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悠久 文脉绵长
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
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见证
具有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特征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新社 牛云岗/摄
(一)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交相辉映、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和情感记忆的一系列代表性符号和形象。这些符号和形象独一无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烙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练表达,体现中华文化最深层次的文明印记和基因血脉。在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进程中,那些见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那些彰显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那些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那些诠释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那些把我们紧紧凝聚起来,代表我们一起经历的非凡奋斗、始终坚守的理想信念和协力建设的美丽家园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还有使我们得以安身立命、心灵所系、魂牵梦萦的山川大地,无疑都属于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共同传承发展的中华文化符号,融时代性与民族性、中华文明与中国精神于一体,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确立了文化坐标、精神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宏伟实践中融会贯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进而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必须通过思想引领、理论构建、文化提升,引导各民族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必须增强历史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必须深刻理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紧紧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
北京作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典型缩影,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城市,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这里古都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丰富厚重、京味文化特色鲜明、创新文化蓬勃兴起,折射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浸润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人民。
从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到抗疫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从中轴线上的故宫、天坛、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到长城、大运河、三山五园,从北大红楼、“进京赶考之路”、蒙藏学校旧址到中关村、鸟巢、冬奥场馆、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国家版本馆,从元曲、杂剧到小说、京剧……毫无疑问,这些蕴含着深厚历史人文内涵的物象和意象,就是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而孕育镌刻它们的首都北京,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文化灿烂、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弘扬着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政治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深刻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品格与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担当,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史上有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毫无疑问,北京本身就是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
北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好传承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有机结合,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首善之都的担当和使命。当前,北京正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守护好北京历史文化这个“灵魂”,赓续红色文化精神血脉,搭建文明交流互鉴重要平台,展示首都风范、彰显古都风韵、体现时代风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展现出世界文化名城、东方大国首都的强大自信与卓然风采,为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首都贡献、首都示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北京样本”。
远眺北京CBD建筑群 中新社 田雨昊/摄
(三)
“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这是13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面对北京这个“无疑就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所发出的感慨。
“我真爱北京,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她是多么清洁、明亮、美丽!”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浓厚的北京情结。
“一个‘好’字显然太不够用了”“这场盛会为团结创造全人类更美好未来传递希望与力量,给世界留下了宝贵财富”。这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官员和嘉宾对北京冬奥会的盛赞,也是对北京由衷的赞美。
从历史中走来,在继承中创新。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让各民族共享伟大荣光。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指出,要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新时代首都民族工作,全面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要着力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争创示范标杆,结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北京将努力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让中华文化符号“讲故事”,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迈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字形来源:唐代碑刻 (中国文字博物馆 刘浩提供)
癸卯年末,瑞雪启祥。“故宫拍雪”话题登上热搜,本刊也于雪花纷飞中推出酝酿已久的《中华文化符号·撷英北京》专栏。我们将尝试对北京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进行系统化梳理、学理化探究、时代化解读、大众化传播,以期发掘这些符号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把握这些符号所见证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这些符号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助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何以中华”,纸短情长。文脉悠远、底蕴厚重的京华大地上有诸多中华文化符号值得书写,且将这份读懂中华、读懂北京的初心与执着延续下去。我们深信,这是一次关于中华文化的探寻之旅、心灵之旅——在这里,感知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博大精深;在这里,体味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在这里,领悟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融、昌盛绵延!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2期
文:本刊记者
责编:张昀竹 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