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琼浆清香四溢 胜却人间无数——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发布日期:2024-06-19

      一部蒸青史,半部在恩施。

      在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版图中,恩施玉露有着独特的历史方位。形如松针、汤青叶绿、滋味鲜爽、天然富硒,它一直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黄山毛峰齐名,位居湖北省名茶之首。鉴于其突出的历史文化和农业遗产价值,2016年,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与国内其他43项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一起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都是一个生物、文化的基因库,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锚定建设“中国茶谷”的目标,坚持“种生态茶、做匠心茶、卖良心茶”,目前全州茶园面积达182万亩,综合产值超200亿元,助力83万各民族茶农过上了小康生活。

走马镇杨柳池茶园(提供者:周平)_副本.png

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杨柳池茶园 周平/摄


千年茶韵 珍贵玉露

      恩施玉露的蒸青工艺最早始于唐代,是全国唯一留存下来的古式蒸汽杀青针形绿茶。漫长岁月中,世代居住于此的各族群众在种茶、制茶、饮茶、卖茶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千年茶韵。

      在游人眼里,“恩施玉露梦飞花”,看到的是风景;在茶友眼里,“清香四溢,微影醉云霞”,品到的是韵味;在文人眼里,“美景良辰欣奏凯”,悟到的是风情。不同人品茗出的茶滋味不尽相同,但品味的源头,都来自从古至今的那杯恩施雅韵。

      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恩施玉露博物馆,于2023年8月正式开馆,门前矗立着一座亚欧万里茶道的主题石刻,馆内的壁画真实还原了万里茶道场景。一缕茶香穿越千年,万里茶道连接中西。恩施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早在东汉时期,《桐君录》就记载:“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恩施玉露则始创于清代,据《清一统志》记载,当时“恩施玉绿”被征为官衙礼品,进贡到清廷,康熙帝盛赞“胜似玉露琼浆”,而后“恩施玉绿”逐渐演变为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的蒸汽杀青工艺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春叶色泽和香味,是我国唯一的蒸青针形绿茶。”谈起恩施玉露的历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如数家珍。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包含蒸、搧、炒、揉、铲、整六大核心步骤和搂、端、搓、扎四大手法,工艺极其繁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规范,实为匠心使然,如今百余名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手上的老茧都是对这份“繁杂”的最好注解。

      20世纪50年代,蒸青工艺濒临失传。为恢复这门技艺,1959年,在恩施农校留校任教的杨胜伟翻阅大量资料和书籍,走访众多老茶人,经过10多年摸索,编印出《恩施玉露生产技术》一书,传承了传统制作技艺,规范了制茶规程。2018年,恩施职院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国际硒茶大师杨胜伟工作室建成,开设的培训班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乡村茶叶技能人才。

      制作技艺的传承,是一代代恩施茶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使命感、责任感的体现。茶道和茶艺的传承,则是茶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动见证。

2024年4月20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举办赶歌会,茶农在茶园里边采茶边对歌。(摄影_张晓霞).jpg

2024年4月20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在茶园举办赶歌会 张晓霞/摄

      2005年春,江苏客商张文旗来恩施考察旅游项目时,想尝一口久负盛名的恩施玉露,却找不到店铺。他敏锐地意识到:商机来了。由此,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张文旗一边请来杨胜伟等10多位制茶的老师傅,向他们学习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并撰写了《恩施玉露复兴之路》一书;一边从浙江、江苏等地引进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等现代设备,尝试在部分加工环节替代人工。就这样,公司很快出产了第一批茶叶,随即被抢购一空,当时恩施玉露的鲜叶价格也从每公斤十几元涨到上百元。茶叶富农,从这一刻起变得具象化了,吸引了更多人开始关注恩施玉露。

      2018年,恩施州特色产业学院——湖北恩施学院硒茶学院成立,主要开展茶艺技能培训和茶文化推广,至今累计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其中,培养持证学员3000多人,包括2名荆楚工匠、10名湖北省技术能手、72名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弥补了恩施茶艺师不足的短板。

