钊等人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很快从北大红楼传遍全中国,北大红楼也成为了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场所。
中共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
北大红楼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孕育革命思想之地,以及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1920年4 月,李大钊在北大红楼接待了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一行,并与其充分讨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此后,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前往上海,与陈独秀就建立中国共产党进行多次商谈。同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随后,北京共产党小组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由李大钊任书记。北京支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北方地区的工人运动,开展建党、建团活动,并派专人到济南、郑州、天津、唐山等地帮助建立革命组织,起到了北方发起组的作用,推动建党事业更上一层楼。
中共一大前的50多名党员中,大部分都在北大红楼工作或学习过,曾得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直接或间接的教导。青年毛泽东于1918至1920年间两次来京,都曾在北大红楼活动。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阅览室担任助理员时,不仅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时常向李大钊请教,还加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正是这段工作和学习经历,使毛泽东的思想得到迅速成长,回到湖南后很快创办了《湘江评论》。对此,他曾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思想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京期间,他进一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阅读到了对他影响极深刻的《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36年,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曾对斯诺这样说。
越来越多的观众来到 “北大红楼”参观
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象征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过程中,一大批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始终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奋斗在一起。而北大红楼就成为了各民族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革命者的摇篮。
作为首位蒙古族中共党员,荣耀先就是在北大红楼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旧址之一的蒙藏学校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坚定投身革命活动。1918年,蒙古族等各族青年远赴北京蒙藏学校学习,深受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五四运动期间,作为蒙藏学校学生会代表,荣耀先等率领学生们参加了五四反帝爱国游行活动。
1921年,荣耀先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参与李大钊组织的活动,并在其指导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荣耀先回到家乡绥远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动员吉雅泰、李裕智、云泽(乌兰夫)、多松年等30多名蒙古族进步青年赴北京蒙藏学校学习。同年冬天,李大钊、邓中夏、韩麟符、刘伯庄等先后到蒙藏学校,向各族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促进这些学生迅速成长起来,乌兰夫、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李裕智、多松年、孟纯等一批从绥远地区来的蒙古族青年纷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李裕智、多松年、孟纯、王秉璋、佛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共北方党组织在蒙藏学校建立了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即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
北大红楼,见证了我国各族青年的成长和进步,也见证了他们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所作的努力、牺牲,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象征,更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标识。在这里,各民族的青年一起学习进步,建立了深厚友谊,共同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这种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是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实基础。
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
北大红楼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建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其所承载的历史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深刻阐释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孕育的,是学习宣传、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宝贵红色资源和重要教育场所。
这些年来,北京市大力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利用首都红色资源,不断加强对北大红楼的保护、修缮和开放工作,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发扬光荣传统、坚持自我革命,奋力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目前,北大红楼已成为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22年“北京大学红楼保护展示工程”获第三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举办“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生动呈现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独特贡献、独特价值。2022年5月,该主题展在线上发布,观众可以通过云看展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作为中国青年的精神坐标,北大红楼还与在京高校合作开展高校思政课大课堂,将展览、讲座、志愿培训送到高校;开发《走进北大红楼》等中小学生课程、学案;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推动理论学术成果转化,持续发力,打造“北大红楼大讲堂”“北大红楼读书会”等品牌栏目;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宣教方式,策划“红楼云讲”“文物故事”等精品,努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岁月无声,精神长在。
如今,作为著名的红色文化地标、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北大红楼已经成为展示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重要窗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平台,正持续有效地发挥着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彰显出强大的时代感召力,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5期
文:韦磊 田浩辰
作者韦磊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田浩辰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图:视觉中国
责编:张红彬 龙慧蕊 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