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垠的塔里木盆地到巍峨的阿尔泰山巅,从雄伟的帕米尔高原到丰饶的吐鲁番盆地,大美新疆如梦如幻、美不胜收。自然地理的壮丽画卷纵然令人陶醉,新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气象更动人心弦。
历史长河 共铸辉煌
自古以来,新疆始终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自汉至清代的史书,均称新疆地区为西域。1884年,清朝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西域为“新疆”。从此,“新疆”便成为中国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
新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作为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新疆也是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的鲜活例证。
走进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的“共筑家园”展厅,一座张骞的半身塑像矗立于中岛台上,尤其引人注目。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铸牢”展馆的张骞半身塑像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最终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讲解员先木西努尔·阿力木的声音在展厅内回荡,仿佛将参观者带回到那个充满传奇与荣耀的时代。
被司马迁称赞为“凿空”西域之人,被梁启超称为“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张骞的作为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
茫茫戈壁之上,驼铃声声回荡。位于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境内的别迭里烽燧如同一座历史丰碑,静静屹立于天地之间,成为新疆各民族共同维护边疆稳定、保家卫国、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历史见证。
位于乌什县境内的别迭里烽燧
烽燧就地取材,以卵石、树枝和夯土精心构筑,已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作为万里长城最西端的烽火台,别迭里烽燧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所在地也是与中亚交往的重要通道之一。张骞出使西域,便是从这里翻越天山的。此后,名将陈汤出兵抗击匈奴,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大诗人李白从出生地碎叶返回中原,都曾途经别迭里山口。
别迭里烽燧旁,一座长城石碑上清晰地刻着一组长长的数字——652927353201120001。“这串数字是别迭里烽燧的独特标识,652927是地域码,65代表新疆,29代表阿克苏,27代表乌什县;3553201是类别码,代表烽火台;12是时代码,代表公布时间为唐代;0001是顺序码代表第一段长城。”乌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晓燕逐一解读了数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座座烽燧将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位到访此地的参观者,无不被厚重的历史触动,心中涌起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民族的深切认同感、自豪感。
漫长岁月里,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塔城红楼博物馆一楼展厅内,陈列着以索伦营西迁、土尔扈特东归等载入史册的壮举和塔城早期杰出人物代表为主题的历史文物展品,生动再现了塔城地区各民族为国家和中华民族利益前赴后继、努力奉献的壮丽篇章。
土尔扈特东归系列展品,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土尔扈特部东归,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深切认同和无比热爱。”正在参观的游客阿了玛古丽·赛力克汗感慨地说。
中华文化 浸润心灵
传承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最长远和根本的是文化认同;最基础的是培基育苗,从孩子抓起。
走进库尔勒市梨香小学,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教学楼前至圣先师孔子雕像,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班级文化墙、知识展板,营造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
大课间铃声响起,孩子们如同欢乐的潮水般涌向操场,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跑步、跳绳、练武术操、打太极拳……在开阔的操场上,孩子们尽情享受传统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与活力。
库尔勒梨香小学的课间
“我最喜欢打太极拳了,这项运动能让我的心情变得宁静而放松。”二年级11班的学生帕提麦说。据学校体育教师金培红介绍,学校积极推广武术运动进学校,全校学生基本都会打太极拳。在师生们心中,早就有一个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必须传承好、发扬好。
建于2014年的库尔勒市梨香小学是一所河北援建小学,也是一个由多民族教职工和学生组成的大家庭。学校创新方法思路,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作中频出亮点,开展特色教育、办好阳光体育,2023年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其和太极拳引进校园,利用课间操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成效显著。
同时,梨香小学打造“礼香润心”品牌特色,将国学、非遗等中华文化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用中华文化滋养孩子成长,为各族师生筑起了共有精神家园。最近,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深深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中华文化不仅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更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
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孩子们在文化兴趣班上读古诗、练书法、下围棋、拉二胡、弹古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心中怀揣着美好的梦想。
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学校的学生们在下围棋
“古筝弹奏出来的音乐非常美妙,而且它的历史很悠久,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五年级1班的伊力亚尔·伊斯马伊力显得格外自信。走进一间教室,孩子们正两人一组,眼神笃定、心思缜密地下着围棋。六年级1班的祖丽阿亚·萨拉木学围棋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她兴奋地说:“学习围棋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敏捷。”