      文化传承离不开政府的高位推动。2019年,恩施州印发《恩施州茶文化建设推进方案》,在全州范围内推进茶文化“十大工程”建设,推动茶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

      采茶人塑像、制茶工艺室、茶艺培训室……作为利川市忠路镇“茶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之一,忠路镇民族小学校园里的茶文化元素随处可见。2021年春季学期以来,学校开设茶文化特色课程,并在“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第十一届茶业职业技能大赛中与湖北恩施学院硒茶学院合作,一举夺得团体金奖。

      此外,为深入挖掘恩施茶文化资源,讲好茶故事,恩施州还编撰了《恩施玉露》《利川红》《饮茶起源及茶树栽培起源地研究》《中国茶业早期发展史研究》《早期巴人饮茶之因及历史初探》等一批茶文化书籍,持续推进《恩施茶叶志》编撰。

      如今,恩施各族群众都成为了玉露茶文化的“推广大使”,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着积极力量。

峡谷春天。_(提供者:于静华).jpg

恩施大峡谷的茶园 于静华/摄


包容并蓄 茶和天下

      这是一片神奇的叶子,散发着浓郁的氤氲香气,成为恩施茶农的致富法宝,更助力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民族交融,体现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中国智慧。

      初春时节,在利川市龙船天街,10名优秀的土家制茶师共聚一堂切磋制茶技艺。几天前,利川的早春头茶在沙溪乡开采,二两“玉河春”拍出12888元的高价。

      当片片嫩芽在最娇美的时刻离开枝头,经历摊、揉、捻、炒、泡等环节,云雾蒸腾间,青涩的生命变得柔软,散发出沁人的茶香,创造了真切的舌尖滋味。

      恩施地处北纬30度的武陵山腹地,八百里清江滋润秀美山川,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70%,大气、土壤和水环境非常洁净,这是绿水青山赋予恩施茶的“底气”。恩施还是“世界硒都”,全州96%的土壤含硒、59%的土壤富硒,出产的茶叶天然富含有机硒,让茶叶极富“灵气”。如何让这样一片集“底气”“灵气”于一身的小小茶叶“人气”满满?

      “好品种是产业的基础。”恩施州农科院副院长张强见证了一代代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更新换代茶树品种、种植模式,提升茶叶品质的过程。这些年来,恩施州有步骤地实施茶园良种化改造,科学有序实现“较大区域内茶园品种纯度高、自然气候适应性强、茶龄相仿、品种适制性与品牌茶类加工需要匹配度高”等目标。

      还是这个初春,恩施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水库组的茶园里,年过六旬的茶农邹勇腰挎茶篓,十指翻飞,一提一放,手法精准娴熟。站累了,就在随身携带的条凳上坐着继续采茶。“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只争朝夕的茶叶价格和茶叶品质容不得他歇息。

      “只要按照绿色种植的相关要求,施有机肥,采一芽一叶,茶叶每年都能卖出好价格。今年,我家两亩茶叶已卖了1万多元。”邹勇手不停活地介绍着。

      品质是茶叶的生命力所在。在推动恩施玉露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茶谷”的探索中,恩施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战略;广泛开展绿色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创建,实施茶叶加工电气化改造;持续开展恩施玉露重点商标保护“铁拳”行动,处理假冒伪劣、商标侵权、以次充好等现象;实行质量追溯,将授权的恩施玉露合法使用人全部录入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赋码运行;修订完成恩施玉露地理标志产品《DB42/T610-2023 恩施玉露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每年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整合资金近1亿元,带动社会资金近7亿元,全力支持茶产业发展……保障绿色有机,已经成为恩施茶农、茶企、政府的普遍共识和积极行动。

      打牢了质量的地基,才能建筑起有识别度、有竞争力的地标型品牌“大厦”。

      恩施玉露、利川功夫红茶、伍家台贡茶、极叶野茶、雾洞茶……如何让品质最优者从众多恩施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如何让现有的区域品牌普惠更多茶农?

