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墓地发现的十六国时期的纸质文书,不仅数量多,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书写方式和内容与中原地区基本相同。
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相继出现一系列割据地方政权,史称“十六国”。其中建都于凉州地区的有前凉、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6个割据政权,直到阚、张、马、麴四大家族的高昌王国时期。哈拉和卓墓地出土文书中,前凉、北凉和麴氏高昌王国时期的文书较多,尤以1975年出土的《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最具特色,被学界称为“中国古代选举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样品”。
《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长65厘米、宽24厘米,为写本残卷,存文70行,墨书870余字。这是名为马骘、张弘和谘(姓已残缺)的三位秀才的应试对策文,记载了西凉策试秀才的题目和答卷。此件文书的第1至7行是策问,第8至40行是谘的对策,第41至66行是马骘的对策,第67行后是张弘的对策。
吐鲁番出土《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残片
从出土文书的记载来看,此次考试时间为正月,考场应在西凉国都酒泉。谘、马骘的对策皆提到“伏惟殿下”,这表明国主李暠亲自参与了这场策试。
李暠乃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其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他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都在晋朝做官。隆安四年(400年),李暠改元庚子,建立西凉政权,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东晋,并迁都酒泉。唐朝皇室将李暠称作自己的先祖,唐玄宗甚至追封他为兴圣皇帝。
李暠在位期间,提倡儒学,设立学校,并在各地置经学博士,如吐鲁番地区就出土过写有西凉嘉兴四年“博士领”的残文书。他对建初四年的考试非常重视,为此做了充分准备并亲自主持,考试内容也偏重于经史典籍。
从《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中可以看出,三位秀才虽出身豪门,但常用“顿首”“诚惶诚恐”“粪土臣”等词汇,以此在皇帝面前表现出恭敬的姿态。李暠作为主考官对三位秀才进行了策问,可惜文书中策问的部分残损,仅保存了最后一道策问,内容是讲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的事。
第一位出场应试的秀才是谘。他对这次考试有备而来,其对策多引《孝经》《诗经》《周易·系辞》《春秋》等经典,阐述儒家的治国齐家及对待历史的理念。至于智伯引水灌城却反为赵襄子所败的历史故事,谘的意见是“《春秋》之所以书此者,美襄子之恩可感,讥智伯之无德”,从德治的角度加以论述。
第二位出场应试的马骘策论则多引《老子》《周易》等道家典籍,玄学论调浓厚。西凉策试过程中儒、玄思想并立,不仅是魏晋以来官方坚持以儒学为主导、且玄学受到普遍崇尚的反映,也体现了当时西凉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思想。
第三位出场应试的张弘回答策论的部分残缺,只剩下“护羌校尉秀才粪土臣张弘”等开场白形式的文字,具体答案不得而知。
《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自始至终都用同一种字体整齐写成,显而易见不是考试原件,而是抄件。这种抄件在西凉管辖的吐鲁番地区流传,很可能是作为范文,供州郡乡学中那些尚未应试的生徒钻研模拟。
十六国时期,大量来自中原的儒家、道家经典传播于河西走廊乃至西域地区,五凉诸政权皆重视文化,兴办学校、崇尚儒学。这也影响到了秀孝考试的内容,出土秀才对策文中涉及到的典籍便有许多都流行于当地。如吐鲁番北凉墓出土的《毛诗序》残卷,高昌墓出土的《毛诗郑笺》残卷及《孝经解》等。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地处西北边陲的西域与中原地区的往来也十分密切。可能正是在此背景下,《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等策试题从西凉酒泉流传到西域高昌,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重大。
文:阿迪力·阿布力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王怡凡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