操场上,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有板有眼地敲打着安塞腰鼓。鼓声阵阵,红绸飘舞,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在孩子们看来,打安塞腰鼓尤其能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气势和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我们要传承好发展好,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校长库尔班·尼亚孜说道。
团结列车 幸福之路
2017年3月25日,首发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号”品牌旅客列车缓缓驶出乌鲁木齐站,奔向和田。这趟列车穿越天山南北,环绕半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途经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7个地州,串起了沿途15个主要县市,全程运行近2000公里。
这趟列车的品牌标识整体是一个石榴,中间是石榴籽,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上面有天山,寓意民族团结精神要像天山山脉一样稳固,绵延千里,屹立不倒。列车从天山的背面驶出,寓意列车飞驰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助力南北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是在这趟列车上,发生了数不尽的感人故事。
“2022年3月底,我值乘的列车正运行在巴楚至阿克苏站间,突然接到调度通知,列车将在区间站临时停车3分钟,一位病情危重的婴儿将转到车上,以便尽快送到阿克苏就医。孩子情况危急,一度陷入昏迷状态。我迅速联系当地救护车接站,并把身上不多的现金塞给了这位母亲,同事以及各族旅客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列车到站后,不少旅客还自发到站台上护送。孩子转危为安后,不少旅客还通过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库尔勒客运段和田一队和特一组列车长、党支部书记米尔班·艾依提对当时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
米尔班·艾依提出生、成长在新疆,也一直在新疆铁路工作。旅客经常称呼她们列车组成员为“最美的石榴花”。前不久,米尔班·艾依提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米尔班·艾依提
“我们所在的库尔勒客运段的同事来自汉、维吾尔、回、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14个民族,值乘的列车又连接着天山南北,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列车。”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库尔勒车务段库尔勒站站长武志龙说道。
为了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列车上还创办了民族团结专题广播节目,举办“流动的巴扎”,在车厢里开设销售需求公开栏,为沿线村民拓宽农产品销路,累计销售上万公斤,受到各族群众欢迎。以这趟列车为原型创作的歌舞剧《幸福的金火车》也在全国热演。
随着格库铁路、和若铁路开通运营,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在南疆画出了最美同心圆。在维吾尔语里,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被称为“死亡之海”。而这条全长2712公里的环线铁路将南疆五地州串联在了一起,越来越多的人从高原、戈壁、荒漠中走出来,当地的许多特产也搭上火车走向了全国,一批批的游客乘坐火车畅览大美新疆,带火了新疆旅游。
一条条穿越高山、大漠的铁路,串起了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一趟趟旅客列车穿行在千里铁道线上,助力着南北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新疆各族群众铺就了一条幸福路、致富路。
坚定信念 凝聚共识
温宿县第七中学有一个光荣的集体: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却因为同一个梦想在国旗下集结,担负起共同的使命和责任,它就是学校的国旗护卫队。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七中学国旗护卫队在训练
这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迈着矫健的步伐,英姿飒爽。“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小就想加入国旗班仪仗队,现在已经在国旗班训练一年了。”高二2班的阿依祖克热·巴吐尔坚定地说。“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心中的信仰,护卫国旗就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感到非常自豪。”国旗护卫队队长艾科热木·吐尔迪自豪地说道,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学校国旗护卫队的服装定制、人数规模和升旗流程均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保持一致,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成员还多次对学校国旗护卫队进行指导。
走进学校的科技馆,映入眼帘的是半空中盘旋的无人机、打印模型的3D打印机、自动驾驶的小汽车……同学们正忙着进行各种“科研”。七年级9班的古丽米热·吐尔代克站在3D打印机面前,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详细地介绍着操作流程。她在学校编程社团学习了编程,对科技改变世界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长大后希望为科技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名为112的驱逐舰,上面有很多威力十足的导弹,其中,威力最大的便是这颗东方导弹。这挺机关枪虽然看起来小,但火力很大。这个雷达可以探测敌人动向……”七年级9班的麦尔吾兰·毛拉吐尔地是一个军事迷,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发明家。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看着孩子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家长和老师们都由衷地自豪和欣慰。
像往常一样,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沙勒克江·依明家的院子里站满了社区的居民。他们穿着干净整洁,整齐地站立在小院内,随着国旗徐徐升起,庄严地唱着国歌。
今年是沙勒克江·依明自发组织举行升国旗仪式的第15个年头了。自2009年10月1日开始,每逢周一和重大节日,他都会在自家小院里举行升国旗仪式。受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居民前来参加升国旗仪式,已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上百人。15年间,他在这个小院共升起了168面国旗,累计升旗972次,已有32万人次参加。
“升完旗后,我会给青少年讲国旗的来历、国歌的诞生,还讲党的惠民政策、党的二十大精神,讲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今年78岁的沙勒克江老人曾经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如今,沙勒克江家的二楼变成了一个小型展厅,里面珍藏了100多面曾在小院升起的国旗。他在每一面国旗上都认真标注了升旗日期,还将10面国旗送往了全国各地,其中一面送给了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还有三面国旗分别送给了祖国边境线上的云南普洱市031边境联防所、广西凭祥市卡凤小学以及西藏山南市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1期
文·图:本刊记者 哈布日图娅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