      2018年4月,一红一绿两个精致的茶罐,摆在风景秀美的武汉东湖边,作为国事活动茶叙用茶,“恩施玉露”一时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网红茶”。恩施州承接住“这泼天的荣誉”,将“恩施玉露”地理标志商品生产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州8个县市,各民族茶农得以共享发展红利。2022年,“恩施玉露”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年度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恩施走出武陵山区一隅,开启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武汉曾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被誉为“东方茶港”,其茶市至今仍汇聚了13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市场主体,历史最高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辐射带动周边700多家茶店、茶馆和茶具门店。每年,恩施玉露的茶叶销量占该茶市绿茶销售总量的70%左右。

      目前,恩施玉露的品牌价值和综合产值均实现翻番,恩施玉露授权市场主体达到109家,产量4000吨;茶园面积从2018年的156万亩增至182万亩,茶农收入从26亿元增至60亿元,占茶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恩施州茶叶直接出口量突破2万吨,占湖北省年茶叶出口量的半壁江山。

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有机茶园基地。(史江洪摄).jpg

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有机茶园基地 史江洪/摄


以茶为媒 共同富裕

      在恩施这片热土上,生活着汉、土家、苗等29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培育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一部恩施茶叶发展史,也是恩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如今,以茶为媒、以旅兴茶、共同致富,随着恩施玉露的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原乡人、返乡人、外乡人、新农人齐聚恩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在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子祥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从恩施启程,武汉、上海、广州……恩施玉露茶每成功进入一个市场,他就用铅笔在地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一次。

杨胜伟(右)和蒋子祥一起做手工恩施玉露。(提供者:恩施州茶产业协会).jpg

杨胜伟(右)和蒋子祥一起手工制做恩施玉露茶 恩施州茶产业协会供图

      经过10多年打拼,蓝焙茶业从一个小微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恩施市白杨坪洞下槽、沙地秋木、白果龙潭坝、芭蕉侗族黄连溪4个茶叶产区的8000多农户一起种茶、制茶,还打造了茶旅融合示范园。

      富集的生态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厚重的万里茶道文化……这些茶旅融合的要素,赋予恩施产业转型升级以全新的文化内涵,游客在茶园里不仅能欣赏武陵美景,还能切身体验茶农生产生活的日常。他们学习茶知识、茶文化、茶礼仪,体验一片绿茶从茶山到茶杯的过程,感受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然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为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旅游文化业态,恩施州还创作了“六口茶”“硒茶香飘飘”“恩施玉露之歌”等一批茶文化歌舞节目,推出了唱茶歌、作茶诗、跳茶舞、斗茶艺等形式多样的融合创新演出项目。春茶采摘季,在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茶园里,身着民族服饰的电商主播郑玲一边唱着脍炙人口的恩施民歌《六口茶》,一边向网友们演示采摘茶叶的过程。游步道上,游客驻足聆听,时而跟着哼唱小曲,时而用手机拍摄定格自然美景。每年,这个茶园都会迎来上万名游客前来打卡、品茶和游玩。

      在恩施州鹤峰县木耳山生态茶园,日出、云海和99个连绵起伏的茶丘美景引人入胜,这里每年吸引游客多达10万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乡村游、餐饮、民宿等行业发展。“在茶园里走了一圈,整个人心旷神怡,真不愧是‘中国最美茶园’之一!”来自浙江的游客在网上看到恩施美照后,不远千里前来亲身体验。

      东湖茶叙以来,恩施州高位推进茶旅融合基地和茶文化体验景点建设,打造了以恩施市枫香坡、花枝山、玉露桃花园,利川市国宾茶园、巴东县茶店驿站、宣恩伍家台以及咸丰麻柳溪、大沙坝,鹤峰木耳山等为代表的一批茶旅融合示范点和茶旅综合体项目,年总接待游客达1000万余人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4期

文:杨亚玲 邹丫丫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